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华严寺,中国佛教华严宗发祥地,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位于长安区韦曲东南少陵塬畔,距西安城约15公里。东距兴教寺7公里,西距牛头寺、杜公祠2公里,北靠少陵塬,南临樊川,与禅定寺相对应。登上华严寺,不禁使人感慨万千,沧海桑田,变化似是一瞬间,举目遥望:终南山景,峰峦叠翠;樊川田园,风光如画。府岑参诗云:“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朝从老僧饭,昨日崖口宿。锡杖倚枯松,绳床映深竹。东西草堂路,来往行自熟。生事在云山,谁能复羁束”。由此可见华严寺在当时之盛之大之优美。

    据《长安志》、《咸宁县志》载,华严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中(627—649),是我国佛教华严宗的发祥地,初祖杜顺大师在此大弘华严之门。亦说隋开皇五年(585)杜顺和尚在寺倡导华严学说,并著有《华严法界观门》,开创华严宗,被世称华严初祖,因名华严寺。该寺的沧桑兴衰,已不可知。据说,武宗灭佛时,华严寺亦在劫难免,佛像被捣毁;到宣宗时,寺僧将残存佛像收集埋葬起塔,元至正年间曾重修。到清乾隆年间(约1756),少陵塬边不幸发生一次大崩塌,殿宇窑洞全毁,仅存两座砖塔。1930年朱子桥与康寄遥等补修两塔,并建佛殿三间(殿已不存),在初祖杜顺、四祖澄观塔下小龛内分别石刻两祖道影。

    据明赵崡《游城南》:“华严寺曾有五塔,只留二,尚有俨尊者塔额”。俨尊者当是二祖智俨。所谓五塔即是华严宗五位祖师塔,当时都在寺内,除了初祖杜顺、四祖澄观塔外,应有二祖智俨禅师、三祖贤首国师、五祖宗密禅师三塔。《陕西·中国汉传佛教祖庭研究》,唐先天二年(713),“法藏在长安大荐福寺圆寂,睿宗赠‘鸿胪卿’,葬于少陵塬华严寺南边”。寺内原有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刻的《大唐华严寺杜顺和尚行业记》碑,后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解放后,陕西省人民政府于1956年将华严寺杜顺禅师和清凉国师塔宣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存的二塔得以保护。但是,由于历史久远,加之十年动乱中放松管理,两塔都有一些倾斜,特别是清凉国师塔,前临绝崖,几近倾倒,长安县文物管理部门于1985—1988年拆迁该塔,拆迁时在四、三、二各层塔心发现有鎏金铜佛像、千佛碑和佛经等。在塔底下又发现风格迥异、雕刻精美的两层砖塔,约6米高。据记载,元至元九年(1272)曾重修清凉国师塔。但从出土的铜佛与佛经看,都是清初的遗物。由此可见,地上的五层塔应为在清乾隆年间少陵塬崩塌时所毁坏的元代重修的妙觉塔基础上重建的。拆迁中发现地下边两层格式不同的塔,当是元代重修的残塔。在残塔下还发现塔心内室藏的石函内装有白玉瓶,瓶内盛舍利。(据韩保全(《西安的古刹名寺》)。2004年秋,由于持续降雨,原地滑坡等因素,杜顺塔出现了塔基下沉、塔座裂缝、塔体悬空等严重险情,千年古塔危在旦夕。为了抢修不可再生的两位祖师塔,2006年长安区成立了以文物局牵头,宗教、国土等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制定方案抓紧抢修。市、区委和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深入检查,并由政府拨付专款50万元。维修中对古塔局部维修加固,对塔体进行整修,修复西南角裂缝,加装了避雷针,将塔周围地面降低,形成自然排水,保护塔基。

    华严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依《华严经》立宗。相传《华严经》首译于东晋义熙年间,由佛陀跋罗译出60卷本。但在此之前,东汉末年到三国期间已先后译出《华严经》的有关部分。60卷本《华严经》译出后,当时僧人讲述传布《华严经》的也不少,但没有华严宗。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是唐法藏大师,他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禅宗真正创始人慧能,因他参加新经80卷《华严经》的翻译工作,武则天曾赐号“贤首”国师,所以华严宗又称“贤首宗”。

    华严宗的传法世系是:

    法顺(557—640)—智俨(602—668)—法藏(643—712)—澄观(738—839)—宗密(780—841),先后五代。

    法顺大师,因俗姓杜,故称“杜顺和尚”,雍州万年县(今西安市)人。18岁出家,从因圣寺僧道珍学禅法,后在终南山开讲《华严经》。唐太宗曾召入宫,赐号“帝心”,故又称“帝心尊者”。著有《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等,他偏重禅法,但他的《华严五教止观》首先把华严放在最高的“一乘圆教”的地位,因此被上溯为华严宗的初祖。圆寂后恭送长安南郊,塔于华严寺内。

    智俨大师,俗姓赵,天水(今属甘肃)人。12岁从法顺大师出家。曾于终南山至相寺从地论南派慧光系僧人智正学《华严》,但受法顺大师影响较大,仍列法顺大师门第。著有《华严搜玄记》十卷、《华严孔目章》四卷、《华严五十要问答》二卷、《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法顺口述,智俨撰写)。智俨大师还曾向法藏大师讲授过晋译《华严经》,因此被尊为华严宗的二祖。

    法藏大师,俗姓康,祖居康居,后迁至长安。17岁即从至相寺智俨大师学《华严经》,曾参加玄奘法师译场。通天元年(696)受诏讲《华严经》,武则天命京城十大高僧为授满分戒,赐号“贤首国师”。后著《六十华严疏》,又同译《八十华严》。大力从事《华严经》的解说和著述,集《华严》之大成,完备了华严一宗,被尊为华严宗三祖。生前讲《华严经》三十余遍,著述甚多,主要有《大乘起信论义记》、《五教章》、《金狮子章》、《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问答》等,内容颇丰。

    澄观大师,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1岁出家,初遍学三藏,后专研《华严》,成为华严宗的集大成者,被尊为华严宗四祖。他活了102岁,生历九朝七帝。德宗、宪宗曾因他常住清凉山,赐号“清凉国师”,并敕有司铸金印。著述甚多,传说有三百余卷,主要有《华严经疏》、《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贞元经疏》、《新经七处九会颂释章》、《华严经略策》,《三圣圆融观门》等。圆寂后建塔于华严寺。

    宗密大师,俗姓何,梁州西充(今属四川)人。出家后常住户县圭峰山,世称“圭峰大师”。他禅教兼通,被列为华严宗五祖。著有《华严贯论》,《圆觉疏钞科文四分律唯识疏》等多卷。故自法顺大师至宗密大师,华严一脉,继承不衰,唐季“会昌法难”后,此宗遗风扫地。

    华严宗在开元二十六年(738),由日僧道璿传到日本,新罗僧人义湘则传至高丽。从中宗到武宗,流行了约170多年,以后逐渐衰落。北宋初,曾有子睿、净源倡导,一度趋于活跃,过后仍陷消沉。近有日本和港澳佛教界人士来西安参观路经华严寺时,瞻仰朝拜杜顺、澄观二塔。1989年10月,日本奈良南法华寺住持高桥详元等18人代表团专程前来参观瞻仰。

    整修后的华严寺,今非昔比,现存二塔一碑,二塔东西相对,一大一小、一高一低,间距不过40米远。东边之塔为初祖杜顺真如塔,呈方形角锥体,共7级,高约21米,平面呈方形,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每层叠涩出檐,檐下砖砌两层菱角牙子。塔身壁面用砖砌成扁柱、栏额、昂等。每层均作铺间,上层横额有“严主”二字刻石。第三层嵌有“无垢净光宝塔”六字刻石。

    西边之塔为四祖清凉国师的灵骨塔,平面呈六角形,为七级六面砖塔,高约十六米,塔上第二层嵌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在清凉国师塔侧,有清雍正十二年加封澄观为“妙正真乘禅师”时立的碑石一通。二塔相互辉映,为少陵古塬增添了不少光彩。

    清凉国师塔拆迁后,有僧人释光慧发心又于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三年重建象征佛殿三间,僧客房五间。佛殿正中供有释迦牟尼塑像一尊,东西两侧依壁有韦驮、伽蓝画像,佛像背后为送子观音塑像,佛前幡、幢、幔垂,庄严幽静。佛殿后院竖有时任陕西省佛教协会会长许力工所书《重修长安大华严寺碑记》刻石一座,记述了华严寺的历史沿革。沿路有用石、砖新砌的台阶可拾级而上。

    华严寺处在少陵塬边,风景极佳,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游览,留下许多诗文。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华严寺杜顺禅师塔和清凉国师塔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过去多方面的原因,在宗教政策恢复以来,华严祖庭依旧满目萧然。2006年在陕西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佛教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组成了以中国佛学院佛学硕士、时任陕西省佛协副秘书长兼教务处主任宽昌法师为首的僧团队伍,僧团由老、中、青搭配,都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佛学修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多年来芜废的祖庭焕发出重建的希望之光。

    从此之后,僧众精进,法务有序,周末举行颂经,讲经法会。同时建有僧人住房、殿堂等,并筹资迎请了“华严三圣”像,“十八罗汉”像,《大正藏》、《卐字续藏》经等,据宽昌法师讲,已制定出整体发展规划。重建后的华严寺采用仿唐建筑风格,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祖师殿、佛学院、云水堂、塔林,华严文化传播中心等。寺院目前注重文化教育,僧众道风建设,已逐渐成为西北佛教文化研究教育中心地。

    有这一精进、有序、大愿的僧团,加之国外以及港台地区和国内弘修华严的大师与团体的支持,相信华严寺即将迎来复兴之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