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寺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翠微寺,原为翠微宫,位于长安区滦镇南浅山上的黄峪寺村。其地苍山秀岭,四面环列,杂花野草,流彩溢芳,白云舒卷于足下,雄鹰翱翔于蓝天,万壑空静,如入仙境。

    翠微寺是唐太宗李世民避暑养病的离宫。始建于唐武德八年(625),困其位于太和谷内故名太和宫。贞观十年(636)废,贞观二十一年(647)重修,曰翠微宫,宪宗元和元年(806)改为翠微寺。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二记载:“本为唐武德八年在终南山所建太和宫。”据《续高僧传·法琳传》载:“贞观初年(有说十年)唐太宗舍太和宫为高祖置龙田寺,举法琳为寺主。”法琳在《辩证论》中说“其地也,带秦川之渺渺,接陇岫之苍苍,东观浴日之波,西临悬月之浦。凤企穷奇之石,郁律钻天;龙盘谲诡之崖,穹窿刺汉。岂独岩松拔日,抑亦涧竹梢云。实四皓养德之场,盖三秦作固之所。”以上说明此地之风物景色颇具形胜,因被帝王选中建设为宫。

    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染风寒,厌禁内烦热,公卿请重新建造,夏历四月乙丑(初九)命将作大匠阎立本在太和宫的原址上,重新修葺,更名为翠微宫。笼山为苑,宫北开门曰“云霞门”,宫西开“金华门”,内有翠微殿、含风殿、安善殿、太子宫等建筑,气势恢宏,富丽堂皇。此宫建成后,冀州进士张昌龄曾为其作《翠微宫颂》,深得太宗的赏识。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偶病驾崩于翠微殿。太宗驾崩的先一天,还和玄奘三藏法师在翠微殿谈了许久。太子李治当时随侍在侧,便在公卿的拥戴下于含风殿登基,即高宗皇帝位。据《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记载,贞观“二十三年夏四月,法师随驾于翠微宫,谈尝终日。太宗前历攘裾,日恨相逢已晚。翌日,太宗崩于含风殿。高宗即位,法师还慈恩,专务翻译”。此后翠微宫就逐渐荒废了。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元和元年(806)翠微宫已降为翠微寺。”唐人有《题故翠微宫》诗曰:“翠微寺本翠微宫,楼阁亭台九十重。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株松。”可见当时的翠微寺还很壮观。后来大诗人刘禹锡曾有一首《翠微寺有感》:“吾王昔游幸,离宫云际开。朱旗迎夏早,凉轩避暑来。汤饼赐都尉,寒冰颂上才。龙颜不可望,王座生尘埃。”描写出唐太宗游幸时的情景。诗仙李白也曾与友人在一年的秋末从子午峪口西行,沿清华山而南,游览了翠微寺,并写有《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曰:“初登翠微宫,复憩金沙泉。践苔朝霜滑,弄波夕月圆。饮彼石下流,结梦宿溪烟。昆湖梦洋水,龙驾空茫然。”综上所云,可知翠微寺与唐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一大人文景观,使人向往。

    到了宋代,据《元和郡县志》记“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又改翠微寺为永庆宫”。再以后,又改为永庆寺。明时,赵崡《游城南》曰:“(子午)镇西十五里,为董村寺,(咸通七年,置下寺于山外董村,因名董村寺)是翠微下院。山上寺为翠微,余不得至,呼寺僧问之,不知也。”可见明时翠微寺亦然存在。清代灵感寺禅隐法师《黄谷寺寻翠微寺遗址》诗云:“金沙河连金沙泉,几户人家几炊烟。青苔埋没柱石基,牧儿时拾残玉环。忽见旌旗满山谷,疑看金阙高九天。一代君王知何去,依旧绿水伴青山。”诗中黄谷寺即皇峪寺、翠微寺,几户人家即指黄峪寺村。

    翠微寺随着光阴的流逝,早已荒芜了。现在这里的地势平坦,是一个山顶上的斜坡大坪,南高北低,背山面川。东望玄都坛,西览清华山,不觉使人心旷神怡;北望秦川,形胜历历在目,确实是一个建立离宫别馆的理想之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