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国寺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大兴国寺,俗称甘河寺,位于长安区兴隆乡东甘河村东约一华里,坐北面南,是20世纪90年代重新修复的一个不大的佛寺,院落占地仅一亩八分。樊耀亭于1998年9月游访时,这里“孤高无遮,视野开阔”。时隔八年,大兴国寺已被一所大学包围在中间,如不打问却不易找到。而距该寺不远的公路旁却有一座正在新建的寺院,矗立着两座大殿,非常耀目,使人不觉有观览之感,此是后话。现在要到大兴国寺,必须进入一座规模宏伟的大学校门,走过百米向右一拐,再走约300米,即是与民房稍有不同、在唐代遗址复建的大兴国寺。

    据樊耀亭《终南山佛寺游访记》记载,这儿早些时候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跑马场。唐贞观元年(627)建为大兴国寺。北起东甘河村北,南至堰渡村,长达五华里。初创时规模宏大,殿宇如虹,连绵相接,大殿达36座,僧人百人以上。由于年代久远,现虽无文物佐证,但曾存在于寺周围的许多遗址、遗迹,许多老人还记忆犹新。据1997年去世的85岁的东甘河村四组王庆堂老人回忆,早些时候东甘河村南有大清河、东有白杨河,清流环绕,树林葱郁,环境十分幽雅。据老人讲,寺北有个和尚坟面积达百亩,至土改时还有七、八亩地大。在寺周围地里挖井常挖出一尺多长的古砖、花纹瓦,还有一个陶人,此和尚坟距寺约半里。1996年侧坡村用推土机推土平地时曾推出一石门,并出土有铜镜等物。

    据寺内1995年立的《四修大兴国寺碑志》载,创建大兴国寺的原因是玄武门之变后,唐皇与魏征等于显德殿商议治国方略,提倡“偃武修文”之国策,唐皇敕建大兴国寺。兴国,意为振兴国家之举。相传,唐永徽元年(650)薛刚反唐曾藏匿于寺内。皇帝贵妃韦氏曾于该寺出家。

    大兴国寺创建以后,历尽沧桑,屡遭劫难。宋为鞑子焚。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重建,同治年间又毁于兵乱。到光绪九年(1883)当地绅约刘滋、赵祥等联合33村再建,修成四大天王殿、二十四诸天殿及观音殿。该三殿后又毁于20世纪5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运动。至此,著名的大兴国寺被夷为平地,荡然无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正确贯彻执行,改革开放,国家兴旺,人民富裕,盛世太平。1993年于大兴国寺原址上恢复大殿三间,复建厢房、灶房十间,共计13间,砖砌围墙,并找回残碑、佛像及石塔等宗教文物16件,至此大兴国寺始得恢复起步。

    大殿内正中龛台上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莲花宝座塑像,高约3.5米,头顶宝盖,高大庄严,工艺精湛,塑型逼真。两边为阿难、迦叶二尊者站像,前边有观音、地藏二菩萨立像。供桌为檀木雕刻,工艺精巧,可称珍品。高有1.6米,长3.3米,宽约1米,分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四角以雕刻涂金四只狮子作腿,正中有雕刻涂金二龙嬉珠;上部一字排列五个龛堂,内均有雕刻涂金佛菩萨及普渡众生故事图像。供桌两端翘角有雕刻涂金凤凰展翅图。龛后左侧塑有文殊菩萨坐像,右侧塑有普贤菩萨坐像。佛前幡、幢、幔垂,木鱼、铜磐等法器陈列井然。殿内左右墙壁绘画有取材于《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图案,形像逼真。

    该寺在唐代时为皇家寺院,今为社庙,自恢复以来虽住有僧人,但流动性大,仅住持就换过几人。初恢复时住持为住过大慈恩寺的通忍尼师;1998年前后是曾在终南山弥陀寺发过心功德卓著的释德成法师,今已圆寂,其影像保存在寺内,现置于大殿内一小供桌上;现任住持释能超法师。住寺僧人有释法起、释慈航。

    今陕西电子科技大学新校区建校于此,校围墙将大兴国寺圈在校内,为互不影响,据说校方提供资金,将大兴国寺由原址迁至距今寺约1000米的西北方向公路西侧。据笔者目睹,在新迁寺址已建起山门殿三间、天王殿三间,并砖砌围墙,占地面积约13亩。

    新建的天王殿和山门殿,属古建式建筑,纯系砖木结构,工艺相当精致。飞檐翘角,猴头兽脊,青砖对缝,建筑古雅。特别是天王殿,红柱碧檐,四周回廊,高大雄伟,庄严起敬,非古建能手不能为也。据雕塑绘画师讲,此工程已花去人民币60余万元,工程仍在继续,不日将要雕塑佛像,布置庄严。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