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与密教有关的成语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从公元7世纪开始,古印度社会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笈多王朝”灭亡以后,古印度就陷入了分裂状态,出现了许多封建割据的小国;虽然后来戒日王曾一度统一北印度,但是这种局面为时不久——公元1647年戒日王去世,古印度立即大乱,再次陷入分裂状态。政治上的分裂局面,加深了农村经济的孤立和闭锁,对外贸易和商业经济日益衰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婆罗门教更加活跃起来,它吸收了民间的一些信仰,又融合了佛教、耆那教的部分教义,形成了新的变种——“印度教”。与此同时,大乘佛教那些深奥、繁琐的教义理论,诸如“因明”、“五百位法”之类,因为难于被一般群众理解而日益失去了吸引力。在这种形势下,佛教为了吸引信徒,也不得不吸收了婆罗门教的一些因素,并逐渐与民间习俗、民间信仰结合,演化为“密教”。

    “密教”自称受到了“法身佛大日如来”(即释迦牟尼佛)秘密传授教旨,所以叫做“密教”;“密教”以外的各佛教派别,则相对地被称为“显教”。“密教”主张:只要口诵真言咒语(即“语密”),手结契印(即“身密”,指作各种有特定含义的手势),心作观想(即“意密”),就能够使口、身、意“三业”清净;一旦自身的“三密”与佛的“三密”同时相应,就可以“即身成佛”。

    “密教”因自称受到大日如来佛“真实言教”而叫做“真言乘”,又因修行“金刚智慧”而叫做“金刚乘”,因推行简单易行的修行方法而叫做“易行乘”。

    “密教”提倡男女和合的“胜乐”,认为这是得到解脱、实现“涅槃”的一种途径,完全脱离了传统佛教的禁欲主张。

    “密教”宣称:大日如来佛是“湿婆”的化身。“湿婆”,是婆罗门教的主神之一,既是毁灭之神,又是苦行之神、舞蹈之神。据说,湿婆五个头、四只手,颈上缠绕着一条蛇,额上长着第三只眼睛,能喷发出烧毁一切的神火,男性生殖器是他的象征;他头顶上面盘着发辫,穿着兽皮衣,全身涂着灰,终年在喜马拉雅山上修苦行,曾因吞食毒药被烧青了颈项,所以有“青项”的称号;他善于跳舞,是刚柔两种舞蹈的创造者,所以又有“舞王”的称号。“密教”竟然把它与释迦牟尼融为一体,完全扭曲了佛教的本来面目。

    “密教”还崇拜“大黑神”。“大黑神”又叫“大黑天”,因遍体青黑色而得名,形象十分威猛可畏——身形长大,三面六臂,正面三只眼睛,左面与右面各两只眼睛,头发上指,张牙立目,以骷髅为璎珞,以蛇为臂钏,手里拿着宝剑、人头、羊身、象皮等。“密教”宣称:“大黑神”是大日如来佛降伏恶魔时所显现的愤怒之相。这显然与传统佛教中那个慈眉善目的佛陀全然不同。

    传统佛教中慈悲、和平的菩萨,也被“密教”改造为各种威武、凶猛的“明王”。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威德明王”,也叫做“威德怖畏金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9个头、34条臂、16只足,赤身裸体,胸前挂着骷髅璎珞,连骑坐的狮子身上也悬挂着人头。他怀里拥抱着明妃罗浪杂娃,表示“有护善之功”;脚下踏着一头牛,表示“有伏恶之势”。

    “密教”还崇拜各种“度母”——呈现女相的神。据说,“度母”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共有21种不同的颜色,其中以“白度母”和“绿度母”最常见。女神崇拜在印度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密教”对于“度母”的崇拜,是与古印度女神崇拜的民俗信仰一脉相承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密教”已经失却了传统佛教的本来面目,成为大乘佛教、婆罗门教和古印度的地方习俗、民间信仰的一个混血儿。“密教”的出现,标志着印度佛教的没落。

    从公元11世纪开始,中亚的“伽色尼王朝”和“廓尔王朝”不断地入侵印度;到公元12世纪末,他们已经控制了整个北印度。伽色尼王和廓尔王,认为佛教有损于他们的军事封建贵族政权,再加上宗教的偏见,对佛教采取了镇压政策,使印度佛教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佛教僧侣们被迫逃散到尼泊尔和我国西藏境内。到了公元13世纪初,印度境内的佛教寺院已经被毁坏殆尽。佛教在印度基本消失了。(现在印度有少数佛教信徒,是近代从斯里兰卡倒传回去的。)

    佛教在古印度前后历时约1500年。它虽然在这个国家溃灭了,但是由于历代的传播,佛教的各个流派、各种学说仍然在亚洲的其他很多国家中发生影响。

    醍醐灌顶

    “密教”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轨、坛场等内容以及粗俗的信仰为其特征。“灌顶”,就是“密教”的重要仪式之一。

    在古代印度,国王登位以及立太子的时候,有这样一种仪式:由主持者向国王或太子的头顶上浇洒四大海之水,表示“富有四海”,称之为“灌顶”。“密教”也采用了这种仪式,接受新信徒以及“阿阇梨”嗣位的时候,都要举行“灌顶”仪式。

    接受新信徒的时候,由师父向他头顶上浇洒清水,表示“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灌顶”的同时,还要“以郁金、龙脑、旃檀等”调和成“金刚水”饮下,表示“内外俱净”。对于没有经过“灌顶”仪式的人,不准向其显示教法。

    “阿阇梨”,原为婆罗门教用语,指传授、讲解《吠陀》的老师。佛教沿用了这个称呼,用来指教授弟子、指导弟子的高僧。新的“阿阇梨”嗣位时,也要由主持者向他头顶上浇洒清水。

    “醍醐”,原来指纯酥油,是从牛奶里提炼出来的精华。由于醍醐的渗透力特别强,所以佛教用它来比喻最高的佛法。正如《涅槃经》里面所说的:“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密出大涅槃,犹如醍醐。”因此,佛教用语“醍醐灌顶”表示的意思是:向人灌输最高的佛法,使人彻底觉悟。

    作为一条成语,“醍醐灌顶”用来比喻:听到了高明的意见,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可以用来形容清凉舒适的感觉。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