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出家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在修持方法方面,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也有很大差别。

    小乘佛教主张修“三学”——“戒学”、“定学”、“慧学”。小乘佛教认为:修习戒律可以止恶修善,修习禅定可以息滤澄心,修习智慧可以破惑证道。

    大乘佛教则主张修“六度”、“四摄”。“度”的意思是“到达彼岸”,音译为“波罗蜜多”或“波罗蜜”。“六度”,指六种由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法门。《大品般若经》卷1里说,“六度”包括:其一“布施”,指向他人施舍财物、体力、智慧等;其二“持戒”,指持守戒律;其三“忍辱”,指安于苦难、忍受耻辱;其四“精进”,指不懈怠地修善断恶、去染转净;其五“禅定”,指修心、见性;其六“智慧”,指以“假有性空”的观点去观察、认识一切现象。“摄”,是“摄受”的意思。“四摄”,指4种化导众生、摄受信徒的行为。《大品般若经》卷13指出,“四摄”指的是:其一“布施”,其二“爱语”(以慈爱的话语劝导众生),其三“利行”(利益众生的各种行为),其四“同事”(生活在众生之中,随机加以教化)。

    小乘佛教认为只有远离社会、隐遁禁欲才能得到解脱,重视出家修行。大乘佛教却主张面对现实世界,在现实社会中求得解脱,认为只要清心寡欲,信佛行善,在家修行与出家修行没有什么不同,而且他们所要修行的“布施”、“同事”等,出家以后根本无法实行,所以不要求一定要出家,而重视在家修行。

    佛教本来主张断除一切情缘,不仅要离开俗家,而且要放弃俗姓,甚至连“受之父母”的须发都要全部剃去,表明与尘世彻底断绝关系,以求度越生死之囚。但是,如果只有“乞士”而没有“施主”,只有“化缘”的而没有“布施”的,出家僧尼就连生存都难以维持了。因此,佛教又主张:出家修行者“住持”佛法,在家修行者“护持”佛法。从自身的根本利益出发,佛教容许在家修行者的存在,称他们为“居士”。

    《法蕴足论》里面说:修行者有四类,第一类是“身出家心不出家,谓心有顾恋”;第二类是“身在家心出家,谓心不耽染”;第三类是“身心俱出家,谓真修之僧徒”;第四类是“身心俱不出家,谓世俗之人”。“在家出家”的意思就是其中的第二类,“身在家心出家”。

    作为一条成语,“在家出家”用来形容清心寡欲的生活。《庐山莲社杂录》里面记载:东晋著名诗人谢灵运(公元385—433年)曾要求加入僧人慧远组织的“白莲社”,慧远认为他“俗缘未尽”,谢灵运辩解说:“我在家出家久矣!”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