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寺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兴教寺,又名“护国兴教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位于长安区杜曲镇以东少陵塬畔,距古城西安约20公里。寺院傍塬临川,绿树环抱,南对终南玉案峰,俯视樊川,是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游人登临此寺,抬头仰望,山门额上镶着“护国兴教寺”,两旁“法相”、“庄严”九个金色大字,映衬着朱红大门,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该寺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602—664)的遗骨迁葬地,创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玄奘法师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往印度取经,跋涉五万多里路,往返17年,历经110个国家,于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携回佛教经典657部。回国后,相继在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宫(今陕西铜川市境内),用了19年时间,译出经论75部,1335卷,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唐麟德元年(664),玄奘法师因积劳成疾,圆寂于译场玉华宫,初葬于沪河东岸的白鹿塬,在大明宫即可望见。高宗李治在大明宫含元殿前遥望,因感每易触目,时动悲思,便于总章二年令迁葬于今址,建五层砖塔藏之,并随即建寺,以示纪念。据《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记载,玄奘法师圆寂后“敕坊州刺史窦师伦令官给葬事,又敕宜听京城僧尼送至塔所门人奉枢于慈恩翻经堂,道俗奔赴者日盈千万。以四月十四日葬于浐东,京畿五百里内送者百余万人。至总章二年四月八日,有敕于樊川北塬”。后来,唐肃宗李亨曾来此游览,题塔额曰“兴教”,从此这座寺院名曰兴教寺。玄奘有两个高徒,一是窥基(唐初名将尉迟敬德之侄),一是圆测(新罗王孙子)。窥基(632—682)俗姓尉迟,长安人。贞观二十二年(648)从玄奘出家,是奘师的入室弟子。初住弘福寺,后移大慈恩寺。高宗显庆元年(656)奉命入译场,专任笔受一职,是玄奘在玉华寺译场的主要助手,先后参与翻译《成唯识论》、《辩中边论颂》、《阿毗达摩界身足论》、《大般若经》。窥基也是奘门四哲之一,尤精因明和唯识,著述颇丰,有百部疏主之称。高宗永淳元年(682)窥基圆寂于慈恩寺,即陪葬于玄奘塔右侧。圆测是玄奘门下的新罗弟子,幼年出家,唐贞观中来中国后,从学于玄奘门下,对唯识的经典研究也有很高的造诣。先住西明寺,后应诏入东都讲新译华严。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圆寂于洛阳佛授记寺,终年84岁。即葬于龙门香山寺并起塔。其弟子分得部分遗骨,携回长安,葬在终南山丰德寺东岭上。宋政和五年(1115)同州龙兴寺仁王院广慈法师,又将丰德寺东岭上之圆测灵骨舍利分葬于兴教寺玄奘塔左侧。玄奘塔因中宗制影赞谥“大遍觉”故称大遍觉塔。

    法相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主要宗派,该宗由著名的玄奘大师创立。玄奘大师求法归国后,长期任大慈恩寺的上座长老,并主持国立翻经院的工作,大慈恩寺是中国佛教法相宗的祖庭。玄奘大师圆寂后的遗骨迁葬于兴教寺并起塔,玄奘大师的门下“四哲”之一、“百部疏主”“慈恩法师”窥基和西明圆测法师的灵骨舍利,分别塔于奘公塔的左右,故兴教寺与法相宗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自建寺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佛教信徒拜谒者不绝于途,仰慕前贤高风者相望于道。因此,兴教寺与大慈恩寺同属中国佛教法相宗的祖庭。

    唐代时,日本僧人道昭、智通、智达等先后来中国留学,亲受唯识学于玄奘。高宗调露元年(679)回国弘扬。其后玄昉游学于玄奘的再传弟子智周。法相宗在日本一直流传了下来,如1955年日本《宗教年鉴》记载,日本法相宗有四个宗派,86个寺院,1个学院,信徒121851人。另外,韩国当年也有法相唯识的继承,至今仍有研习者。

  兴教寺建成之后,千百年来饱经沧桑。据《塔铭序》记载,在建寺约百年之后“塔无主,寺无僧,游者伤目”,其荒凉可以想见。穆宗长庆中(821—824)始曾重修。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安国寺僧义林命徒令捡重修塔身。武宗灭佛,寺被毁。唐末战乱,又遭兵火,虽云以后或有修葺,而无文献可考。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龙图阁直学士吕大防因公顺游兴教寺,登塬远眺,见樊川山水秀丽,遂命寺主僧晏静,创建玉峰轩(即有窗之长廊)。立有石碑记事(今碑不存)。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将丰德寺东岭上圆测之骨骸分葬于兴教寺奘公塔旁,创建新塔,规范基公之塔一体无异,并对基公之塔即旧而新。据《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圆测法师舍利塔铭并序》记,当时“金轮宝铎,层构双耸,塔下环以广庑,创修献殿六楹”,世事沧桑,今已杳然无存。又据宋张礼《游城南记》说,“殿宇法制,精密庄严”。说明宋代兴教寺的规模尚属可观。清乾隆年间又有一次修葺。据兴教寺今存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铸的铁钟,钟文中曰:“兴教寺者,唐肃宗之所名也,塬依少陵,地近樊川,中有玄奘塔一,左右有慈恩、西明二塔。即诗所谓日斜山字者是也;世远年湮不无颓败,鼎残碑裂游者伤目。”依文中记述:一名太荣的和尚,见寺钟已毁,为复兴寺院光大佛力,因之改建兴教寺。此当是兴教寺从唐以来的第五次修葺。同治年间(1865),寺遭兵燹,除三塔外,寺成废墟,遂致长期破败,不堪言状。民国十一年(1922),住持妙阔募修法堂五间,民国十四年(1925)妙法复回兴教寺住持,建起东西配殿十间。民国十九年(1930)朱子桥赈灾来陕,礼塔得舍利发愿重修,于1931年捐资补修三塔并建塔亭三间,石刻三师遗像各一,均供亭内。时奘、基二师塔铭俱存,测师塔铭久遗,因依宋铭拓本重刻。同时添建僧寮三楹,兼修钟鼓二楼,督修者慈恩寺住持宝生。
  
  民国二十八年(1939),程潜等捐资修建大雄宝殿五间,藏经楼五间,以及围墙和山门等,历时两年,工始告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兴教寺极为重视,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多次拨款进行整修。195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兴教寺瞻仰玄奘灵塔。1954年至1956年缅甸总理吴努、尼泊尔文化部长乾达先后来寺瞻仰玄奘塔。1959年,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曾到兴教寺参观。    

    20世纪50年代,妙阔法师为该寺住持,1957年春,妙阔法师主持传授三坛大戒一次。1959年妙阔法师住香积寺,常明法师接任兴教寺住持。在“文革”中,由于常明法师权巧感召,说服红卫兵,让兴教寺免遭破坏,保护了八部大藏经和十多尊铜佛像,使兴教寺的殿宇、法像完好无损,这在长安甚至全西安市都是少有的。多年来,常明法师应付裕如,精心规划,从1982年开始,对该寺进行全面整修和改建。经十多年的辛苦经营,截止1996年底,新增建殿宇僧舍84间,整修改造原有殿堂楼舍25间,共计109间。使兴教寺成为一座较完整的佛寺,千年塔寺焕然一新,又为长安风景增色添彩。

    常明法师,俗姓季,名宽仁,咸阳马泉乡大泉村人。生于1918年。幼时,家境贫寒,父亲务农,母亲纺线织布,1929年至1934年,在本村私塾就读。1935年至1936年,又于茂陵小学求学。18岁(1936)拜终南山紫竹林拂尘法师为师,遂于紫竹林出家。

    紫竹林是终南五台山的著名寺院,环境幽雅,人杰地灵,名僧辈出。怡峰,拂尘、常慧等皆曾住持过此寺。常明法师(以下简称法师)虚心善学,刻苦钻研,在1937年至1949年这十几年中,拜读了许多佛学经典和医学书籍,诵经习禅,修真养性,具备了较深的佛学理论和医学知识。了义和尚在赠“紫竹林常明师”诗中云:“紫华灵台现,竹笋兰室生,林深虎寄迹,常来疏也亲,明得个中意,师可作天人”。法师住灵应台时,雪峰禅师的题联是:“孤峰独宿观自在,空山习静学法王”,(孤峰指南五台孤峰悬空的灵应台)。其间,法师经常住大台的圆光寺,亦曾在大茅蓬结茅修行。

    1949年后,法师云游神州名寺,拜访过全国许多著名高僧。他首先拜访的是江苏高旻寺名僧来果老和尚,并同老和尚参禅。1953年,去北京广济寺参拜高僧虚云老和尚。通过云游拜访,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发,后仍回终南山,刻苦钻研佛经,加深了对佛学经典的领悟。1956年至1958年,法师赴北京中国佛学院深造两年,系统地学习了佛学基本知识与佛学经典理论。从中国佛学院毕业后,法师住长安兴教寺,当时,寺住持为妙阔法师,法因为监院。法因离寺后,常明法师接任监院。

    1959年下半年,妙阔法师住香积寺,常明法师接任兴教寺住持。1961年国务院公布兴教寺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师想方设法保护国家文物古迹,还从终南山一些破落寺院搜集碑石、佛像、法物、经书等,珍藏于兴教寺。举世罕见的贝叶经就是由他抢救珍藏的。法师倡导募修有关佛寺,华严寺、西山寺、紫竹林等寺院都是在他的组织下修葺的。特别是在兴教寺的修复扩建上,他不顾年事已高,日理万机,时酬八方,费尽心血。唐三藏塔向南倾斜,法师采取果断措施,用炸石、水泥浆筑成塔南护坡。多次大修装修大殿,经楼;将寺院破旧土墙更新为红一色砖砌围墙;投资130万元人民币,兴建起富丽堂煌的卧佛殿,内置香樟木巨形卧佛雕刻;铸万年宝鼎;建樱花园,竖立中日友好碑。置变压器,钻深井、修水塔,使寺院用上电和自来水。修葺兴建殿、堂、楼、舍共计70余间,连同原有殿宇、僧舍,今已百余间,累计耗资300余万元,使兴教寺历史上“殿宇法制,精密庄严”的盛景得以再现。

    1983年,法师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1980年被选为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及西安市佛协副会长。曾数届被选为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县人大代表、常委、县政协委员、常委。1978年代表陕西佛教界参加中国佛教代表团,赴日本参观访问,1996年9月往韩国访问。1964年、1982年曾两次组织玄奘、窥基圆寂1300周年大型法会。1984年春,常明法师升任兴教寺方丈为建国后之首创。1987年3月,法师在兴教寺主持传授千佛大戒一次,受戒僧尼220人,居士444人。1996年,法师先后从中国佛教代表团访问韩国,尼泊尔、泰国,并参加尼泊尔中华寺的奠基仪式,为增进中国佛教与邻国佛教界的友谊作出贡献。

    兴教寺,1983年被国务院列入西安地区八大开放寺院之一。自实行开放以来,国内外香客游人与日俱增。1992年日本法相宗大本山药师寺捐资建五转七的卧佛殿一座,1994年四月举行卧佛开光法会,四众云集瞻礼祝贺者达数千人,盛况空前。寺内现住僧侣30余人,宗教活动趋于正常,显示出国家的昌盛,佛教的兴隆。

    现在的兴教寺占地面积约30亩。其建筑格局由殿宇、经楼、塔院三个部分组成。正院中轴线,将山门、钟鼓楼、大殿、法堂和卧佛殿一线贯通,构成了寺院的主体建筑。进了山门,钟鼓二楼东西相对,中为五楹大雄宝殿,红柱碧椽,飞檐凌空,门额上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手书“大雄宝殿”牌匾。殿内大理石铺地,宽敞明亮;殿内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脱纱装金坐像,高2.3米,栩栩如生,造型精巧;两侧分供18罗汉木刻像,姿态各异,雕刻精致。佛前幡幢幔垂,华盖高悬,木鱼法器,陈列井然。大殿后院,东西配殿各五间,东为接待室,西作执事寮。正中高台上即五楹大法堂,中间三间供奉佛祖,东一间为方丈室,西一间为监院室。堂中供有元代所铸千佛绕毗卢铜佛像一尊,高二米余,重2700余斤,宝相庄严,十分精美。侧供明代铜铸阿弥陀佛像一尊。后西侧供高两米的唐代铜铸观世音菩萨像,东侧供明代楠木雕刻地藏菩萨像,又有缅甸小白玉佛像及其它大小铜佛像十余尊。东壁悬挂18罗汉拓版像,形态生动;西壁镶有《金刚经》石碑22方,书法刚劲有力,皆为艺术珍品。法堂两侧,东有斋常三间,内奉千手千眼观音。大寮三间,西有禅堂三间,内奉48擘观音。

    最后正中即五转七的大卧佛殿,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极为占雅宏伟,大殿上方“卧佛殿”三个大字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殿内金碧辉煌,释迦牟尼头戴佛冠枕右手,右胁而卧禅床上,卧佛身长9米,高2米,全部用香樟木雕刻,金箔贴身,金光闪闪,满殿生辉。卧佛殿偏前东西两侧,各有厢房三间。另有方丈室上下两层,共12间。院内正中0竖着铁制“万年宝鼎”,为这座古刹增添了迷人的光彩。

    经楼:进入东院偏门,迎面便是五楹藏经楼一栋,建筑宏伟,雕梁画栋,飞檐斗角,屹立于参天古柏浓荫掩映之中,周围花竹密茂,雅致幽静,别有天地。楼内收藏有《碛砂藏经》、《大正藏经》、《频伽藏经》、《续藏经》、《大中华藏经》等五藏大藏经,达万卷之多。还珍藏有巴利文《贝叶经》数片。站在楼上,凭栏远眺,巍巍终南,千峰万壑,林木苍郁,势如波涛;潏水如带,蜿蜒西去;川泽连塬,田陇膏腴,令人不禁有心旷神怡之感。楼下宽敞幽静,中间屏风有玄奘法师撰述的《八识规矩颂》,程潜录书。侧面墙壁悬挂着日本朋友赠送的“日中友好世世代代”等数幅锦旗。楼的北面有“中日友好樱花林”,系日本朋友所赠植,共有樱花树四百株,枝壮叶茂,长势健旺。林内立有1994年赵朴初书“中日永远友好”纪念碑一座。

    塔院,即“慈恩塔院”。进入西院偏门,在苍柏翠竹之中,三塔作“品”字形参差耸立。中间最高的一座是玄奘三藏的舍利塔,塔身通体用青砖砌成,作四角锥体,高23米,共五级,平面呈正方形,底层边长各五米,塔面作仿木结构,砖砌扁柱、栏额及斗拱,均作三间。塔檐叠涩砌出,檐下均饰两层菱角牙子。次层以上塔心实砌,不能登临。玄奘塔型庄重稳固,装饰简洁明快,是我国现存的最古的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塔的底层北壁镶有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刻的《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记述了玄奘的生平事迹,刘轲撰文,僧建初书丹。塔底层南面有拱形券洞,龛内有玄奘的泥塑像。玄奘塔左右各有形式略同但较矮小的砖塔一座,均为三级四面,高约7米,底层边长2米。每层叠涩檐下只饰一层菱角牙子,塔下均有石刻塔铭和泥塑像。两塔二层分别镶砖刻“基师塔”和“测师塔”匾额,是玄奘弟子窥基和圆测的灵塔。三塔之北,原有慈恩殿三间,悬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写的“大遍觉堂”匾额一面。殿内陈设玄奘和弟子窥基、圆测的线刻石像碑各一,并刻有赞词。墙上还悬挂着《玄奘赴印度取经行程图》和玄奘纪事简表。

    2005年,将原慈恩殿改建为大遍觉堂(亦称玄奘法师纪念堂)。新建的大遍觉堂座落在玄奘法师舍利塔北面也就是背面,整体建筑为砖砌实木架构,明清风格。大殿五间歇山式,三开间,两侧配殿为悬山式,四角重檐攒尖式角亭,中间开垂花门,四周用回廊连接。中间大殿供奉玄奘法师圣像,两侧配殿供奉窥基和圆测二位法师圣像。
    
    另外,塔院西侧原有砖箍窑洞10孔,今已翻修,改建成“兴慈”楼两层12间,楼内奉有玄奘法师木刻立像一座,高大庄严。对面有僧房10间,又成一个院落,清净优雅,给人一种院内有院,寺中有寺的新奇感觉。

  兴教寺的整修和发展,能有今天的如此规模,是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常明法师呕心沥血,艰苦经营,监院宽池法师大力协助,做了大量工作,才有今日光辉灿烂的局面。
  
  附:兴教寺万年宝鼎
  
  兴教寺,是全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唐玄奘遗骨的塔院,经常有国内外香客游人礼佛、礼塔、参观。

    步入寺山门,经大雄宝殿、大法堂、便可看见大卧佛殿前竖立着一尊铁制的“万年宝鼎”,使这座古老的寺院显得格外庄重。

    鼎,是烧香用的香炉的别名;宝,表示珍贵。“宝鼎”,说明它不仅比一般香炉大得多,而制作精致,造型美观,并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在历史上我国古代皇宫的“三宫六院”都置有“宝鼎”,一般的佛寺、道观也放置“宝鼎”。佛学经典中有“宝鼎热名香,普遍十方,虔诚奉献法中王(指释迦牟尼),端为世界祝和平,地久天长”的字句。为庄严佛寺、发展旅游事业,兴教寺根据佛教寺院的传统,于1992年制作了这尊万年宝鼎,置于卧佛殿正前方。“宝鼎”均系铁铸,为塔亭式,由鼎座、鼎身和鼎顶组成。高3.5米左右,底座40公分,重量为3000多公斤。鼎身作六棱锥体,鼎座由三个虎腿支撑。底层正面铸有兴教寺、背面铸有“万年宝鼎”字样,鼎上两层飞檐翘角,出檐12个角各有龙头,口悬铁铃,有风吹拂,便叮当作响,堪称寺院一绝。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