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教传入汉地以后,关于“业报”的说法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多讲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有出自于佛经的“本生”故事,也有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故事。

    “本生”的意思是:即使是释迦牟尼本身,也是经过多次转生,累世修行,才得以成佛的。佛经之中的“本生”故事至少有500个。这些“本生”故事,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有很多在汉地流传极广。例如,《九色鹿》就是一个很多中国人都知道的故事:九色鹿王救了一个溺水的人,这个人却贪图赏赐,向国王出卖了九色鹿居住的地方。结果,他不但没有得到赏赐,反而挨了一顿训斥,还长了一脸癞疮。

    中国人自己也编写了不少这类故事。《红楼梦》里面的村妪刘姥姥,也曾给贾母编了这么一个因果故事:“我们庄子东边庄上有个老奶奶子,今年九十多岁了,她天天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来托梦,说:‘你这么虔心,原本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原来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也只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哭的什么儿似的。后起间,真又养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长得粉团似的,聪明伶俐的了不得呢。”

    《古今小说》里面的《月明和尚度柳翠》,也是一个宣传“业报说”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假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是因,得是果。不因种下,怎得收成?”

    为了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涅槃经》中使用过“种瓜得瓜,种李得李”的比喻,《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中使用过“种稻得稻,种豆得豆”的比喻。《月明和尚度柳翠》从这两组比喻中各取一句,构成了合于汉地具体情况的比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作为一条成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多用来比喻:下了什么样的功夫,就有什么样的成绩。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