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与汉译佛经有关的成语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一种强大的文化类型的传播,往往是以宏大的翻译事业为其先声的。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发展,同样以佛教经、论为载体。这一翻译家业,分量之沉重,历史之绵长,为近代、现代的“西学东渐”所不可及。

    佛教经、论的翻译,不仅把佛教的教义介绍到汉地,影响中国人的思想意识,而且“梵语、唐言打成一块”,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

    远来的和尚好念经

    “和尚”,即梵文音译“乌社”,本是印度对“博士”(师傅)的称呼,后来成为对僧人的尊称。由于经西域而传入汉地时发音不确切,讹为“和尚”。

    继曹魏僧人朱士行开汉地僧人出国取经的先河之后,北魏僧人惠生受胡太后派遣,于神龟元年(公元518年)也曾赴西域取经,经今青海、新疆境,逾葱岭,巡游乌场、犍陀罗等地,于正光三年(公元522年)携佛经170部返回洛阳。

    然而,从西域得来的佛教典籍,有的篇章不全,有的传译失真,甚至一些重要典籍并没有传入。因此,从晋代法显开始,汉地僧人纷纷赴印度求取佛教典籍原本。这一事业在唐代达到顶峰。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简称《西域求法高僧传》或《求法高僧传》)记载:仅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三朝,就有60余名僧人去印度取经求法。

    在这60余名赴印度取经求法的唐代僧人中,除玄奘外,义净是最重要的一位。

    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他从海道赴印度取经求法,历时25年,到达30余国,获得梵本经、律、论约400部,于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返回洛阳。

    归国途中,义净写成了《南海寄归内法传》4卷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2卷。回国以后,他把全部精力倾注于译经事业,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

    汉译佛经,除了“拿来”的,还有“送来”的。其中,著名的有西晋的竺法护、南北朝的真谛、唐代的“开元三大士”和智慧。

    竺法护祖籍月氏,世居敦煌,8岁出家,随着他的师父游历西域各国,得到许多梵文佛经,学会36种语言。他先后在敦煌、长安、洛阳等地翻译出佛经154部309卷,对于大乘佛教各流派在汉地的传播都起了很大作用,受到历代佛教学者的称赞,有“敦煌菩萨”之誉。

    真谛本是西印度犹禅尼国高僧,应梁武帝萧衍之请,从扶南(今柬埔寨)来到南广州,适遇时局不宁,两年后到建康(今南京市),流寓于今苏、浙、赣、闽等地,其间一直从事译经;最后,真谛回到广州,在广州刺史欧阳頠父子支持下专心翻译佛经,共译出佛教经、论64部278卷,以大乘“瑜伽宗”典籍为主,对于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他与鸠摩罗什、玄奘并称中国佛教史上的三大翻译家。

    “开元三大士”,指唐玄宗开元年间来华的印度僧人金刚智、不空、善无畏。

    金刚智原籍天竺,婆罗门种姓,是中天竺国王的第三个儿子,10岁时在那烂陀寺出家以后遍学佛教大、小乘学说。31岁时,金刚智到南天竺后,开始专心修习“密教”。开元七年(公元719年),50岁的金刚智受南天竺国王派遣到汉地传法。他经狮子国、室利逝佛国(冷苏门答腊地方)到达广州,次年到达洛阳,后来又到了长安。所到之处,他都建立了曼荼罗道场——“曼荼罗”是梵文音译,意译为“坛”、“坛场”等,是印度密教修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而建筑的圆形或方形土坛(有的只划出圆圈或方框),画上佛像与菩萨像。开元十一年至十九年(公元723—731年),他在长安资圣寺翻译出《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等“密教”经典,成为汉地“密宗”佛教的创始人。

    不空原籍北天竺(一说狮子国),15岁开始师事天竺来华僧人金刚智,随金刚智一同到汉地,20岁在洛阳广福寺受具足戒后参与金刚智译场。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不空奉金刚智遗命,前往印度和狮子国广求密藏;5年之后返唐,翻译出《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等大乘及“密教”经典77部120余卷。

    善无畏原籍中天竺,刹帝利种姓,本是乌荼国甘露王后裔,13岁嗣位后让位于其兄而出家,在那烂陀寺受“密教”灌顶后,奉师命到汉地宣传密法。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善无畏到达长安,先后翻译出《大毗庐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苏婆呼童子请问经》、《苏悉地羯罗经》等“密教”经典,并口述《大毗庐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要义,由弟子一行辑录为《注疏》20卷。

    智慧,是北天竺迦毕试国人,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到达广州,第二年抵达长安,先生翻译出《大乘理趣六婆罗蜜多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40卷)等大乘经典。

    这些外籍来华僧人,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重视,给予很高的礼遇。“开元三大士”中的金刚智,卒后被唐玄宗敕以“国师”的谥号,唐代宗又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并赐以“大同教三藏”之号;不空生前就受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和“肃国公”,被赐以“大广智三藏”之号,卒后又敕以“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的谥号;善无畏卒后受赠“鸿胪师”之号。因此,当时的人们议论:“远来的和尚会念经。”

    作为一条成语,“远来的和尚好念经”用来比喻:外来的人比本地人或本部门的人更受重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