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与汉代佛教有关的成语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汉代,佛教初入汉土,是依附于“黄老之学”而存在的阶段。

    泥塑木雕

    《汉书·霍去病传》里面记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大将军霍去病击败了匈奴的休屠王,得到一尊“祭天金人”。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认为:这尊“祭天金人”是佛像,佛像传入汉地应当以此为始。不过,这种说法没有被公认。即使这尊“祭天金人”的确是佛像,也只是一件孤立的艺术品,不能视为“三宝”之一。佛像的传入,应当以东汉水平十年蔡情等人从西域带回佛像为始。

    早期的佛教艺术中,没有佛的具体形貌,而是以马、象、足印、法轮、菩提树、卍字符、莲花座等来象征的。这是因为:当时,佛教认为佛陀是超人的,无法表现他的具体形貌。“贵霜帝国”时期(公元1世纪上半叶兴起,公元2世纪初叶达到全盛),才出现了佛的直接形象。佛教把雕造佛像叫做“造像”(雕造的佛像也叫做“造像”),随着佛教在古印度日趋兴盛,造像成为佛教信徒的一项重要活动。

    《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帝乙为偶人以象天神。”帝乙,是殷朝末代君主纣王的父亲。可见,我国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有了神的雕像或塑像。不过,“自佛法盛而塑像遍天下”,我国的各种神像中以佛像数量最多、雕造水平为最高。

    用铜或青铜铸造而表面鎏金的佛像,叫做“金铜佛造像”。这种造像起源于印度,在我国的盛行期为南北朝时代。

    唐代,虽然仍然不乏金铜佛造像的精品,但是数量比以前大为减少了,而造价低廉的泥塑佛像、木雕佛像等逐渐流行起来。

    泥塑造像中有一种“挟纻像”,也叫“脱空像”或“干漆像”——先用泥塑成胎,然后用漆把麻布一层一层地贴在晾干了的泥胎外面,漆干了以后把泥胎由底部取出。晋代法显在西域的于阗国曾见过挟纻像,但汉地尚未流行。到了唐代,僧人法云造了一尊1丈6尺的挟纻佛像,柔和、逼真,备受称赞,这种制作方法很快流传开来。由于这种造像质地轻,便于在某些佛事活动中抬着游行,所以又有“行像”之称。

    作为一条成语,“泥塑木雕”用来比喻痴呆的样子或一动不动的情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