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唯识宗”,是以“万法唯识”、“心外无法”的理论为宗旨而得名的佛教宗派。“万法唯识”的意思是:客观世界的万物都是依赖人们的主观意识而产生的。“心外无法”的意思是:离开人的主观意识,就没有客观世界的一切。

    “唯识宗”尊印度大乘“瑜伽行派”的创始人无著、世亲为远祖,由唐代高僧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

    唐初,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以后,翻译出大量“瑜伽行派”的典籍,并把印度十家注释《三十唯识论》的著作加以统一编纂,糅译为《成难识论》。

    窥基根据玄奘的解说,著《成唯识论述记》和《成唯识论枢要》,发挥“唯识说”的精义,为“唯识宗”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唯识宗”的实际完成者。

    “唯识宗”在佛教典籍中的主要依据,是印度“瑜伽行派”的“一本十支”——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10部论典为“支”。另外,窥基撰写的《成唯识论述记》、慧诏(公元650—714年)撰写的《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公元668—723年)撰写的《成唯识论演秘钞》,也被“唯识宗”推崇,称之为“唯识三大部”。

    由于“唯识宗”是从分析“法相”(泛指事物的相状、性质、名词、概念及其含义)入手来表达“唯识真性”的,所以又叫做“法相宗”。

    “唯识宗”是一个基本产生于译场之中的佛教宗派。它在印度大乘“瑜伽行派”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详加考说、烦琐论证,提出了有别于汉地其他佛教宗派的“三自性说”、“阿赖耶识说”和“五种姓说”。其中,“三自性说”和“阿赖耶识说”拘泥于印度“瑜伽行派”的教义,考说烦琐,论证晦涩,只能为有较高文化的上层社会所理解;“五种姓说”则把人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种姓”划分为“菩萨定姓”、“独觉定姓”、“声闻定姓”、“不定种姓”、“无种姓”等五种,宣称“无种姓”的人却将永远沉沦于生死苦海。这种说法,显然不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具体情况,不适于李唐王朝的需要。因此,“唯识宗”只在唐高宗时期盛行了三、四十年,很快就转向衰微了。提倡“华严宗”的武则天登基,法门简易的“净土宗”和为社会各阶层欢迎的“禅宗”的相争,使得“唯识宗”的失败成为不可避免的事。但是,玄奘及其门徒所运用的逻辑推理形式,对于命题、论据、类比的分析,对于辩证格式的推衍,对于错误推理的揭示……却不失为中国逻辑史上的重要篇章。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作为印度佛教成熟时期思想的继承者,“唯识宗”在沉寂了近1000年后,自明、清时代开始,直到近代、现代,又重新得到很多启蒙思想家的赞赏。

    “唯识宗”的“三自性说”主张:物质世界之所以客观地呈现出各种现象,完全是人们内心对于各种现象执着于名词、概念的结果,是人们主观的“识”在起作用,这就叫做“遍计所执自性”(也叫做“普观察性”);人们这种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只是万物的假名,宇宙万物都要依靠种种因缘条件才能生起,这就叫做“依他起自性”(也叫做“他根性”);只有把“心思”寄托在“道理”上,才能显示出一切事物的实性,获得“诸法皆空”的圆满认识,这就叫做“圆成实自性”(也叫做“成就相”)。

    为说明“三自性”的理论,“唯识宗”曾以“蛇”与“绳”设喻:绳本来不是蛇,但是如果人的内心执着于“蛇”这个名词概念,就会“妄计为蛇”(错把绳当作蛇),这就是“遍计所执自性”;“绳”只是一个假名,要有麻、草才能生起,这就是“依他起自性”;认识到绳的实性为空,才是圆满的认识,这就是“圆成实自性”。

    成语“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正是“唯识宗”所批评的“妄计为蛇”,后用来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这条成语又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