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积寺的衰歌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因为安史之乱、藩镇叛乱以及会昌法难等的影响,香积寺的香火逐渐暗淡下来。
    
    香积寺从建造到完工的整个过程,伴随着唐代社会的国力逐渐从薄弱到强盛的过程,也伴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发展过程。

    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是谨慎的,并不以信佛见称,佛道之争不时地出现。而由于唐代的皇帝自称为老子之后,所以道士的气势非常强盛。贞观十三年(640),道士秦士英指斥释法琳所作的《辨正论》实际是在毁谤皇室。太宗下诏汰沙门,并将法琳下入监狱。太宗降敕予法琳说:既然你的著述中说念诵观音的名字,就能临刃不伤,那么我就给你七天的时间去念诵吧。七天之后,便来受死。七天过后,太宗又来讯问法琳念诵观音的效果,法琳却回答说:七日以来,未念观音,唯念陛下。太宗遂免其死,将他放逐蜀地。途中法琳卒,年九十六[1]。

    高宗、中宗、睿宗、武后均信佛法。

    高宗为太子时,即对玄奘非常尊重,并为其所翻译的佛经写序,留下了《述圣记》一文流传于世。

    唐中宗常幸佛寺及设斋,景龙中盛兴佛寺,令诸州各立寺观一所,以龙兴为名。

    唐睿宗曾下诏说,“僧道嗣后每缘法集,齐行进集。”将佛道同等对待。

    武后时,朝廷更是重佛法,诏令僧尼仍居道士女冠前;将僧人的钱聚集起来铸造佛像;而且在八年之中天下之人不能进行屠宰和垂钓。当时长安和洛阳两京中译经者甚多,尤其是有著名的译经家实叉难陀与菩提流志。而且义净留学天竺25年后,也于此时归来,受到天后的亲自迎接,并将其安顿在洛阳著名的佛授记寺翻译佛经。禅宗的神秀大师也被武后迎入京师,致使禅宗的影响遍及全国[2]。

    可见,从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即公元741年的初唐时期,唐代的国势总体来说属于上升趋势,中国佛教的发展同样也达到了一个辉煌阶段,香积寺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建造和蓬勃地发展着。但是,唐代到了中晚期,即从天宝元年(742)到唐最终灭亡的天祐四年(907),由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战事的打击,唐王朝的统治从巅峰跌下,衰败之势无可挽回。香积寺也在这样的社会战争中飘摇着,而且这样两次大规模的战事都在香积寺所在的范围内进行,金戈铁马取代了晨钟暮鼓,从此寺院由盛转衰。在这种致命打击之后,又遇会昌法难的重创,香积寺从此失去了辉煌。香积寺这样的悲怆命运,让人难以接受,它昔日的繁荣,依然让人缅怀,诗人郎士元“借问从来香积寺,何时携手更同登”[3]的祈问,不知道代表了多少人的心声呢!  

    一、安史之乱中潦倒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香积寺惨遭破坏的起点。

    天宝十四年(755),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率领由契丹、突厥等多个民族的士兵共15万,号称20万,在范阳起兵,浩浩荡荡杀向洛阳和长安。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霓裳羽衣曲从此不再。叛军只用了短短的34天,就打到东都洛阳。第二年即公元756年,叛军攻陷都城长安。玄宗仓皇西逃前往四川,达官贵人们也相随出逃。杜甫在《哀王孙》一诗中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场景,说:“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腰下宝块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唐玄宗在逃亡途中更被身边的将士们逼迫无奈,不得不在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境内)将杨贵妃缢死。这样悲惨的结局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留下了永远的记载。

    公元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在部分大臣的拥戴下,北上灵武(今宁夏吴忠西南)即帝位,这就是唐肃宗,改元至德。八月,肃宗派将领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兵马到达灵武,并联合回纥骑兵,准备对安史叛军开展大规模的反攻。

    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九月,郭子仪率唐军和回纥骑兵收复长安,接着,又收复了东都洛阳。安庆绪退守邺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安阳市)。

    乾元元年(758)九月,唐肃宗调遣朔方郭子仪等九路节度使率兵60万,讨伐安庆绪,并于十月围困了安庆绪的都城邺城,安庆绪向留守范阳的叛将史思明求救。

    乾元二年(759)三月,史思明率兵13万赴援,与官军展开激战。不久,史思明率部来到邺城南,安庆绪出城慰劳,被史思明所杀,叛军返回范阳,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但是却在上元二年(761)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朝义即帝位,改元显圣。直到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在官军的围攻之下,史朝义众叛亲离,自缢而死,其部将也投降唐军,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才至此平息。    

    安史之乱对唐代整个社会所造成的浩劫是无可挽回的,“宫室焚烧,十不存一”[4],人民流离失所,国破家散,满目凄凉。长安城虽然存在,但是已经破败不堪。面对这样的浩劫,诗人杜甫道出了心底的悲酸,诗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5]香积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遭到破坏的时候,寺院的衰败也是必然的现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更何况,香积寺还在战争中处于战事的中心地区。

    首先,香积寺是一个屯兵之处,一所大军营。郭子仪率领的官军,就“屯于香积寺。”[6]

    其次,香积寺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郭子仪当时所率唐军为15万,而叛军则是10万人。双方大战于香积寺西北,“西拒沣水,东临大川,十里间军容不断。”[7]唐军的军阵长达30里,而叛军的全部人马都陈列在香积寺的北部,“子仪奉元帅为中军,与贼将安守忠、李归仁战于京西香积寺之北,王师结阵横亘三十里,贼众十万陈于北。”[8]叛军一方的李归仁先开战,郭子仪手下大将李嗣业“以长刀突出,斩贼数十骑,乃定。回纥以奇兵缭贼背,夹攻之,斩首六万级,生禽(擒)二万,贼帅张通儒夜亡陕郡。”[9]最终唐军获胜,京城长安被唐军收复。肃宗回到长安,隆重迎接郭子仪。

    香积寺之战的胜利,决定了唐王朝的命运,唐军从此占据了战争的主导地位,安史叛军一蹶不振。所以香积寺之战被写入诸多的史书之中。如《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太平御览》等。

    但是,在这样凶险残酷的浩大战事中,香积寺又怎么能够保持平静、正常的寺院生活?僧人也许当了义工,或者还会被当作劳役支使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或者寺院也会成为伤残军士的疗养所吧。

    二、藩镇叛乱再遭重创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无论是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无法对地方的一部分军政长官实行控制和领导,他们于是各自据地称雄,对抗中央。这种情况越演越烈,最终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军中主帅,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将代立,朝廷无法过问。这些割据势力常常不向政府缴纳贡赋,而且飞扬跋扈,甚至举行反叛活动。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淮西(今河南汝南)节度使李希烈就是反叛者之一。他自称建兴王,并联合已称王的淄青、魏博、成德、卢龙四镇节度使抗拒中央。唐德宗调集淮西邻道兵攻讨李希烈,诸道兵都观望不前。建中四年(783),又调泾原(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兵东援,十月,该军路过京师长安时,发生叛乱,拥立留居长安的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皇帝。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兴元元年(784)正月,李希烈称楚帝,改元武成。二月,入援朝廷的朔方(今宁夏灵武)节度使李怀光也叛乱,德宗又奔梁州(今陕西省汉中市)。同年六月,平定了朱泚。贞元元年(785)八月平定李怀光,二年(786)四月,李希烈为部将所杀,河北、山东四镇也表示重新服从中央,表面上又归统一。德宗经过这场恐慌之后,转为执行姑息政策,求得暂时安定。

    在这次叛乱中,唐朝政府军平定判将朱泚(742-784)事件,同样又使香积寺惨遭破坏。这场浩劫的原因是由于官军与叛军间争夺香积堰而产生的。香积堰就在香积寺的西北部,堰中的水供长安城中饮用。战争中,官军为了将长安城中的叛乱军队困死,破坏了香积堰,断绝了城中的供水。朱泚由此役使数百人前往香积堰进行修复和挽救[10],双方展开了激战,香积寺再次遭到毁损。

    三、会昌法难筋骨烟消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始终是在不断争斗和融合中前进的,这种“夷夏之争”不仅仅涉及思想领域,而且常常影响着国家的社会生活,导致佛教受到统治者毁灭性的打击,这样的打击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曾有四次,就是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称为“法难”,分别指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和后周世宗灭佛。而唐武宗灭佛事件由于发生在其统治的会昌年间(841-846),因而被称为“会昌法难”。会昌法难是四大事件中影响最大的,香积寺的重创也在这一事件中。

    唐武宗本信道教,对佛教没有好感,而且为了长生不老,还服食道教的丹药。唐武宗重用道士赵归真、刘玄靖,排斥、毁坏佛教经籍,认为佛教不是中国人的宗教,对生灵是一种涂炭,所以应该取缔[11]。这是武宗灭佛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还认为佛教寺院的扩大,占据了大量的田地,佛教僧侣不税不征,和国家争夺劳动力和军队来源,严重妨碍了国家的经济利益。而僧尼纪律松弛,常有犯淫、养妻等不良行为,破坏了社会风气。加之当时谣传“黑衣”即僧人要继十八子之后成为天子。十八子就是李氏。武宗深信不疑,更加痛恨佛教。所以会昌五年(845),武宗下诏灭佛。

    灭佛行动,使天下的寺院被捣毁,寺院的财产被没收,僧尼被强迫还俗。寺院中的钟磬铜像用来铸钱,铁像铁器等铸成农具。数年间,被拆毁寺院达到4600所,僧尼还俗26万多人[12]。

    香积寺的毁灭性打击,从武宗的毁佛诏书中可以知道。诏书中称:各地上州留寺一所,若是寺院破落不堪,便一律废毁;下州寺院全部拆废。长安和洛阳开始允许保留10寺,每寺留僧10人。后来,更将保留的10座寺院锐减为2座,每寺留僧30人。京师左街留慈恩寺和荐福寺,右街留西明寺和庄严寺。除了明确说明京师长安城中的这四所寺院可以保留外,天下节度、观察使治所及同、华、商、汝各州仅仅可以保留一所寺院。在这样波及全国的残酷禁令之下,香积寺难逃厄运也是顺理成章的。

    在会昌四年(844)三月所下诏书中,还禁止天下寺院供养佛牙舍利。又敕代州五台山、泗州普光王寺、终南五台、凤翔法门寺等处有佛指舍利的寺院,也不许供养。如有违背者,送一钱打二十棍。如有僧尼敢接受供奉的,受一钱也脊杖二十。诸道州县有敢送供养的,捉住后脊杖同前数。因此四处绝人来往,无人送供[13]。这些著名的佛舍利供养地尚且如此,更何况香积寺。它的舍利供奉规模和历史都远远不及这些寺院,因而香积寺的香火惨淡也是可以想见的。   
 
    香积寺由盛而衰的历史至此已经无可挽回,“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14],杜甫的这句诗用在这里倒是恰如其分。
  
    [1]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13页,中华书局,1982年。

    [2)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23页,中华书局,1982年。  

    [3]郎士元:《送粲上人兼寄梁镇员外》,《全唐诗》卷二百四十八。

    [4]《旧唐书·郭子仪传》。    

    [5]杜甫《春望》。

    [6]《新唐书》卷六《本纪第六》。    

    [7]《旧唐书》卷一百九《列传》第五十九《李嗣业》。    

    [8]《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十。    

    [9]《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六十二。

    [10]《新唐书·朱泚传》。    
  
    [11]《旧唐书·武宗纪》。    

    [12]《唐会要》卷四十七。    

    [13]参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略》第43页,中华书局,1982年。

    [14]杜甫《征夫》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