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唐代律宗(一):相部宗 第二节 相部宗的后学传承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一、相部宗的师传延续

    相部后学授业与传承较为复杂,不仅本部内多是不拘辈分互相参学,许多律师更兼习南山律学,因此谱系纷繁。

    如,律师文纲,先从学道宣,后又就学于法砺的学生道成。相部宗法慎的传人释义宣曾讲道宣的《行事钞》,请业于道宣的学生周律师之庭。法慎律师先学道成,后又从道成的学生怀素学习东塔部律。

    (一)相部后学

    法砺的受业者较多,主要有明导、昙光、道成、满意、慧休等。

    明导、昙光二人又另受学于卫州道烁,深通律藏。道成之门下有怀素、满意等著名律师。除去怀素学律既成另立新义而成东塔宗之外,满意、定宾及其弟子则继续弘阐相部宗义。

    释昙光,姓张,汴州人,从法砺和卫州道烁听受成教,立年则开肆盛明律藏。法砺曾叹曰:“使吾道流河右,诚此人乎!”后又往玉法师所听法华、地论,以及往嵩岳相禅师学修止观。因昙光素德高名,遂被敕召住天宫寺,四方律学莫不咨询,其房宇门人肩联踵接。道宣对其也有高度的评价。(《续高僧传》卷二十二《昙光传》)

    京兆恒济寺释道成,身世不详,唐显庆年中(656—660)于都城弘演律乘,敷《四分律》,译讲皆妙,一时龙象盈门,成为著名律僧,位首方坛。文纲律师先从道宣,后就道成,怀素也曾学于其门。垂拱年中,作为名德,应武则天之诏参与日照三藏翻译《显识》等经,道成与明恂、嘉尚同预证义。(《宋高僧传》卷十四《道成传》)

    满意,生平不详,僧传仅寥寥数语,受具足戒后专究律学,旁通经论。唐高祖武德末年,投法砺学相部律,后又受学于京兆(长安)恒济寺道成。满意讲说弘律达三十年,因住于长安崇福寺西塔,世称西塔律师,与居于同寺东塔的怀素律师齐名。赞宁在《玄俨传》中又称他为“名匠一方,南山上足”。满意门下法嗣有大亮、定宾、玄俨、法藏、闻惠、义威、远智、全修、惠荣等十六人。法藏后成为华严宗三祖,号“香象大师”。虽然满意没有著作留下,其学不详,但其后学,实为光耀律门。观音寺大亮律师随满意学律,后传越州昙一,赞宁说:“盛化之间,出龙象之资,无过意之门矣。”(《宋高僧传》卷十四《满意传》)

    慧休(548—?),瀛州(今河北河间)人,俗姓乐,十六岁依勖律师出家,并就学于邺都,遍访灵裕等师,又往渤海从明彥听《成实论》,从志念学《小论》,入关从昙迁、道尼习学《摄大乘论》等经论,听师一遍,即能入神。慧休学初,因为认为“以戒禁随事,可用缘求”,所以唯重大小诸藏,惟有律部未遑精阅。晚年,曾因披律一卷却对持犯之理茫然,方乃悔悟,随即从洪律师听受《四分律》三十余遍。但仍感到“游律部逾增逾暗”,并由此悟出“理可虚求,事难通会”,因而更加敬慎三业,后从法砺等律师受《四分律》。由于隋唐战乱之后,“(佛教)律法不行,并用铜盂,身御俗服,同诸流俗”。慧休恐佛法随时而灭,躬自经营,立样造坏,依法施熏,遍送受持,为时大用,此是慧休对律学的一大贡献。因此,其学贯融诸宗,“驰名冀都,击响河渭”。贞观九年(635),太宗多次召其入京师,慧休都以疾固辞,太宗也曾因辽东之事闲亲幸其室。贞观十九年(645),慧休九十八岁时住相州慈润寺,后不知其所终。慧休的弟子昙元、志灵等也都学有所成。(《续高僧传》卷十五《慧休传》)

    大亮律师,事迹不详,赞宁作《宋高僧传》中仅在卷十四《满意传》和《昙一传》中提到“观音寺大亮”。鉴真大师曾遍参诸学,其学相部律即是师从大亮、义威等相部门人而得。另外,大亮后传有越州昙一律师。

    (二)相部传到江东一带

    释法慎(661—748),姓郭,江都人,曾入长安从道成律师受具戒,又从怀素体解律文,绝其所疑,后东还扬都。法慎律学思想复杂,兼采儒流,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臣言依于忠,与人上言依于仁,与人下言依于礼,佛教儒行合而为一。赞宁说其“研精律部”,在《宋高僧传》卷十五的《灵一传》中,说释灵一(727—762)出家后“叩维扬法慎师,学相部律”。在卷十五的《义宣传》中有道:“初扬州法慎传于旧章,淮甸之间推为硕匠。”法慎弟子有会稽昙一①、闽僧怀一、维扬灵祐、灵一等。(《宋高僧传》卷十四《法慎传》)

    法慎的传人释义宣也曾讲习道宣的《行事钞》,并请业于道宣的学生周律师之庭,考核尤精,法慎叹赏“可畏乎”!他因嫌融济等人的注疏有所瑕谬,故而作《折中记》六卷以解之。(《宋高僧传》卷十五《义宣传》)

    法慎是相部宗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可以说,正是他把相部律学从关内之地带到了江东一带,并培养了众多的相部律师。释昙一是其中之一。

    释昙一(692—771),俗姓张,十六岁时因听云门寺茂亮法师讲经而决意出家,至中宗景龙年中其事得成,从丹阳玄昶律师受具戒,又从当阳昙胜律师学《行事钞》。开元五年至长安,向观音寺大亮律师学毗尼藏,从安国寺印度沙门受菩萨戒。昙一学业囊括六籍,内学外典均有涉猎,问《周易》于左常侍褚无量,学《史记》于国子司业马贞。昙一在京师广受公卿敬慕,并为师友,往来交游者有丞相、尚书,其中还有秘书监贺知章等人。

    昙一也随长安崇福寺满意律师传习法砺《四分律疏》,并与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钞》三卷详略同异,而作《发正义记》十卷斥破南山,以“明两宗之踳驳、发五部之钤键”。开元二十五年(737),昙一东归故里。翌年诏置会稽开元寺,昙一入居。

    昙一前后讲《四分律》三十五遍,讲道宣《行事钞》二十余遍,度人十万计。昙一之时,国家正步入多事之秋,也出现了缁徒慢法之事。但由于昙一被请为僧统,僧传中说他使吴越之地僧纪井然。

    昙一弟子众多,号称“三千弟子”、“八万门人”。其有名如吴郡包山神皓、润州招隐寺朗然、台州国清寺湛然、越州妙喜寺常照、建法寺清源、湖州龙兴寺神玩、宣州隐静寺道昂、杭州龙兴寺义宾、苏州开元寺辩秀、润州栖霞寺昭亮、常州龙兴寺法俊等。(《宋高僧传》卷十四《昙一传》)另外,清凉澄观等人亦曾参学于昙一门。释神皓,从昙一学《行事钞》,后十讲律钞、五升坛场。(《宋高僧传》卷十五《神皓传》)润州(今江苏镇江)招隐寺朗然(724—777),俗姓魏,唐开元年中从业于丹阳开元寺齐大师,天宝初受具于杭州华严寺光律师,后又从灵隐寺依远律师学《四分律钞》,后禀昙一精研律部。唐肃宗上元年中(760—761)刺史韦儇又请其为招隐统领大德。朗然以讲授之暇,“观其先列古人之义,有所不安则判断之”,故号“决”,则成《古今决》十卷以解释《四分律钞》。《古今决》数十万言,繁杂义例条贯甚明,大行于世。在其《古今决》之自序中说,他初依天竺威律师学习,复从远一二师也。朗然一生开坛二十六次,皆为坛席之主,讲律钞共二十八卷,高行弟子有清浩、择言等。世人归心奉信者有御史中丞洪府、观察使韦儇、吏部员外李华、润州刺史韩贲、湖州刺史韦损、御史大夫刘暹、润州刺史樊冕等。(《宋高僧传》卷十五《朗然传》)

    咸通中(860—873),越州开元寺昙休于大善寺弘扬相部律疏,并使《四分律》相部宗“蔚成渊府”。(《宋高僧传》卷二十七《昙休传》)

    越州法华山寺玄俨(675—742),俗姓徐,十二岁辞亲出家,弱冠从南山后学光州道岸律师受具戒,又从学于崇福寺满意律师和融济律师,名动京师,安国授记并充大德,后还江左偏行《四分律》。玄俨著《辅篇记》十卷、《羯磨述章》三篇,在赞宁时僧徒仍然远近传写。(《宋高僧传》卷十四《玄俨传》)玄俨弟子有大义。释大义(691—779),字符贞,俗姓徐,会稽萧山人,十二岁请师于山阴灵隐寺,中宗时出家入昭玄寺,开元初从吴郡圆律师受具,从玄俨律师学律。大义一生共开戒坛二十七次,受戒弟子三万余人。(《宋高僧传》卷十五《大义传》)

    另外,相部律师还有会稽开元寺允文、越州开元寺丹甫、杭州龙兴寺释灵一等。唐吴郡东虎丘寺齐翰(707—775),不明师传,专门弘宣相部义疏,多次主持苏湖戒坛。(《宋高僧传》卷十四《齐翰传》)

    释允文(805—882),字执经,姓朱氏,秀州人。二十三岁出家,即西至中京攻相部律宗,尤见精微。大中初(847),允文东返吴越,寓开元寺,宣讲律乘,敷传经律。他常说:“夫苾刍行非家法,具足别解脱律仪、众同分,是其自性,于其形色精进故,怖畏故,防守故。如是方疾得道果矣。不然,则弟子既堕,师道徒施。”允文一生共讲相部律疏二十七座。(《宋高僧传》卷十六《允文传》)所以当时是“允文匠手,相部风行”。(《宋高僧传》卷十六《丹甫传》)

    释丹甫,生平不详,初从业于身躬律师的门人亘文,丹甫唱导相部,从之者众。赞宁说,越地自昙一、玄俨之后,罕能追蹑者,是丹甫使相部律“草从风偃”。(《宋高僧传》卷十六《允文传》、《丹甫传》)

    另外,还有唐池州南泉院普愿(748—832),诣嵩山会善寺嵩律师受具,习相部旧章,究毗尼篇聚之学。(《宋高僧传》卷十一《释普愿传》)

    尽管南山一宗经过诸多律师的弘传,且经过道岸的努力并借助唐中宗的力量,南山律宗盛于江南,河洛和荆楚之地也流行南山宗,甚至“天下言行事者,以南山为司南矣”。(《宋高僧传》卷十六《论律》)但在中唐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相部律学仍然很受僧众重视,相部宗思想仍然得到广泛传播。即使在江浙一带,仍然有众多律师弘扬相部律,“会稽风土,律范渊府”。(《宋高僧传》卷十六《丹甫传》)以至赞宁说在唐大中、咸通年间(847—860)的越州地区,仍然是“相部风行”,而这已经是与道宣去世(667)、道岸(645—718)相去久远了。

    一直到赞宁的时代,相部律在吴越一带仍然繁荣,法嗣仍存。因为赞宁曾经见过允文的法孙可翔,此时的可翔在修头陀行。(《宋高僧传》卷十六《允文传》)咸通末年,丹甫的门人智章继承其传讲,法嗣亦存。赞宁曾闻其著有《手记》,但寻而未获。(《宋高僧传》卷十六《丹甫传》)

    二、定宾的律学

    定宾为满意的后学,也是相部宗的重要传人。

    定宾,生卒年月、籍贯均不详,赞宁仅在《宋高僧传》卷十四的《怀素传》中附出几句话。根据僧传中的相关内容和《唐大和上东征传》、《东域传灯目录》等文献,可大致知道,定宾出家受具足戒后,就长安崇福寺满意律师学律,尽得相部宗之所传。定宾与大亮、法藏等十五人,并称满意门下上足,因此定宾既是相部宗的捍卫者,又是其后期的主要代表。开元二十一年(733),有日本沙门荣睿、普照等入唐求学戒律,曾奉敕在东都大福先寺(太原寺)依定宾律师学律,并得定宾为其授具足戒。显然,相部律学传于日本僧人,比普照就学于鉴真还要早。开元二十三年(735)十一月七日,善无畏三藏入灭时,定宾律师作为威仪僧监护善无畏的葬礼。(李华:《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大正藏》第五十册)

    怀素新疏撰成后,开元年中(713—741),定宾曾作《破迷执记》一卷,以破斥东塔怀素之《四分律开宗记》,并开演法砺之十六大义。定宾并作《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十卷,详解法砺的《四分律疏》。本记现见于《卍续藏经》中,开为二十卷,但欠第一卷本、末和第九卷本、末四者,实为十六卷。另外定宾还著有《四分比丘戒本疏》二卷,现也见于《卍续藏经》中。定宾还撰有《四分律戒本疏》二卷、《因明正理门论硫》六卷等,但现已不存。

    作为相部宗的重要传人,定宾对于《四分律》之名“四分”作出了说明。传统上说,是因为律主四度升座诵出律文,故而名之,如法砺即是如此。但义净则认为是因为梵本以四夹成部得名。定宾同意义净的观点,认为“四诵便成一部”难以置信。同时,他还主张,《十诵律》、《五分律》也都由其梵夹数而立名,只是夹有大小不同而已。(《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二本)。

    定宾的《四分律饰宗义记》是为了反驳怀素对法砺的批判而作的。定宾虽然也从戒的受成持犯上分,但是他认为《四分律》学,要有两门,若以宗求,其唯戒学:第一为受戒法门,第二为随戒行相。他指出,建其“四分律宗”者有五意:破古、显今、引教证、释名义、辩相须、明教行。因为戒不孤起,起必籍缘,然后方发,所以注律者先明受戒之法。既有能发的之缘,必有所发体状,所以第二即说戒体。受戒得体,必须正念护本,所以三明戒行。上品持戒,一往善成,中下之人,持心难定,所以第四要说的即是持犯。这前四门即是缘体相须,合为受门;持犯后起,合为随门。(《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二本)

    对于法砺依“受随二门”而分的“受戒体”和“随戒体”,定宾曾这样说,本受戒时,誓愿离恶,受止持体;亦誓修善,受作持体。(《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三末)显然,前者,体以发止;后者,体以所作。

    既然“戒体”分为止持体和作持体两种,或者由此两部分构成,那么这两种“体”是如何得来的呢?定宾捍卫其师说:

    《疏》中意说,本受戒时,誓愿离恶,受止持体;亦誓修善,受作持体。今在随中,前三止中,得成止持,顺本离恶,不成止犯,违本修善也。(《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三末)

    定宾说,所谓“作”,取当时色心为体,因为其为心,所以不说有作体;因为“无作”非心,得籍方便而说有。所以,

    若言作戒,以色为体,色唯无记,身语口业损者,是作色者。谓色本性,是其无记。要善恶心,令身发动及起口业,方成损益,始是作色。(定宾《四分律饰宗义记》卷二末)

    而且定宾还认为,“无作体”只通善恶二性,而“作体”通善、恶、无记三性。(定宾《四分律饰宗义记》卷三末)

    整体上说,相部律虽然也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间有习者,但定宾之后,已无中流砥柱之作问世,其学也慢慢地融于南山律学之中。

    ①  《宋高僧传》卷十四《昙一传》没说其师于法慎。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