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殊妙法 心净佛土净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众所周知,佛教源于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约前565—前486),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2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不满当时印度婆罗门教的神权等级统治,于是出家修道,经过6年苦修,终在迦耶菩提树下“得道”。他宣扬看到了世间无常和缘生缘灭的真理。于是宣扬苦,集,灭,道“四谛”以及正见等“八正道”,被称为“初转法轮”。其后45年间,他广行教化,80岁时,在拘尸那城附近的婆罗双树下入灭。其弟子将他一生的教法心得整理,成为“经、律、论”三藏,逐步形成了世界性的宗教——佛教。

    佛是“佛陀”的意思,本意为“觉悟者”,也就是觉悟了人生真谛,掌握了最高真理,证得了最高境界的修行者。俗称的如来佛,如意为“如实”,也就是佛教说的事物的真相,宇宙的本体。“如来”就是如实道来,开示真理的人。佛教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成就佛果为最终目的。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大慈大悲”,“慈航普渡,使众生脱离苦海”。

    佛教传入中国应在西汉东汉之际,东汉时已建有寺院,渐成气候。及至隋唐时期,佛教已在中国发展为十宗。十个宗派里面,有两个宗派是小乘,就是成实宗与俱舍宗,它们把个人修成罗汉果位作为目标,缺乏菩萨行思想,这两宗在中国已经消亡。现流行的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为目的,分为八宗(不含三阶教):

    天台宗(也称法华宗)创始于智顗,今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是其祖庭,以《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大般若涅槃经》为经典;

    禅宗(佛心宗)起于达摩,今河南嵩山少林寺为其祖庭,所依经典是《楞伽经》、《金刚经》,《六祖坛经》是其代表作;

    华严宗(贤首宗)创始人杜顺,祖庭长安华严寺,《大宝积经》、《华严经》为其基础;

    律宗(南山宗,四分律宗)创于道宣,今长安区终南山净业寺为其祖庭,以《十诵律》、《四分律》、《五分律》、《明了论》等为根本;

    法相宗(慈恩宗,唯识宗)起于玄奘法师,长安大雁塔慈恩寺为祖庭,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以《瑜伽师地论》为本,《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

    三论宗(性空宗)来于鸠摩罗什,户县的草堂寺是其祖庭,原始经典是《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传入中国后,则以《大品》、《法华经》、《涅槃经》、《华严经》为宗基,称“四经三论”。

    大兴善寺是真言宗(密宗,开元宗)祖庭,初祖是大毗卢如来。该宗依持经典是《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菩提心》等。宗经为《大日经》。

    净土宗祖庭是香积寺,初祖是慧远,实创于善导大师,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为教基。

    八宗中六派祖庭皆在长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禅宗和净土宗。

    华严宗、天台宗因是专修《法华》的,也称法华宗,它们和三论宗、法相唯识宗一起通常称为“教下”,都是根据经典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来修学佛法。禅跟密宗对象是特殊的、天才的学生,不是对普通大众的。而净土宗则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因简单易行而广泛流行。

    《无量寿经》说:若大世界中,过去,现在,将来三世都有无数佛,其中的一位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含有无量智慧、无量光的意思。据统计,其共享有13个名号。它是佛教中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也是净土宗信奉的主要神。净土宗认为其居住的地方,叫做“阿弥陀佛西方净土”,阿弥陀佛发誓救度一切众生到自己的净土之国,最终获得觉悟。因其能够接引念佛人往生,故又称“接引佛”。

    阿弥陀佛信仰源于古印度,可能是太阳崇拜观念的衍化。

    净土宗又称白莲教、念佛宗、白莲社,由于是奉慧远所创,故又名“远公白莲社”。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的善导。历代祖师并无严密的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净土宗是以纯粹的阿弥陀佛净土为信仰的宗派,所谓的净土是对世俗众生居住的世界而言,也称净刹,佛国。因为佛有无数,故净土亦有无数。比如琉璃净土,灵山净土,兜率净土等,净土宗信仰的是阿弥陀佛,信仰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

    净土观念也是出自古印度,这里长期盛行有关人生是苦的基本观念,从而寄希望于脱离现实的娑婆世界,往生超越的净土世界。

    净土观念进入中国约是在东汉时,由于大批佛经的翻译流传,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支谦译《大阿弥陀经》,畺良耶舍译《观无量寿经》,于是在中国出现了净土崇拜。其大致曾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道安首创,倡导往生兜率天的弥勒净土;唐代玄奘与窥基大师,也以弥勒净土为行持依归。但自此以后,由于修者少,弘扬者更少,渐形衰微,弥陀净土信仰一般认为始于东晋潜青山竺法旷(327—402)他“每以《法华》为会三之旨,《无量寿》为净土之因,常吟咏二部,有众则讲,独处则诵。”稍后的慧远是最著名的推动者,他于东晋太兴元年(402)在庐山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参加的僧人、居士达123人。他们于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并著文勒石,以明所誓。是我国结社念佛之始,也是我国净土的主流。此后,北魏有昙鸾(476—542),据说他先于四论及其佛性深有研究,后来感慨于人命脆弱,在江南遇到陶弘景,得仙经10卷,归途在洛阳遇见菩提流支,给他一部《观无量寿佛经》,于是他焚毁仙经,专修净业,昙鸾先后在并州的大岩寺,汾州石壁玄中寺大力弘扬净土法门,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主张以弥陀如来本愿力为根本,为建立净土宗奠定了理论基础。昙鸾以后有隋唐之际的道绰(562—645),他是山西太原人,原是涅槃学者,后来在玄中寺看见昙鸾事迹,深有所感,于是专修净土,曾讲《观无量寿经》,以小豆计数近200遍,每日口诵阿弥陀佛,著《安乐集》2卷,立圣道、净土两门,认为只有净土一门是惟一的出离之路。及至善导(613—681),他就是道绰的弟子,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善导继道绰之后,完备了净土宗的教义和行仪,他把愿力往生和称名念佛视为本宗的根本内容。

    善导以后,净土宗继续流传,历代名师辈出。先有承远、怀感、法照、少康等继续弘扬。以上被称为善导流或善导系;五代至宋净土宗一直很盛行,它的信仰深入民间。五代末有杭州永明寺(净慈寺)延寿,倡导禅净兼修,著有《万善同归集》等,发挥净土思想。宋元两代结社之风盛行,出现了白莲社、净业会、净土会等。专弘净土著名的有宋初省常,元代普度等。明代弘传净土者,有祩宏、智旭等;清初以来则有普仁行策,梵天实贤、资福际醒等。晚近灵岩印光(圣量),专修净土,创“弘化社”,办灵岩净土道场,为近代弘扬净土的典范。

    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宣扬一心念佛,大修功德,死后便可往生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安享其福。其特点是所谓依靠“他力”而行。按照净土宗的说法,要想修成佛道,只有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所谓的“愿力”,是指阿弥陀佛成佛以前,还是个国王,后“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在法藏比丘时他曾经许下48个愿望,其中一个是“如有人念阿弥陀佛名号,其人临终之时,阿弥陀佛将迎接他往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西方极乐净土。”该宗不同于其他佛教宗派的显著标志是可以带业往生(带罪),强调以修净土者的“心行”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因此,修持净土法门必须先发菩提心,也就是企求无上佛道的愿心;其次是发厌离心、欣求心,就是厌离这个众苦煎迫的秽土而欣求清净庄严的佛土之心;再来是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等“三心”。由于净土宗的修行方法简单,适合大众口味,自善导以后更是从原来的等级性变成了平等性,强调人人可以成佛,甚至牛马猪狗皆可,而不是一些教派所要求的天才,因为入门容易,通俗易懂,因此,有“家家弥陀佛”的说法,净土宗也成为汉传佛教各宗派中信众最多,势力最大的宗派。今天中国的佛教,大体正是净土宗和禅宗两宗融合的产物。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