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积寺中所供奉的舍利来源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隆阐法师碑》中记载香积寺中舍利的供养是高宗和武则天特敕的,有理由推断舍利的来源很可能是玄奘和义净西行求法从印度带回来的。

    释迦牟尼佛殚精竭虑,传播佛教45年,最后在拘尸那迦城外的两棵婆罗树下涅槃了。在他涅槃的时候,佛教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宗教,他本人也由此得到了北印度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敬重。他去世后,拘尸那迦城的末罗族人赶来帮忙,协助佛陀的弟子办理后事。他们用新鲜香汤洗浴佛身,然后以新生的贝叶裹缠其身,又用500张毛毡裹在外层,放置到一具金棺中,金棺内放满了香油,放置在一个大铁棺内,铁棺之外又有檀香木做成的木棺,里面堆放了各种名贵的香料。然后点起大火,将佛陀火化了。火化后便留下了一些珍贵的珠状骨粒,弟子们称为舍利或舍利子。在佛教徒的心目中,舍利就是神圣之物。这件史实在中国的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魏书·释老志》说:“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

    由于佛陀在世时的崇高威望,其遗骨随即成为人们纪念他的最佳遗物。因此,各国民众,凡是曾经与佛陀有缘的,都希望能够得到佛陀的遗骨,起塔礼拜供养。最先有这种想法的是婆罗国的末罗族人,他们想到佛陀灭度于拘尸那迦城,害怕该城的人不给自己舍利,于是,他们便带着自己的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杀气腾腾地来到了拘尸那迦城下索要舍利。消息传开后,又有其他的六个国家也不甘示弱,纷纷效仿要夺取佛陀舍利,包括:罗颇国的跋离人,罗摩迦国的拘利人,毗留提国的婆罗门,迦毗罗卫的释迦族人,毗舍离国的离车人,以及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但是,拘尸那迦城的末罗人不想放弃自己的权利,他们认为,既然佛陀是在自己的国家灭度的,就与自己有了缘份,国内的人民自会起塔供养,用不着其他人来纷扰。八国之间的关系一下子紧张到剑拔弩张的地步。这时候,一位香姓的婆罗门站出来,对大家说:“诸位,我们一生多受佛陀的教诲,现在却为了佛陀的舍利互相争斗,实在有违佛陀的精神。依我看,为了佛教自身的发展,舍利还是多分成几份为好。”这个提议最终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便请香姓婆罗门作为执法人,进行分配。佛陀舍利被分成8份,大家如愿以偿地拿到了自己的一份,战事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八王分舍利”事件。这一事件在《佛本行经·八王分舍利品》中有详细的记载。

    八个国家的人得到舍利后,便各自在自己的国家兴建佛塔,供奉佛舍利。这个时候,印度共修建了8座舍利塔。此外还有供养舍利瓶的瓶塔,供养火化佛陀时的灰炭的炭塔等。可见,舍利在此时是被作为佛陀的遗物看待的。人们争夺它,是想借以建塔纪念佛陀,舍利本身并无太多的含义。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舍利本身成为人们信仰崇拜的直接对象,崇拜舍利被解释成可以去祸得福的善行功德。最早倡导对舍利进行大肆供奉的是印度的阿育王。

    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经》记载,一天早晨,佛陀带着阿难在王舍城乞食时,曾遇见两个童子在沙土嬉戏,一童子见有僧人行乞,便抓了一把细沙放进释迦牟尼的托钵里,说:“这是麦面,送给你。”释迦牟尼点头微微一笑。旁边的阿难不理解,就问佛陀为什么笑?佛陀说:“在我灭度后两百年,他将转世于巴连邑统领一方,为转轮王,姓孔雀,名阿育,以正法治化国家,还要广布我的舍利,造八万四千塔,安乐无量众生。”佛陀还随口诵出了一首偈语:于我灭度后,是人当作王,孔雀姓名育,譬如顶生王,于此阎浮提,独王世所尊。以后,果然如佛所说,阿育王以武力统一了印度,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曾经残忍专制的阿育王,在出家人的劝导和感化下,遂生悔悟,洗心革面,颁布了公正、宽容、非暴力的诏书,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阿育王作为一个强大的帝国的君王,在朝时每日认真治理朝政,完成帝王的职责;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退朝后每日进入密室,精进修行。在此期间,他还决定开启原来的舍利塔,把当年八国分得的八份佛陀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广布天下,建立佛塔,利益众生。

    关于舍利以后愈演愈烈,人们甚至相信,不同的人看舍利时会看见不同的颜色,而不同的颜色又说明人们不同的命运。更有甚者,后来还出现了关于舍利的教义学说,出现了“全身舍利”、“生身舍利”、“法身舍利”等各种说法。以后,舍利就不限于佛的骨殖,德行较高的高僧死后烧剩的骨头,也称为舍利[1]。

    唐代对舍利的供奉非常虔敬。最著名的盛事就是法门寺佛指舍利的供养,从初唐到晚唐始终贯穿着。对寺院来说,如果有一粒舍利,便会被视作镇寺之宝,寺院的地位也随之上升。据《隆阐法师碑》的记载来看,香积寺中舍利的供养是高宗和武则天特敕的,所以这一盛事也是这个时期舍利供养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唐太宗在贞观五年在法门寺举行佛舍利的供养活动的时候,著名的高僧玄奘在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之后,也在同一年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学成回国,当时他除了携带大批梵文佛经外,还带有150颗佛陀舍利。当他返回长安时,数十万民众拥入街衢,就是为了一睹前所未见的佛陀舍利。为了保存玄奘从印度取回的佛经,在玄宗法师的请求下,唐高宗支持玄奘在慈恩寺中修建了大雁塔。

    另外,武则天对佛舍利的供奉也是非常积极的。公元671年,义净从广州循海道前往印度,经两年奔波方抵达印度。公元691的夏天,义净从室利佛逝国返回中国广州,再北上抵洛阳。当时他不仅带回了梵文经典,同时也带回了释迦牟尼舍利200粒(一说300)。武则天闻说义净回国,亲自御临京城东门十里外下拜,顶礼恭迎义净。当时洛阳数十万人鼓乐香花,络绎不绝,恭敬迎请义净取回的佛经及舍利。场面真可谓举国欢庆,盛况空前。

    玄奘或者义净所带回的这些珍贵的佛舍利是否有可能就是敕令在香积寺中供奉的舍利的一部分呢?这是非常值得联想的事情。这里虽然没有明确记述,但是,将皇家在香积寺中供奉舍利的活动记录在碑文中流传千古,仅仅供奉一般高僧的舍利是不足以体现皇室的等级与舍利的神圣性的。因而,将西行奉请的佛舍利供养在香积寺中是非常可能的。

    其实,舍利的样子究竟是怎样的,唐代的人们很多是没有亲眼见过的,即使上层也不例外,虽然唐高宗和武则天都已经进行了舍利的供奉活动,舍利却仍然对后来的人覆盖着神秘的面纱。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奸相李林甫在位时,常常把自己的东西赏赐给僧人,而僧人又常将他的赏赐偷偷地拿去卖钱。有一次,有一位僧人到他那里去念经,并且极尽巴结之美言,李林甫非常高兴,就赏赐了僧人一个用香罗帕包裹着的礼物。僧人如获至宝地拿回去,一看,那东西好像一个朽了的钉子,僧人非常失望,唉声叹气了十多天。然后便将这礼物带到西市(与外国人做生意的地方)去询问胡商,胡商见了这个“钉子”非常惊讶,问僧人是从哪里得到这个圣物的,而且还告诉僧人,让他开个价,自己绝不还价,一定要买下来。僧人试着向商人要了百千钱。胡商大笑说,太少了。僧人又仗着胆子说要五百钱,胡商更笑说,这宝贝值一千万!于是僧人把它卖给了胡商。僧人又问胡商,这到底是什么东西,胡商告诉他说是“宝骨”,也就是舍利[2]。由此可见,唐代可以见到舍利的人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舍利的供奉一定要铭刻在碑文中,以求后世能够永远铭记香积寺的荣耀。

    [1]肖肃、黎明《佛教典故趣谈》第33页,东方出版社1992年。    

   [2]《寺塔记》卷上《平康坊菩提寺》条。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