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寺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天池寺,在长安区太乙宫东隅蛟峪山上,离西安城约35公里。东距嘉午台约7.5公里,西距翠华山5公里许,南有峻峰矗立,危崖峥嵘,伸接秦岭;北俯潏水迂曲西去,神禾、少陵两塬百顷浪涌,风光迷人,景色幽静,是终南山古迹胜境之一。

    天池寺创建于隋文帝开皇七年(587)。据《续高僧传》“隋终南山龙池道场释道判传”记载,道判初住大兴善寺,“开皇之肇,于终南山交谷(即蛟峪)东岭,池号野*(左月右者),逈出云端俯临原陆,躬自案行可为栖心之场也。结草为庵,集众说法。开皇七年,敕遣度支侍郎李世师,将天竺监工,就造院舍,常拟供奉。知判道业修旷,额为龙池寺焉”。明嘉靖二十九年重修寺碑文中亦有“初唐,而兹山(即蛟峪山)已有禅院”的记载。这里的“禅院”指的就是隋代高僧释道判所创道场“龙池寺”;清嘉庆《咸宁县志》载,寺“内仰天池,旧为龙池寺”;中唐诗人孟郊《游终南龙池寺》诗仍以“龙池”为名。到北宋张礼元祐元年(1086)游长安城南时,在《游城南记》中,有从兴教寺“南望龙池废寺”之说。以上记载均说明天池寺初为龙池寺,创建年代为隋文帝开皇七年(587)无疑。到了明代又改名普光寺,且较前大大地兴盛起来。

  据载,明洪武年初,有西印度僧无坏禅师远来我国驻锡于龙池废寺,被坐镇西安的朱元璋次子秦愍王朱樉信之,即在这里起建普光寺,作为秦王藩邸香火院。普光寺分上下两院,修建颇为宏丽,庄严名冠长安,谚云:“上有天池,下有普光,修好天池寺,吃倒翠华山。”明赵崡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曾游此寺,他在《游城南》中有如下一段记述:
  
    下寺金碧庄严,为长安诸寺之冠,即崇仁(当时西安城郊一座有名的佛寺——引者注)不及也。最佳者为寺门内的莲花池,大数亩,中作藏经阁,环以廊百楹,游人至此,恍然有出世想。上寺距下寺五里,石磴参差,飞梁跨壑,长松古柏,翠壁苍岩,应接不暇。

    普光下寺,在今崔家河与沙场村之间,可惜经过数百年的沧桑变化,当年“金碧庄严”的下寺今已荡然无存。面积约在百亩左右的莲花池及寺址今已成为一片低洼的庄田,被当地群众叫做“鱼池”。在原寺址内,有的村民建房时,从地下掘出铸刻着“普光”二字的砖瓦,字为正楷,笔力遒劲,当是明时物什。紧靠崔家河西,是普光寺塔院,石砌或砖修的僧人葬塔,已全被拆毁。

    普光上寺,修建在蛟峪口内的东山头上。从下寺到上寺,曲径盘互,沿途“飞梁跨壑,长松古柏,翠壁苍岩”,秀丽不减当年;只是赵崡所说的“石磴参差”已全然改观。石磴原系由人工开凿的石条层层铺设而成。当年这登山五里的石磴,沿山坡迤逦而下长五里,不仅路心为石条铺设,连路两旁也有石栏遮护。

    普光上寺起建后,有殿宇僧舍百余间,藏经千卷,良田百亩。经明清两代多次修葺,从寺内道光二十五年题刻“普光吉禅寺”的一块寺额刻石,推知最后一次重修时间当在道光后期。到民国后寺院还保存完好,不过可能是因下寺已不存在,故而寺又以“天池寺”命名至今。

    新中国建立后,住寺僧人虽然无几,但原殿宇还较完整。20世纪60年代“文革”中破坏严重,大雄宝殿内原有的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及十八罗汉塑像被搬毁一空,殿后的五间法堂被拆除,宗教文物被抄失。

    寺庙财产本来就属社会所有,而有人却认定为国有财产,想拆就拆,想卖就卖。1980年春,兴教寺住持常明法师向县统战部反映“有人把天池寺的大殿卖了,不日就要拆走”,统战部即派员与主管公产的有关部门联系,讲清党的宗教政策,经过做工作才使天池寺仅存的五间大殿免遭一劫。从寺内到处散在的各色琉璃瓦可以推知,那些被拆毁的殿堂当年一定修得金碧辉煌。到20世纪80年代落实宗教政策中,僧人释圣元兼理寺事,对大殿稍加修整,重塑佛像,增置庄严,并索回部分宗教文物。

    天池寺现有大雄宝殿五间,建筑古雅,雕梁画栋。殿内正中龛台上供奉三尊庄严佛像,栩栩如生。佛前幡、幢、幔垂,木鱼、铜磐等法器陈列井然。大殿东侧有僧舍寮房11间,均已残破不堪。寺内现存有楼阁式砖塔一座,据新编《长安县志》记载明正德八年(1513)建,塔身为六面七级,高16.3米。下砌白石底座;上置一米高的铁铸尖顶;塔的正身每面都有拱形佛龛,内中安放石雕佛像;六个塔角均悬挂有钟铃,风吹叮当响动之声,在山谷间回荡,悠扬动听,奏出一曲曲美妙的自然乐章。距寺不远的东北坡上有昙远禅师残塔(当地群众呼为“二龙塔”)。2006年,由政府拨款,文物部门整修,现已完好。据《续高僧传》卷十一记载,唐代高僧京师慈门寺释普旷圆寂后,起塔安葬于终南龙池之峰。寺内现存的文物计有:明正德七年铸造的大磐一口,清道光二十五年铸造的小磐一口,清康熙六十一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重约三千余斤,书法家王石谷、王準尊所书的碑石各一通,其他大小碑石六通。另有大铁锅、大铁瓮各一口,大风匣一具和石臼一个。这些当是昔日寺僧的炊具,但也与天池寺的传说有关。

    说起天池寺的传说有很多的。赵崡记载的一桩是说,明洪武年初,有无坏禅师(亦称无坏尊者)在龙池废寺夜击木鱼,声达西安城内的秦愍王朱樉宫中,秦愍王顺着木鱼声访寻到无坏和尚,两人相谈之下使秦愍王顿悟前生,于是他率领官员兵丁数千人到龙池寺礼拜无坏。这位和尚神通广大,用石甑蒸馍,石臼煮水,供数千人饮食不绝。因此,朱樉即拜无坏为师,并专门为他修建了普光寺。今天我们自然不会被这些传说所迷惑,但是天池寺如能经过一番修葺,当不失是开发终南山的一处很好的旅游胜地。

    天池寺周围的胜迹颇多,相传有仰天池、悟祖窑(洞)、聒耳山、张少爷坟、御马圈、舂米窝(今存)、扯袍刺、点将台、秦王家佛堂、太子庵,有唐王李世民的上马石,敬德的饮马池、拴马桩等,这些都与天池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附录:隋终南山龙池道场释道判传

    释道判,姓郭氏,曹州承氏人也。三岁丧亲,十五游学,般涉史籍略综儒道。十九发心出家,投于外兄而剃落焉。具戒已后历求善友,深厌俗累绝心再往。每阅像教东传,慨面不睹灵跡,委根归叶未之或闻,遂勇心佛境誓尚瞻敬,以齐乾明元年(560)结伴二十一人,发趾邺都将经周塞,关逻严设又照月光,踟蹰迴互义无踰越,忽值云奔月隐,乘暗渡栈,迂逢游兵,特蒙释放。以周保定二年(562)达于京邑,武帝赏接崇重,仍令于大乘寺厚供享之。经逾两载,上表乞循先志,又蒙开许,敕给国书并资行调。西度砂碛千五百里,四顾茫然绝无水草,乘饥急行,止经七夕便至高昌国,是小蕃附庸突厥。又请国书,至西面可汗所(此云天子治也),彼土不识众僧,将欲加害,僧人防卫不给粮食,又不许出拾掇薪菜,但令饿死。有周国使人谏云:此佛弟子也,本国天子大臣敬重供养,所行之处能令羊马孳多。可汗欢喜,日给羊四口以充恒食,判等放之而自煮菜进噉。既见不杀众生不食酒肉所行既殊,不令西过,乃给其马乘遣人送还,达于长安住乾宗寺。判以先在窮险无人造食,遂舍具戒今返京室,后乃更受之。停止五年,逢静蔼法师,咨询道务,慧业冲邃淹历五周朝夕闻问,方登阶渐。会武帝灭法,与蔼西奔于太白山,同侣二十六人,逃难*(上山下严)居不忘讲授,中百四论日夜研寻恂恂奉诲,虽有国诛靡顾其死。东引寻山岠于华岳,凡所游遁者望日参焉。遂离考山室二十余所,依承蔼德,为入室之元宗,始末一十五年,随逐不舍。后蔼捨身穷谷用陈护法,判含酸茹毒奉接遗骸,建塔树铭勒于*(上山下严)壁。天元嗣历寻改邪风,创立百二个人为菩萨僧,判当其数,初住陟岵寺,大隋受命广开佛法,改为大兴善寺焉。判道穆僧徒历总網任,部摄彝伦有光先范。开皇之肇,于终南山交谷东岭,池号野*(左月右者),出云端俯临原陆,躬自案行可为栖心之场也。结草为庵集众说法。开皇七年,敕遣度支侍郎李世师,将天竺监工,就造院舍常拟供奉。知判道业修旷,给额为龙池寺焉。大将军云定兴,以为檀越,四事供给无爽二时。侍郎独孤机,餐奉音猷於宅后园别立斋宇,请来栖息,终日将事禀其法界。薛国公及夫人郑氏,夙奉清训年别至此,谘承戒诰决通疑议,以大业十一年五月四日平旦卒于山寺,春秋八十有四。初判释蒙启法性狎林泉,少欲无兢乐居俭摄,行慈济乏偏所留心,履苦登危弥其本意。故每至粟麦二熟,行乞貯之至厚,雪弥山则遣诸飞走,所以山侣游僧,蒙其奖济者殷矣。又食不择味生无患苦,僧事鞅掌身先令之,而弘道终朝虔虔无怠,虽暂游世恒归山室,斯亦*(上山下严)岫之学观矣。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