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绝一时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北魏的封建统治者,在佛教建筑方面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

    自文成帝拓跋濬开凿昙曜五洞开始,北魏开凿石窟成风。石窟,又叫“石窟寺”,是就山崖开凿而成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早在原始佛教时期,古印度就已经有了供单个比丘修习禅定用的小石窟。东晋、十六国时代,这种佛教建筑形式传入汉地,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就是从前秦建元二年(即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开始凿洞的。北魏时代,在北魏帝王的积极倡导下,开凿石窟的活动进入了盛期。

    为开凿云冈石窟,文成帝拓跋濬几乎耗费了全国的财力,“自魏国所统资赋,并成石窟”。此外,著名的龙门石窟以及万佛堂石窟、巩县石窟等等,也都是北魏时代开凿的。

    除了开凿石窟外,北魏的王公贵族还耗费巨资,建造了大批佛寺。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孝明帝正光年间,全国有佛寺3万余所,蓄僧尼200多万人,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盛况。

    在北魏时期建造的佛寺之中,京都洛阳的永宁寺、景明寺、永明寺等等,都是以华丽、壮观著称的大型佛寺。其中,景明寺是宣武帝元恪于景明年间(公元500—503年)建造的。“东西南北方五百步”,共有僧房及佛殿共1000余间,寺内有石有水,景观十分优美。每年4月8日庆祝佛诞的“行像”活动中,洛阳各佛寺的佛像都要到景明寺接受供养。

    北朝著名散文家杨衒之写的《洛阳伽蓝记》,对北魏时代京都洛阳的佛寺建筑做了较详尽的介绍。

    “伽蓝”,是梵文音译,意译为“众园”,意思是“僧众所居住的园林”,后来成为佛寺的通称。西魏大统十三年(公元547年),杨衒之行经洛阳,当时正值战乱之后,洛阳城里奢华的佛寺已经大半被毁弃了。杨衒之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不仅介绍了北魏时代洛阳的佛寺建筑及其佛教活动,而且以此为线索,记叙了当时朝廷的变乱、诸王的废立、权臣的专横、阉宦的恣肆,乃至宫廷生活、风俗时尚、名人掌故等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卷1里面介绍景明寺时,这样称赞它的雕刻艺术:“雕刻巧妙,冠绝一时。”成语“冠绝一时”就是由此产生的,用来表示:在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中居于首位。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