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的影响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长安佛寺中出现了大量的净土院,如实际寺、资圣寺、荐福寺、兴唐寺、大云寺等,佛教内部的其他宗派也陆续接受并吸收了净土宗的思想,而社会文学界、艺术界等的作品中,都留下了净土宗的身影,民间的信仰者更是难以数计。

    一、净土院的大量出现

    受到善导大师建造净土院行为的影响,无论是大师在世时还是在他去世之后,在都城长安的寺院中净土院的建造始终没有停止。寺院的建造是费钱、费工、费时的大工程,当时如果没有有影响的高僧,也不会赢得政府的支持,不可能开工。如果净土宗的影响没有波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净土院的建造也不会有如此之多。

    第一,实际寺中的净土院

    善导大师在长安城中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之一是位于太平坊的西南隅的实际寺。该寺是隋太保薛国公长孙览之妻郑氏舍宅而立的。建造的确切年代已不可考。到了唐代实际寺已经非常有名,不仅规模大,而且居住了众多的高僧。唐初高祖在长安设立了十位大德统领僧众,吉藏(549—623)也在当选之列,其所住寺院之一就是实际寺。后来吉藏成为中国佛教三论宗创始者。古藏去世时,善导仅有10岁,但是实际寺却是长安著名的寺院之一,之后,善导在实际寺修持并弘扬净土,其名声也为寺院的历史增添了光彩。中宗景龙二年(708),20岁的鉴真和尚(688—763)也将自己受具足戒的地点选择在了实际寺。而此时善导已经离去了27年。    

    实际寺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述诸史籍的是其中的净土院,据《隆阐法师碑》,实际寺中的净土院是在善导去世后,由其弟子隆阐法师怀恽所建造的,时间是在武则天永昌元年(689)怀恽被敕封为实际寺主之后。怀恽与唐高宗和武则天都有非常好的关系,怀恽的出家还是唐高宗敕令他在西明寺中剃度的,而且实际寺主的封号是武则天赐予的。由于怀恽受封时期,正是武则天大权独揽的时候,而且唐朝的经济实力也相当强盛,因而他所建造的净土院“莫不虬栋凌虚,虹梁架迥,丹楹赩日,青琐延风,无春而返井舒花,不瞑而重檐积雾。于是神螭戾止,远镇琼阶,宝凤来仪,还陪桂户。雕甍画栱之异,穷造化之规模,圆珰方镜之奇,极人天之巧妙。”[1]建筑的外观不仅飞檐虹染,气势恢弘,而且雕梁画栋,香花绿茵也全都被囊括其中,为当时京城中最精妙的地方,许多著名画家都为这里绘制了作品,如尹琳、吴道子等(见《历代名画记》),而且怀恽“又于堂内造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又造织成像并余功德,相好奇特,颜容湛粹。山豪演妙,若照三千;海目擒华,如观百亿。或因缯命采,有慈氏之全身,或散札驰芳,得忧填之逸思。”《隆阐法师碑》)这些精美的净土三尊造像、弥勒造像、优填王造像,使这所净土院更加完美无缺。

    善导虽然看不见一代画圣吴道子的画(国为此时善导早已过世),但是尹琳的画他一定是曾经见到过的,因为尹琳主要活动在唐高宗在位时期的649—683年之间,也是善导的传教活动频繁而辉煌的时期,怀恽在这个时期作为善导的弟子不可能不和善导一起也和尹琳有过相处。尹琳是以善画佛像、鬼神而出名的,而且绘画的笔法快速流利。长安城中许多著名寺院的壁画都是请他去绘制的,他以画技精妙而受到大家的推崇。《历代名画记》著录其画时,不仅专门列出了实际寺净土院的壁画,而且还有慈恩寺塔内的“骑狮菩萨像”、“师利普贤像”;庄严寺南面外壁“白蕃神”;资圣寺北圆塔下的“菩萨像”等。怀恽延请这样盛誉满载的画家来净土院绘制壁画,也可以看出其对净土院的重视。遗憾的是这个时期的壁画早已淹没无存,然而好在艺术是相通的,从长安周围地区所保存至今的同一时期的石窟造像中可以寻找到唐代长安佛寺壁画的影子。长安西北的麟游石窟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实例,因为这里是唐代皇家的避暑胜地,来自都城的工匠带来了长安佛教艺术的模式,雕造了这一时期婀娜多姿的佛像经典图像,而这样的造型风格正是武则天时期所盛行的。

    善导之后,实际寺发生了许多的变故,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其第四子殇帝李重茂为温王时将实际寺改名为温国寺(唐玄宗开元十年(722),丽正殿直学士韦述《两京新记》中载)。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温国寺遭破坏,但不久又恢复,并再改名为崇圣寺。但是无论寺院发生怎样的波折,它所代表的历史却没有变化,岁月总是在某个时候,突然让那些光辉的历史重返人间,再次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它的身边。

    实际寺的遗址在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位于今西安市西北大学校本部西南,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这一带陆续发现了许多唐代佛教文物。

    1980年底,这里曾出土了唐代非常有名的善业泥造像。像的高度在6厘米左右,作长方形,颜色纯红,佛端坐其上。

    1982年11月,在实际寺遗址处发现了两处唐代砖垒的井。该井便是当年实际寺中的排污设施。从其中的一口井中,出土了分别印有佛教名词“众分”和“触”字样的一个残白瓷碗和陶盆。在距此不远处还发现有唐代的小泥佛,以及供僧侣使用的蒜头瓶等文物。12月,又出土了束腰佛座残石、贴金菩萨像残石、飞天线画残石、石经幢残片等佛教文物以及其他一些文物,如开元通宝钱币、建筑材料等。

    值得注意的是,该寺与唐代金城坊内的温国寺同名,其寺址位于今西安市莲湖区劳动路与团结东路丁字口西侧,西安空军通讯学院一带。这里也先后出土了四批石刻佛像。1941年,出土了一批隋至唐时的汉白玉等身菩萨残像;1978年又出土了14件佛、菩萨残头像,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1983年又曾先后在此出土了缺头的佛、菩萨残躯,以及31件佛头和一通造像碑。这些精美的造像,很可能是在“会昌法难”时被埋藏起来的。   
 
    第二,资圣寺中的净土院

    该寺位于长安城东南的崇仁坊,坊址在今西安城内开通巷以东,东大街东段以南一带。寺院本为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的宅第,高宗龙朔三年(663)为文德皇后追福,立为尼寺。咸亨四年(673)改为僧寺。武则天长安三年(703)七月,寺被大火烧毁。但从灰烬中却发现了数部佛经,而且保存完好,只字未损。百姓于是纷纷向寺院施舍捐资,数日之内便获得了万元资产,并重修了该寺。当时的申州刺史殷仲容题写了寺额,其楷书端庄精妙为京城人所称道,寺内的净土院与观音院、塔院等建筑都是当时较为大型的建筑。吴道玄(即吴道子)在该寺净土院门外于一夜之间秉烛醉画,画完之后自己都觉得非常吃惊。院门里是卢楞伽所绘壁画。卢楞伽常学吴道子的风格,吴道子亦将自己作画的方法、心得告诉卢楞伽。于是,卢楞伽为总持寺作画,作了一半之后,受到吴道子的称赞。但吴又对人说:楞伽作画并未理解我的精髓,所费心神巨大,这样怎么能够长寿呢?果然,在壁画完成后不久,楞伽就去世了。观音院两廊有韩幹所绘的四十二贤圣图,并有元载所题赞。在塔院的北堂有高达三丈的铁观音像。塔上有李真绘制的菩萨像,塔内藏有千部《妙法莲花经》。

    第三,荐福寺中的净土院

    在净土院门外两边,是吴道子所绘制的鬼神,南边神头上所画的龙是最妙的。这座寺院是在善导去世后开始建造的,净土院的设置并不是善导亲自所为,但是仍然是受到其做法的影响而出现的。鉴于荐福寺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净土院建造在这里对于净土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是最有利的。

    荐福寺位于唐代长安城开化坊南部,即现在的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以北。始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是庸高宗李治死后百日,宗室皇族为了给他祈福而集资兴建的,故而取名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改名为荐福寺。寺院的规模有99900平方米,占据全坊面积的一半。僧侣有200多人。

    中宗李显景龙元年(707)又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修饰,并在寺南的安仁坊西北隅另辟塔院,建造了一座秀丽的高塔作为荐福寺塔,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小雁塔,以至于取代了寺院的名称。这座密檐结构的砖塔,共有15层,高45米。塔平面呈正方形,底层每边长11.38米;各层南北有半圆形拱门,最底层的南北门楣上刻有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图像。塔内设有木梯,可供攀登。但内部空间狭小,光线较暗,登塔眺望非常不便。塔与寺隔街相望,却又融为一体,蔚为壮观。

    荐福寺与慈恩寺以及大兴善寺一起被称为唐代长安的三大译经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家之一、著名高僧义净(635—713)曾在这里主持译经工作,使荐福寺之名远扬各地。义净比善导小22岁,善导的名声义净是知道的,义净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1)从长安出发,到广州取道南海赴印度求法的时候,善导已经58岁了,对于义净的举动善导也是了解的,可惜他没有能够看到义净在证圣元年(695)返回洛阳时,武则天亲自迎接他的盛大场面。义净带回的佛经有400部。唐中宗神龙元年(706),义净入住大荐福寺,直到玄宗开元元年(713)圆寂于此,共译出经、律56部,230卷。

    在荐福寺的盛名之下,“会昌法难”时,与西明寺、庄严寺、慈恩寺共同被诏令为上都长安仅保留的四所寺院而未遭破坏。其中的净土院也同样被保留下来也是毫无疑问的。    

    第四,兴唐寺内中的净土院

    其院中有董谔、尹琳、杨坦和杨乔所绘之画。

    寺院位于长安城中的大宁坊。坊址在今西安城东长乐西路杨家村、康家村、四医大一带。

    兴唐寺建造在坊东南。寺址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区东关炮坊街北侧。初名罔极寺,是唐神龙元年(705),太平公主为其母武则天祈福而建的寺院。寺院建筑华丽非凡,为京城名寺,全盛时有常驻僧人千余人。唐开元二十年(732)改名为兴唐寺。寺中有唐玄宗的画像,以及韩幹所绘的一行大师像。《酉阳杂俎》载,该寺曾有一株牡丹,一次开花竟达2100朵之多。

    寺院的建造同样是在善导去世之后,其中净土院的建造另有他人。

    第五,大云寺中的净土院

    大云寺又称为大云经寺,位于长安城中的怀远坊。隋文帝在开皇四年(584)为沙门法经所立,名为光明寺。武则天时期,该寺僧人宣政向武则天进献了《大云经》,经中有女主之符,正与武则天当时执掌国家权力应合,因而深得赞赏,遂将该寺改名为大云经寺,并诏令天下在每个州都置一所大云经寺。

   大云寺中的净土院有佚名画家所绘制的僧人形象,壁画非常精美。因为寺院是隋代就已建造了,所以,净土院的设置也很可能与善导有关。

    从以上几所净土院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唐代净土院的所在地一般都在皇家或与皇家有关的寺院中。一座寺院中设立净土院的同时,也包容有其他宗派的驻足之地,净土院与其他宗派院所的建造并不发生冲突。如在荐福寺中同时还有律宗所驻足的律院;大云寺中有三阶教的三阶院。净土院的存在与所在寺院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二、对其他宗派的影响

    善导出生的时间是在隋炀帝大业九年(613),10岁在密州明胜法师门下出家,这时是唐高祖武德六年。从他出生到出家仅仅短短的十年,尚且是个孩子,不能断定善导对佛教的理解有多深,但是佛教对他的影响却不能低估。多的不说,截止善导出家为止,中国佛教八个最主要的宗派中,两个宗派已经出现了,其一是在善导出生前由智*(左岂右页)在隋代创立的天台宗,这是中国佛教最早建立的宗派之一。其二是吉藏(549-623)在唐代初期建立的三论宗。而三论宗的思想和理论是善导出家后跟随师傅首先接触到并学习的,在此基础上他又学习了《法华》、《维摩》等经[2]。

    善导的一生仅仅有48个春秋,当他于公元646年到达长安的时候,只有33岁,在这里,他讲说净土思想,传播持名念佛的观点,并使自己的学说得到僧俗界的认可,正式创立了“净土宗”这一宗派。与此同时,中国佛教其他宗派的创立也在进行并得以完成。玄奘(600-664)和其弟子窥基(632-682)建立了法相宗,时间大约是在唐高宗时期;法藏(643—712)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又建立了华严宗;道宣(596-667)开创了律宗,因其住在终南山,故又被称为“南山律宗”;禅宗的创始人虽推菩提达摩(?—约538),但是真正造成影响的应该是到四祖道信(580-651)和五祖弘忍(602—675)。而弘忍自7岁便开始跟随道信学禅。后来道信秘授法衣与弘忍,使弘忍成为禅宗的合法继承人。弘忍的弟子神秀(606—706)更是禅宗北宗的开创者,慧能(638—713)则是禅宗南宗的开创者。只有密宗建立的较晚,是唐玄宗时善无畏(637—735)、金刚智(671—741)和不空(705-774)所建立的。

    佛教在此时得以创立如此众多的宗派,得益于当时良好的社会环境,无论是善导还是其他的开宗高僧,在阐述各自理论以及从事佛教活动的时候,并没有得到来自政府的阻挠,反而大多获得了支持,并与上层的统治者保持着十分友好的关系。玄藏从印度归来后,唐太宗常常与他促膝恳谈,并为玄藏所著《西域记》作答书,而且还为其所译《瑜伽师地论》撰写了序言,成为著名的《大唐三教圣教序》[3]。法藏曾经深受武后赏识,武后将《法华经》中菩萨的名字贤首赐予法藏,故又称他为“贤首大师”,“贤首国师”。华严宗由此而又被称为“贤首宗”。以后,法藏又为唐中宗、睿宗授菩萨戒,也就是传授修行做菩萨的戒律,被中宗尊为菩萨戒师,赐号国一,获三品奖赏。因而当法藏奏请朝廷批准分别在长安、洛阳、吴、越、清凉山五个地点建造五座华严大寺的时候,便得到了允许,这些大寺的建造,为华严佛典的收藏提供了较好的场所,也为华严宗扩大了影响。

    佛教领域中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局面,同时也是一种和谐的体现。各派一方面专注于整理自己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对净土宗的思想进行关注与接纳,如唯识宗的窥基写有《阿弥陀经通赞疏序》、《阿弥陀经疏》、《西方要诀释通规》等书籍,以积极的态度,对净土宗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唐以后,善导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他本人,而是对整个净土宗这一派别而言的。创立于隋代的天台宗,从创始人智*(左岂右页)就对净土信仰非常重视,专门著有《净土十疑论》、《五方便念佛门》、《阿弥陀经义记》等,称颂西方净土。到宋代天台宗的主要代表人物知礼,都是净土思想的提倡者。知礼曾云集道俗近千人,勤劝念佛,发誓往生。宗晓更编纂净土宗的重要文集《乐邦文类》、《乐邦遗稿》,收入了延寿、遵式、元照、宗赜等人的大量净土论文,使之广布流传至今;成为人们研究净土宗历史与思想的重要文献。而南宋志磐在其所著的《佛祖统纪》中,更以“净土立教志”三卷记录净土宗僧俗的情况。

    从禅宗来说,在唐代一度曾与净土宗出现了对峙的局面。禅宗人常说:“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反对净土宗的念佛往生说。但是,到了宋代这种局面就改变了,禅门法眼宗永明延寿禅师提倡参禅者兼修净土,从此禅净双修成为此后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轨迹。明末四大高僧莲池、憨山、紫柏、蕅益既热心参禅,又弘扬净土念佛之说。其中莲池、蕅益更是注重弘扬净土,分别被尊为净土宗的第八祖、第九祖。清代彻悟禅师参禅开悟后,住在京西红螺山资福寺专弘净土,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二祖。禅净合流成为中国后期佛教的基本走向。

    由上可见,净土宗在唐代已经引起了各宗的普遍关注,唐代以后,几乎成了佛教各宗所归之处,呈现了诸宗归净土的真实现象。

    三、文学、艺术界的反响

    净土宗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佛教界,而且在文学与艺术界都有响应。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白居易早年习禅,晚年才开始信仰净土,在家奉佛。他有诗曰:“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嗟跎;但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4]在《早服云母散》诗中说自己所过的生活是“身不出家心出家”;清代济能纂辑《角虎集》中有《念佛歌》云:“百行无知念佛好,念佛之人少烦恼;忙闲不废用功夫,他日免受阎王考。”[5]这些都是对念佛法门最好的说明了。

    从存留至今的佛教壁画、雕塑中,无处不有净土思想的影子,那些西方净土变相图和微笑的阿弥陀佛形象,以及深入人心的观音造像,都是净土信仰带来的丰硕成果。应该对这一信仰的流传表示由衷的感谢,人们因此而拥有了更加丰富、独特的艺术品,后人也从中见到了古人的杰作,这些历经久远而不衰变的造型艺术,何止只是一种艺术品呢,那是一个时代的信仰烙印呀!

    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的问世,使《观无量经变》的壁画在敦煌频繁出现。虽然没有资料证明敦煌石窟中的《西方净土变》、《观无量寿经变》与善导绘制的“净土变相”是否有直接的关系,是否为善导所设计的样式。但是有一点是值得考虑的,即《观无量寿经变》出现“未生怨”和“十六观”内容,是在善导提倡的净土理论之后出现的。莫高窟最早有“未生怨”、“十六观”和“九品往生”内容的《观无量寿经变》,是唐代贞观二十三年(649)重修的431窟[6]。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有可能是在贞观十五年(641)抵达玄中寺后撰写的。随着《观无量寿经疏》的普及与传播,产生新的《观无量寿经变》图式是完全合乎理由的[7]。据敦煌研究院统计,从初唐到五代的400余年间,敦煌石窟的《观无量经变》没有间断过,现存《观无量寿经变》总计达88铺,是各种经变中最多的一种[8]。

    净土经变的题材直到宋代仍然保持着恢弘的气势,出现在石窟中。大足石刻中的《无量寿经变》,便是以瑰丽的色彩和悬空的形式,制造了一个超脱于世俗凡尘之外的净土世界。

    四、赢得民间庞大的信众

    在净土宗所举行的念佛法会中,其声势浩大,是历史上其他宗派活动所不能比拟的。无论是昙鸾、道绰还是善导、少康,都将集会念佛看成是重要的传播净土法门的手段,参加的信徒,少则百人,多则千人、万人;集会的地点或是在寺院,或是在山间。面对这种人群熙攘的状态,又没有扩音设备,进行长篇大论的理论阐述,可以想象是不可能的。而惟一可以达到目的的方式就是以同一个声音来呼喊出同一个名字,汇聚了千万人音声的佛号的唱想,那该是何等的壮观呀!一声“阿弥陀佛”,不仅响彻寺院、震彻山谷,而且传遍寺院的左邻右舍,余音袅袅萦绕山间。这是净土理论,或者可以说是佛教理论的精华式阐述方式,对于提升净土宗的理论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理论上的高、精、深,没有简单明了的传播方式,知晓的人也只是凤毛麟角。而这种简单的集体唱佛方式,在排山倒海式呼喊佛号的会场,还有谁不受到感染和心灵的震颤,还有谁能不知道净土宗的基本教义呢?有的人甚至可以“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三十万遍者,念阿弥陀佛日得一万五千至十万遍者,及得念佛三昧往生净土者,不可知数。”[9]而且在佛教经典中,有许多往生西方净土的记载,在这些往生的信徒中,不仅有王臣、居士、妇女,甚至连恶人也都包括在内了。有的人甚至通过自杀方式,以期达到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见,净土宗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从这个侧面来说,净土宗的传播方式也是赢得众多信徒的原因,这点善导在净土的学习过程中是深刻体会到的,否则在他的传教活动中也不会使用。

   [1]《隆阐法师碑》。    

   [2]清·彭希涑:《净土圣贤录》。    

   [3]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253页,中华书局,1982年。

   [4]《径中径又径》,《续藏经》二编14套5册,第451页。    

    [5]《续藏经》二编14套3册,第270页。    

    [6]谢生保:《敦煌艺术之最》,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72页。

    [7]霍旭初:“善导与唐西州阿弥陀净土信仰”,《吐鲁番学研究》,2008年第1期,第101页。

    [8]谢生保:《敦煌艺术之最》: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71页。

    [9]《大正藏》八十三卷,第158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