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如也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约在公元2、3世纪,“大乘佛教”形成了最早的宗派——“空宗”,也叫做“中观学派”,创立者是龙树、提婆师徒二人。

    “中观”即“中道正观”之略,意思是:不偏不倚,合乎中道,是最正确的。

    “中观学派”学派主张:由世俗的名词概念获得的认识是“俗谛”,按佛理获得的诸法实相是“真谛”;从“俗谛”看,一切皆有,从“真谛”看,一切皆空;“世俗有”即“毕竟空”,“毕竟空”存在于“世俗有”。这就叫做“假有性空”。

    大乘“空宗”是由于批判小乘“有部”思想而形成的。佛教把现象世界称为“法”,并将“法”分为两类:一类叫做“心法”,即精神的要素,包括“受”、“想”、“行”、“识”;一类叫做“色法”,即物质的要素,包括“地”、“水”、“火”、“风”。小乘“有部”主张:世界上一切现象,不论“心法”还是“色法”,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里,都有其实体。大乘“空宗”反对这一观点。根据《大品般若经》等大乘经典,龙树著《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七十空性论》等,提婆著《百论》、《四百论》等,系统地建立了“空”的学说:世界上一切现象,不论“心法”还是“色法”,都是虚幻不实的,世界的本质就是一个“空”字。

    “空空”,是龙树在《大智度论》里面提出的一个佛教名词:“何等为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是名空空。”意思是:一切“法”都没有独立的实体,这就叫做“空”;而且,这个“空”字同样是一个假名,假名也是空的,这就叫做“空空”。

    “空空如也”,本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所说的话,记录在《论语·子罕》里:“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意思是:有鄙陋的村野之夫向我请教,态度是这样诚恳。这里,“空空”是“悾悾”的通假字,形容非常诚恳的样子。由于佛教在汉地的巨大影响,“空空如也”的原义渐渐被疏忘了,而用来表示:空无一物,什么也没有。

    “妙手空空”,则用来形容手中一无所有。唐代传奇《聂隐娘》里面的剑侠,叫做“妙手空空儿”——“妙手”,表明自己是盗窃的高手;“空空”,表明自己一无所有,无牵无挂;“儿”,表明自己是青年男子。成语“妙手空空”就是由此产生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