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业寺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净业寺是唐代高僧道宣律师静修弘律的道场,佛教律宗的发祥地。该寺位于长安区沣峪柳林坪的后庵山,东对青华山,南望观音山,西临沣峪河,北距古城西安约35公里。东有翠微寺,西有西观音寺,北接丰德寺,山口外西北方向有灵感寺。林谷幽静,风景殊佳,远离尘扰,便于静修,可称终南名胜古刹。

    据《陕西·中国汉传佛教祖庭研究》记载,“净业寺创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康寄遥居士编的《陕西佛寺纪略》称,“净业寺建于隋,在唐时已称故净业寺。”杨作舟先生《西安佛教史略》则云:“净业寺原创建于隋开皇十年(590)”。三说各不相同。笔者认为《续高僧传》载,智藏于隋开皇三年(583)住终南山丰德寺,唐武德八年(625)圆寂于丰德寺。说明智藏来时已有丰德寺,丰德寺的建年起码在开皇三年之前约开皇元年。因此《陕西·中国汉传佛教祖庭研究》净业寺创建于隋开皇元年基本接近实际,可以肯定。唐武德七年(624),道宣往终南山栖居于仿掌谷(即沣峪)修习定慧,所居乏水,穿地尺许,清泉涌出,因称所居名曰“白泉寺”。后于贞观时移住丰德寺,传说有护法神告曰:“彼清官村故净业寺,地当宝势,道可习成”。净业之名由此而出,白泉、净业当属一寺。又有“清官精舍”之称,如《长安志》云:麟德二年(665)诏终南山道宣律师在清官精舍建立戒坛。道宣虽曾应诏住西明寺(在当时京城内),但仍多住净业寺。在寺后边石崖间及西北附近有道宣律师静修茅屋旧址,即当日紵麻兰若,以及“天人”为道宣送供台。

    道宣(596—667),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创始人,佛教史学家,因常住终南山研究弘传戒律,世称南山律师。据《宋高僧传》卷十四等载,俗姓钱,祖籍润州丹徒(今属江苏)一说长城(治所在今浙江长兴)人。生于长安,出身望族,幼年出家,从智首律师钻研律学,后住终南山净业寺和丰德寺著疏立论,身体力行,开设戒坛,传授戒法。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不只是创立了佛教律宗,在佛教文史学上也有极大的贡献。曾撰有《广弘明集》、《续高僧传》、《大唐内典录》等几部名著,对中国佛教史和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道宣生平“三衣皆紵,一食唯菽,行则杖策,坐不倚床”。他精持戒律,盛名远扬。曾在寺后石崖洞间行般若定,修法90日夜,不坐不卧,不食人间烟火,相传,有天人送供,天王子张琼卫护(石崖下的送供台尚在),并授以佛牙及药饵修合妙方,即后来市场上所传的“天王补心丹”。因其戒律精严,灵感殊多。高宗乾封二年(667)安坐而化,时年72岁。道宣示寂后,弟子为其建舍利塔于寺后峰顶,永作纪念。丰德寺为道宣律师传戒戒坛遗址,灵感寺为道宣律师弘传律学道场,建有衣钵塔。道宣圆寂后,朝廷闻讯,诏天下佛寺奉供道宣律师遗像,并令名匠韩伯通塑造真容,以垂风范。

    至唐穆宗时,御制《南山律师赞》:

    代有觉人,为如来使。

    龙鬼归降,天人奉事。

    声飞五天,辞警万古。

    金乌西沉,佛日东举。

    稽首皈依,肇律宗主。

    复至唐懿宗时,敕追宣公谥号,曰:“澄照”,宣公之舍利塔曰“净光”。

    净业寺因道宣弘传律学,在唐极盛,后渐凌夷,中隔千余年,史无可考。依寺内存碑载:当明代正统二年(1437)住持云秀曾修葺。明天顺四年庚辰(1460)净业寺住持本泉、丰德寺住持惠海等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关中地震,道宣舍利塔倾倒,至隆庆元年(1567)重建。清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严安禅师在净业寺传扬戒法,圆寂后为其建舍利塔。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诸山长老大德曾重修道宣律师塔。嘉庆十八年(1813)住持际挂曾重修殿堂房舍。道光十二年(1832)监院明川法师重修净业道场,并置田以养寺,立有常住规约碑记。    

    清末民初,殿宇荒残。民国十年以后(1921—1954)闽僧智海法师住持寺务,目睹祖庭衰败,在南洋募缘,修寺置田,供养静修戒德。又在东沟建茅蓬18座,绿化荒山,培植风景。民国二十一年(1932)曾请慈恩学院主讲邱希明居士莅寺教研法相唯识经论。智海法师对净业寺的复兴,数十年如一日,堪称“功德无量”。

    解放后智海返闽,由智真法师接任住持,维修寺宇,护山造林。他商同诸山长老,于1957年2月19日举行观音法会,宣布改建净业寺为十方丛林,广为留单接众,建立有十方碑记以资永久。1958年至1963年间,作者因工作曾两次到过净业寺,看到当时的寺院面貌还比较完整,有门头寮、禅堂、客堂、伽兰殿、法华堂、斋堂、大雄宝殿以及僧寮、库房、磨房等四十余间。为耕地磨面所需,还养了两头耕牛。常住众五六十人(其中东沟小茅蓬18处,18人)。僧众护山造林,计栗子林60亩,苹果树200株,核桃树300株,葡萄150架,柿树500余株。

    在那计划经济年代,终南山一带的僧人口粮短缺,政府每年有计划地给僧尼集中的净业寺,丰德寺、南五台等供应补助粮数万斤。每年冬季还给生活有困难的僧尼救济棉被、衣服、棉花、布匹及现金。尽管如此,净业寺的僧人还“打七”,坐禅,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文化大革命中,寺院受到破坏,道宣律师塔被拆,佛像全毁,五间禅堂及三间僧房被拆除。当时的情景是:“石柱雕云,殿壁涂朱,寺门环锈,庙瓦草生,僧无几人,一时消沉”。

  净业寺在解放后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列入西安地区八大开放寺院之一,并被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落实宗教政策后,1988年厦门南普陀寺妙湛老和尚莅寺,目睹慌夷,发心倡修,有青年僧人宽明监院发大愿心,各方募缘,人民政府拨款资助,整修殿宇,重修了道宣律师舍利塔。后有僧人古道法师住持道场发心塑大殿三佛二菩萨像,并修筑了由山门到寺院的1000米长,1080个麻石台阶路。特别是住持本如法师,到处奔走,时酬八方,对寺院进行重修和扩建。历时八年,增建山门、禅堂、知珍堂、五观堂、灶房、鹤歇处、如如山房、图书馆等约50间,以及阁亭、经幢、妙湛和尚舍利塔等,连同原有建筑共计近百间。这些是净业寺千余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
  
    现在的净业寺经过修复和改建已焕然一新,下有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先生设计的山门,供有南传佛教的释迦文佛,汉传佛教的观音大士及藏传佛教的文殊菩萨。上有道宣祖师舍利塔矗立峰巅,中间五间大殿古朴典雅,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文殊大士、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栩栩如生。前有天王殿,悬挂“以法护法”匾额,内供无冠弥勒、四大天王及韦驮护法菩萨。东侧有客堂五间、门头寮一间,药师阁三间、祖师殿三间。西侧有禅堂五间,伽蓝殿三间、云水寮九间。大殿后石砌窑洞三孔,梦参老法师为题“观音洞”、“文殊洞”、“普贤洞”,是僧人闭关虔修之处。东南角增建“知珍堂”(楼)二层12间,五观堂六间,灶房两间。寺后有“鹤歇处”两间,旧草庐一间,如如山房两间。山顶上有“选佛场”三间,茶寮一间,“栖心处”一间,僧寮七间。寺院的库房墙壁嵌有大明天顺年间重刻的道宣律师传略碑文;伽兰殿后有清嘉庆十八年建的两序房舍及钟鼓楼碑一通;大殿前存有清道光年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神咒经幢;存有乾隆年间重修净业寺碑石;道光年间终南山净业寺置田地并立规约碑石各一;1957年改立十方丛林碑一通;道宣律师画像一轴;寺东有牛头祖师舍利塔;寺门外西侧有普同塔一座;寺东北有白居易衣冠冢;寺院门前有三人合抱的唐植古槐一株。

    寺院内有两棵直径约两米的杜仲树高耸云天。木兰、香橡和紫薇等奇花异木比比皆是,特别是院内有一棵三米多高的“金线吊蝴蝶”树,树冠茂密,果实奇特;倒垂的枝头上,伸出一条条20公分左右的金丝条,下悬一横向伸出二至四个薄片的异果,颜色随季节由嫩绿、变黄、变红,成熟时为绛红色。轻风徐来,酷似只只蝴蝶,翩翩起舞,蔚为奇观。

    寺后西北悬崖上的“天人送供台”背倚断崖,面临空谷,阴晴雨雪,烟霞缭绕;夜闲人静时,月当空中,沣水潺潺,山风习习,云升脚底,俨然一派仙境。

    20世纪50年代康寄遥居士曾赋诗一首:

    净业古刹,律宗祖庭。

    广演毗尼,开祖宣公。

    声闻五印,天人感通。

    著述宏富,传统无穷。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