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积寺塔所触及的中国古代佛塔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人们将他火化,留下的佛骨称为舍利,为了安奉佛的舍利便建造了塔,称为佛塔。佛塔是一个神圣之地。随着佛教的发展,一些名僧去世后,为了铭记他们对佛教发展的贡献,也为其舍利建造了各式的塔以为供养。香积寺塔就是一座典型的名僧之塔,而且代表了中国古代佛塔建造的一个独特类别即密檐式佛塔。  
  
    香积寺塔留存至今已经一千多年了,在中国大地上可以见到的唐代佛塔中,这座塔不仅是净土宗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佛塔的一个特殊建筑模式,即密檐式佛塔的模式,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

    塔在印度就是供奉佛舍利的地方。印度的塔有两种:一种是埋藏佛舍利、佛骨等的“窣堵坡”,属于坟冢的性质;一种是“支提”或称为“制底”,其中没有舍利,称为庙,即所谓塔庙。这两种形式的塔,传入中国后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了中国独特的塔。“窣堵坡”发展成为今天我们到处可以见到的佛塔,而支提式的塔庙则发展成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石窟。在中国的佛教史籍中也是这样记载的:“有舍利者名塔,无舍利者名支提。……若供养中上者供养佛塔,下者供养支提。”[1]

    中国古代在建造佛塔时,直接受到了传统楼阁建筑的影响,使塔的外形大大高于其他的房屋建筑,并将塔置于寺院的核心,其他建筑都围绕塔来建造。

    建造香积寺塔所使用的材质是青砖。这种材质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发展后所选用出来的最能恒久保持的材质。

    从北魏时期开始,建造佛塔的材质才有了明确的记载。《洛阳伽蓝记》中就曾记载了当时北魏在都城洛阳所建造的17座木构佛塔,尤其是熙平元年(516)所建造的永宁寺九层大木塔,都是穷造型之巧的楼阁式佛塔。可惜这些楼阁式的佛塔多数毁于大火,永宁寺塔只经过了短短的18年便被大火化为灰烬。现在还能看到的木构塔仅有山西应县辽代的佛宫寺塔(或称应县木塔)了。

    为了更长远的保存佛塔,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建筑材料。砖构的佛塔便逐渐开始被人们建造起来。北魏正光四年(523)所建造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已经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砖塔不仅便于保存,而且其可塑性非常强,更能够完美地表现建筑大师的构想,因而备受宠爱,尤其在唐代,在建造砖塔时便设计出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从而有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花塔等等。而香积寺塔也正是这种多样风格的典型代表。

    从有确切纪年的唐代佛塔来看,唐代的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的结合非常紧密,而且都以平面为方形的形式出现,以致于不好将它们完全割裂开。尤其在陕西这个特点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果一定要做区分的话,应该是以外观上内收的弧线与斜直线来区分比较明显,也就是说楼阁式塔的外观多以斜直线表现,如大雁塔和兴教寺的玄奘塔、华严寺塔等,而密檐式塔的外观则多以内收急促的弧线来表现;如小雁塔等等。这种内收急促的弧线表明佛塔外表的层数激增,而内部空间低矮,导致内外层数不符,从外部看层数多,而从内部看则层数少,形成了密檐式佛塔的一个重要特色。香积寺塔从其外观来看呈四方形,它的底层非常高,其上各层突然变得低矮起来,恰好体现了密檐式佛塔的这一特点。香积寺塔的内部是中空的;可以攀援楼梯上到塔的顶层,但是内部的层数要比外观所表现出来的层数少很多。这个特征是我们判定楼阁式塔与密檐式塔最实际的标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从外观上无法判定楼阁式塔与密檐式塔的区别的话,可以走进塔内来具体断定。    

    密檐塔在中国最早的实例是建造于北魏时期的河南省登封市的嵩岳寺塔,但是这座塔的塔身装饰上仍然带有外来艺术的影响,如塔身上段的八个面上各砌出一个单层塔形的壁龛,龛座上刻出壸门,壸门内雕饰着狮子图案;在第二层塔身的四个面上的半圆形门上雕刻出尖拱形券面;柱头上还装饰有砖雕的火焰和垂莲等。而香积寺塔在建造时,佛教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佛塔由此而抛弃了外来建筑的特色,如果我们将香积寺塔作为中国本土化密檐式佛塔造型流行的起点,从佛塔发展的历史角度看一点儿也不为过,因为香积寺塔建造在唐代的都城长安,它的这种建筑风格一经形成,便直接代表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容易被其他的地区所模仿和接纳。此后不久,唐代相继在全国修建了很多这种方形密檐式佛塔,留存至今的如著名的西安市的小雁塔、河南省登封县的永泰寺塔、云南省大理市崇圣寺的千寻塔(即大理三塔)等。这些塔的显著收分所形成的优美塔身和朴素无华的装饰风格,使唐代的密檐式佛塔成为此后中国人比较熟悉和喜爱的一种建筑形式,而其风格其实就是长安风格。这种长安风格的佛塔在唐代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佛塔标志,从龙门石窟中所雕造的这座唐代佛塔,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这点。该塔位于第557窟,该窟是唐代雕造的石窟,其中有很多造像题记,记录了唐高宗时期关中移民的情况,而该塔的风格也与香积寺塔相似,由此可以判定该塔的雕造时间也应与香积寺塔的建造时间基本一致,是唐高宗时期,有可能是长安移民迁移到此后雕造的。该塔没有确切的塔名,说明雕造者的意图并非要表现一座固定的佛塔,而只是在笼统地表现佛塔的特征。雕造者在不经意间已经将香积寺塔的这一长安模式带入了一个新的地带,为密檐式塔的传播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

    唐代佛塔很多都采用四方形造型,展示着稳重、大方、舒展的气质,但是如果对于空心塔来说就会表现出一种缺陷,因为空心塔很多都是内部有木构楼梯供人们攀登的,体现的是普通人登高远望的目的,四方形塔各层的塔门没有外伸,使人们的视线受到很大限制,所以渐渐在唐宋之交,便出现了八边形的塔,到了宋代,八边形的塔已经成为这种高大砖塔的基本形态[2]。此类砖塔留于今的非常多,在陕西境内如彬县的彬县塔、旬邑的泰塔和周至的大秦寺塔等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唐代除了大型的室外佛塔外,还有许多室内供奉的小型佛塔。这些佛塔大多都是用来供奉舍利的。唐代对于舍利的保护是建造舍利塔,然后将舍利供奉其中。见诸史籍的记载非常多。段成式《寺塔记》中说,常乐坊的赵景公寺塔下有舍利三斗四升,移动塔的时候,僧人守行建立了一个道场,将舍利展示出来请大家观瞻。当大家围绕舍利唱颂佛经的时候,舍利突然变得多起来,而且撒得满地都是。人们不敢踩踏,全都跑到了寺外。守行于是命人造小泥塔及木塔近十万座,然后将舍利放入塔中安葬了[3]。数以万计的小塔的建造非长时间不能完成,而且这样的小塔都是用模子来完成的,所以很可能这些小塔的样式都是一样的。长安城中制作佛塔的这些陶范,在现在的考古发现中曾有发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亦有珍藏,而且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后代,在西夏遗物中还保留了塔的模子,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的宏佛塔下的地基中出土的塔模就是一例[4]。

    随着佛塔的发展,早期纯粹的礼拜用途也发生了变化,中国佛塔的建造也有了许多功能,除了供奉佛舍利或高僧舍利之外,还有的塔建造出来就是为了供奉或保存经籍的,称为佛塔同样是行得通的,经籍仍然是佛的三宝之一。还有一些塔,外观上采用的是佛塔的样式,但是被建造在某些河口或山顶,起镇守作用,所以名称也不叫佛塔,而采用了其它的名称,比如延安的宝塔等等。
   
    [1]《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六《兴造部》第三。  

    [2]赵克礼:“陕西佛塔的类型特征与发展历程”,《文博》2007年第一期。

    [3]《寺塔记》卷上《常乐坊赵景公寺》条。   

  [4]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雷润泽 于存海 何继英编:《西夏佛塔》第219页,文物出版社,1995年。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