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口蛇心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总的来看,佛教戒律的目的是止恶扬善,原则是《七佛通戒偈》里面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善”,是一个佛教名词,与“恶”相对。从广义说,符合佛教义理的一切都叫做“善”;从狭义说,指的是“大善地法”——随一切善心相应而起的各种心理现象,包括:“信”、“惭”、“愧”、“勤”、“舍”、“安”、“无贪”、“无嗔”、“无痴”、“无害”、“无逸”。

    “恶”,也是一个佛教名词,与“善”相对。从广义说,不符合佛教义理的一切都叫做“恶”;从狭义说,指“大不善地法”——随一切恶心相应而起的各种心理现象,包括:“无信”、“无惭”、“无愧”、“无勤”、“无舍”、“无安”、“贪”、“嗔”、“痴”、“害”、“逸”。

    “信”,指对于佛教的根本义理坚信不移;如果对于佛教的根本义理不能做到坚信不移,就叫做“无信”或“不信”。

    “渐”,指对于自己的过错从内心感到羞耻而防止重犯;如果不能从内心感到羞耻而防止重犯,就叫做“无惭”或“不惭”。

    “愧”,指因自己的过错而在别人面前感到羞耻,害怕责罚而防止重犯;如果不能因自己的过错而在别人面前感到羞耻,不能因害怕责罚而防止重犯,就叫做“无愧”或“不愧”。

    “勤”,即“精进”,指努力修行而不懈怠;如果懈怠而不努力修行,就叫做“无勤”或“不勤”。

    “舍”,指远离各种执见而不偏颇,平静,平和;如果执着于各种偏见而不平静,不平和,就叫做“无舍”或“不舍”。

    “安”,指身心轻适安稳;如果不能做到身心轻适安稳,就叫做“无安”或“不安”。

    “贪”,指对于财物的贪欲;如果破除了对于财物的贪欲,就叫做“无贪”或“不贪”。

    “嗔”,指因怨恨而损害他人的心理;如果没有因怨恨而损害他人,就叫做“无嗔”或“不嗔”。

    “痴”,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如果不愚昧、明事理,就叫做“无痴”或“不痴”。

    “害”,指因恼怒而伤害他人的心理;如果没有因恼怒而伤害他人的心理,就叫做“无害”或“不害”。

    “逸”,指放纵自己,不修行善法;如果不放纵自己而努力修行善法,就叫做“不逸”或“无逸”。

    对于“大善地法”,汉地人常称之为“菩萨心”;对于“大不善地法”,汉地人常称之为“蛇蝎之心”。

    作为一条成语“佛口蛇心”用来形容说话好听而心肠狠毒。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