《唐僧取经》六、辩论大会 无上荣誉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戒日王亲征恭御陀国(印度奥里萨省东南海岸的甘詹姆港附近),路过乌荼国(奥里萨省Udra地方,一说在克尔普尔一带),国中小乘大师般若毱多著《破大乘论》七百颂,讥讽大乘是“空华外道”,送与戒日王说:“这是我宗的论据,大乘学者休想难破其中的一个字!”要求召集两派,当面辩论,以明是非。戒日王便写信给那烂陀寺戒贤,派人来辩论。戒贤得书就选派玄奘、海慧、智光、师子光四人前往,大家正当准备启程时,戒日王因为忙于军事,叫他们“未须即发,待后进止。”这时有个“顺世外道”①写了四十条教义,挂在那烂陀寺门上,宣称:“若有能驳倒一条的,甘愿斩首认输。”好几天,没有人和他论难。玄奘就取下所悬挂的四十条教义,请了戒贤等作证,和那位顺世外道进行辩论。双方舌战到最后,顺世外道默默无言,认了输,要求照约发落。玄奘笑道:“和尚戒杀生,你既已服输,就做个侍从吧。”顺世外道乐意跟随玄奘,住在一起。

    因为玄奘待命前往乌荼国去辩论,把《破大乘论》读了好几遍,发现有些疑难之处,不能解决。好在那位顺世外道曾听过《破大乘论》五遍,玄奘就向他请教,才了解它的宗义,找出其中谬误,就用梵文写了《破(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今佚)。不久,这个顺世外道回到东印度迦摩缕波国,向鸠摩罗王盛赞玄奘的学问,于是鸠摩罗王便派使者来邀请玄奘到他的国家来。

    戒日王结束了对恭御陀国的军事行动,马上要同玄奘会晤,立刻派使者到迦摩缕去迎请,遭到鸠摩罗王的拒绝,甚至闹到戒日王要兵戎相见,最后鸠摩罗王带领象军三万,乘着三万艘船和玄奘一同来到鞠若鞠阇国同戒日王会晤了。随着,玄奘向戒日王称道中国经济、政治情况和文化艺术的成就以及《秦王破阵乐》(歌颂唐太宗李世民统一中国的歌舞乐曲)。玄奘的介绍增进了戒日王对中国的了解和仰慕,立即以摩揭陀国王的名义,遣使节访问中国,而唐朝也派梁怀、王敬带了李世民的亲笔信回访,这是中、印两国建立正式邦交的开始。

    戒日王决定在曲女城召开学术辩论大会,通知印度各国中凡是懂得佛经或婆罗门教义的,不论教派、学派都来参加,参与学术辩论。

    公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的正月,大会开始。四方云集的有十八国国王,熟悉佛教大小乘的僧侣三千多人,婆罗门和其他教派的教徒二千多人,那烂陀寺也派一千多人赴会。与会的人大多是博学之士,可说是印度学术界空前的大集会,而印度各国的人们也想来亲聆中国来的大师的讲经说法。因此,远近赶来的人,据说达五万多,人头攒挤,象、舆、幢、旛,充塞好几十里。大会的中心人物,就是玄奘,至今印度人民还在津津乐道这次盛会。

    大会第一天,大家公推玄奘为论主(主讲人),他提出《制恶见论》作为辩论的主题。另外写一本挂在会场门口,按照当时论辩的习惯声明:“如果这篇论文中有一个字没有道理,能够驳倒的,当斩头相谢。”

    大会连续了十八天,没有人出来反驳,就宣告结束。依照印度古代规定,凡辩论胜利的,骑象游行一周,玄奘再三谦让,戒日王不肯违背惯例,玄奘才乘上大象,群众前呼后拥,掀起他的袈裟,高呼:“中国大师宣讲大乘佛法,没有人敢出来反驳,大家都应知道。”当时群情悦服,授予玄奘荣誉的称号:大乘方面称为,“摩诃耶那提婆(意谓大乘天);小乘方面称为“木叉提婆”(意谓解脱天)。大家焚香散花,在热烈的欢呼声中散会。从此,玄奘名震五印度,几乎家喻户晓。

    ①  顺世外道是古代印度的一个哲学派别,创始者路伽耶,年代不详,似在释迦牟尼之前,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