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还须心药医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天台宗”形成于隋代,是汉地创立得最早的佛教宗派。由于该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曾在天台山居住过9年,在这里独树了该宗的一家之言,所以叫做“天台宗”。

    “天台宗”尊印度的龙树为初祖。南北朝时代的僧人慧文、慧思,是“天台宗”的重要先驱,被尊为二祖和三祖。陈、随之际的僧人智顗,以《法华经》为宗要,以《大智度论》为指针,著《法华经文句》、《法华经玄义》和《摩诃止观》等三部佛书(后世称之为“天台三大部”),系统阐述“天台”教义,正式创立了“天台宗”,被尊为四祖。智顗的弟子灌顶,不仅根据智顗的宣讲记录、整理出“天台三大部”,而且撰写了《大般涅槃经玄义》和《大般涅槃经疏》,弘传“天台”思想,对“天台录”也有较大贡献,被尊为五祖。

    在南陈和隋代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下,“天台宗”曾一度获得迅速发展。智顗和灌顶时期,是“天台宗”的极盛时期。以后几代,由于“唯识宗”与“华严宗”的勃兴,“天台宗”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直至九祖湛然,才出现了一个短时期的中兴。以后,经过唐武宗灭佛和五代之乱,“天台宗”的典籍尽遭湮灭。五代末期,吴越王钱俶应“天台宗”僧人义寂的请求,派人到海外求取“天台”典籍;高丽僧人来华时,也带来部分“天台”论、疏。因此,“天台宗”在宋代又一次得以复兴。

    “天台宗”主张“双弘定慧”,即研究佛理与修习禅定同时并重。这是该宗初创时折中南、北佛教学风的产物。

    在佛教经典中,“天台宗”把《法华经》推至最高地位,所以又叫做“法华宗”。

    智顗特别重视“止观”这一修行法门。“止”,指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观”,指在“止”的基础上发生智慧,辨清事理。智顗主张:通过修行“止观”,就能悟到“性空”而成佛。为了弘扬“止观”法门,智顗有《摩诃止观》、《童蒙止观》等专著。

    《摩诃止观》里面,有这样两句话:“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意思是:由于地、水、火、风四者不调引起的痛苦,作用于人身,叫做“身病”;由于贪、嗔、痴三者引起的烦恼作用于人心,叫做“心病”。这是智顗由《涅槃经》中汲取的观点。

    佛教认为:“身病”可以用药物、针石等治疗,“心病”却只能用“心药”治疗。“心药”,指佛陀的教法,因能够治疗众生的“心病”,“拂外尘而遮迷”,故名。这就叫做“心病还须心药医”——只有依照佛陀的教法努力修行,才能从贪、嗔、痴三者引起的烦恼中获得解脱。

    作为一条成语,“心病还须心药医”用来比喻:心里的忧虑、恋念成为精神负担时,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根源。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