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部分 与隋、唐时代佛教有关的成语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隋代,汉地佛教实现了国家化的局面,为佛教进入鼎盛时期提供了条件。唐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大一统局面,国家经济发达,力量雄厚,文化繁荣。佛教经过在汉地四五百年的流传,也在此时达到全面成熟,进入鼎盛时期。

    佛教全面成熟的具体表现是:其一,国家管理僧众的组织机构建立并稳定了,僧人自我管理的组织机构也完善了。其二,佛教成为社会的普遍信仰,传播手段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多样化了。其三,佛教艺术空前发达。其四,佛教宗派全部成立了。其五,佛教经典的翻译基本完成了。

    (一)与佛教国家化和僧人自我管理机构有关的成语

    三教九流

    隋代只经历了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两代统治者,前后不足20年。时间虽然很短,汉地佛教却在这个期间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隋代以前,无论南方还是北方,虽然大多数封建帝王都提倡、支持和保护佛教,但是由于政权的频繁更迭,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再加上分裂局面所造成的地域局限性,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限制。隋代结束了分裂状态,统一了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出现了文化统一的局面,佛教也完全被纳入了国家的管理范畴。

    隋文帝即位以后,明令修复北周武帝毁弃的佛寺,准许俗人自由出家为僧尼,在京城和其它一些主要都邑,由官方组织缮写佛经,并动员民间力量,让每家出钱营造佛寺、佛像。同时,对于僧众管理、佛寺建造、佛学研究,隋文帝都有一套相当严密的制度。

    这种国家化的局面,对于佛教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隋炀帝即位以后,佛教国家化的局面进一步发展。《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南齐书·顾欢传》中记载:隋炀帝曾在东都(洛阳)兴建“道场”(隋炀帝时代对于佛寺的称呼),“召天下名僧居焉”。隋炀帝这一举措,使得南方北方的各派名僧都集中于东都道场,从而使南北两地的佛教得以交流,互相影响,打破了南北佛教各有所偏的局面,把禅法修持与教义理论的研讨统一起来。

    儒、道、佛三教并立,就是在隋代形成定局的。

    “三教”这个词,起于三国时代。《翻译名义集》里面有“吴主问三教”的记录——东吴的孙权提出了如何评价儒、道、佛三教的问题,“尚书令”阚泽回答:“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意思是说,孔子和老子按照天意创立了儒教和道教,可是天也要奉行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这显然是把佛教置于儒、道之上了。不过,《北史·周高祖记》里面记载:北周武帝宇文邕,曾在他亲政的第二年,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辨释三教先后”。他的目的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出发,重新强调儒教的正统地位。这次辨释的结果,是“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直至隋代,儒、道、佛三教并立才成为定局:哲学家王通提出了“三教于是乎可一矣”的主张,企图从理论上调和三教。李士谦则提出“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的主张,把佛教置于三教之首。

    至于“九流”一词,指先秦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汉书·艺文志》指出:“一曰儒家流,二曰道家流,三曰阴阳家流,四曰法家流,五曰名家流,六曰墨家流,七曰纵横家流,八曰杂家流,九曰农家流。”

    作为一条成语,“三教九流”泛指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与社会上的各种行业,也泛指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