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皆空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大乘“空宗”关于世界本质为“空”的主张,使大乘佛教在理论上出现了危机,产生了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既然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那么,佛教信徒一心追求的“涅槃”境界是不是虚幻不实的呢?如果说,在万事万物中,惟有“涅槃”境界是实在的,大乘“空宗”的理论就出现了漏洞而无法成立;如果说,“涅槃”境界也是虚幻不实的,那么,还有谁去追求它?佛教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在这种情况下,约在公元4、5世纪的时候,大乘“有宗”出现了。

    大乘“有宗”也叫做“瑜伽行派”,创始人是无著、世亲兄弟二人。

    “瑜伽”,是梵文音译,意译为“相应”、“结合”等,是一种通过调息、静虑获得佛教智慧、觉悟佛教真理的修行方法。因为大乘“有宗”特别强调“瑜伽”这种修行方法,所以叫做“瑜伽行派”。

    “瑜伽行派”主张:除内在的“心识”以外,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世界上一切事物、一切现象的变现,全在于8种“识”的作用;佛教修行的全部目的,就在于使“识”去污为净。这就叫做“万法唯识”。由于这一主张,大乘“有宗”又叫做“唯识学派”。

    据说,无著曾依据弥勒菩萨的启示,诵出了《瑜伽师地论》,世亲则依据《瑜伽师地论》写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辨中道论》、《缘起论》、《大庄严经论》、《成业论》等8部著述(后世统称为“无著八支”)。这些佛教论典,提出了“真如”的真实性和永恒性。“真知”,是“真实、如常”的意思,指没有生灭、没有变化的永恒真理、最高原理、世界本体。由于这个理论在否定客观世界的同时肯定了思维意识的存在,从而弥补了大乘“空宗”的不足,为“涅槃”境界的真实性找到了理论根据。大乘“有宗”因此成为印度佛教的主流。

    其实,“空宗”的“诸法皆空”与“有宗”的“外无内有”,在否定客观世界方面的宗旨是相同的。他们虽然对“心法”的认识不同,但对“色法”的认识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他们对于“四大皆空”之说都是承认的。

    “四大”,是一个佛教名词,指构成宇宙的“四大要素”。古印度人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的4种物质要素,分别起到“持”(保持)、“摄”(摄集)、“熟”(成熟)、“长”(生长)的作用,分别具有“坚”、“湿”、“暖”、“动”的属性。佛教沿用了这一说法,主张:不仅身外之物由“四大”构成,而且人身也是“四大”和合的产物,正如《金光明最胜王经》里面所说的:“地水火风共成身。”《圆觉经》里面也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并且非常具体地指出:“所谓发毛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

    “四大皆空”本是一个佛教名词,意思是:构成宇宙的四大要素是虚幻不实的。既然构成宇宙的物质要素是虚而不实的,那么整个物质世界自然也是虚幻的。正如《般若经》里面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大乘“空宗”和“有宗”都承认的观点。

    佛教对于“四大皆空”还有另一种说法:“四大”指“四大轮劫”——“土劫”(指地震等灾害)、“金劫”(指刀兵之灾)、“风劫”(也叫“火劫”,指风灾和火灾)、“水劫”(指雨涝水溢之灾)。按照这种说法,“四大皆空”的意思是:如果把“四大轮劫”看破了,视它们为空洞无物,它们也就不成其为灾害了。

    作为一条成语,“四大皆空”用来表示一切都是虚幻的,也用来形容什么都没有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