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凫楚乙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南北朝时代,佛、道两家关于《老子化胡经》真伪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老子化胡经》是两晋道士王浮所写的一部道教书。魏、晋时期,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比较广泛地流传,引起了道教徒的不满,佛、道之间时常发生争论。道士王浮为了与沙门帛远争论佛与道的邪正,采集旧说,著《老子化胡经》一书。这部书的大意是:当年老子出关后,渡流沙,入天竺,化为佛陀,教化胡人,佛教由此而起。

    关于“老子化胡”的说法,早在汉、魏之际社会上已经有所流传——东汉桓帝时,襄楷上疏,其中就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之句;三国时代,鱼豢的《魏略·西戎法》里面也说:“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当时,依附于道教的佛教,并没有反对这种说法。可是,在佛教已经相对独立、不再需要依附于道教的时候,王浮以此说贬低佛教、抬高道教,自然引起佛教信徒的激烈反对,导致佛、道之间的论战。

    南北朝时代,这场论战仍在继续。道教徒竭力用《老子化胡经》抬高道教的地位而贬低佛教,佛教徒则竭力证明《老子化胡经》是一部伪书,佛教产生于道教之先。佛、道之间的论战愈演愈烈,北魏僧人昙无最与道士姜斌,甚至到孝明帝的殿廷中争辩《老子化胡经》的真伪。

    《南史·顾欢传》所引的《门律》中有这样的记载:对于佛、道之间的论战,南齐的张融提出了如下看法:“道之与佛,逗极无二。吾见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道士辨是非。昔有鸿飞天首,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鸿常一耳。”意思是说:道家的理论与佛家的理论原本是投合的,并没有什么差异;两家各执一理,争辩是非,就像一只鸿雁飞在高空,由于距离太远看不分明,越人说是一只野鸭子,楚人则说是一只燕子。人有楚、越之分,鸿雁却就是鸿雁,既不是野鸭子,也不是燕子。

    且不论张融的观点是否正确,成语“越凫楚乙”却是从这段评论中产生的,用来比喻:由于认识上的主观片面,对于同一事物做出了不同的错误判断,或发生了名异而实同的误会。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