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佛寺壁画与中国绘画史有何关系?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中国绘画史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传统和珍贵的遗存。特别是佛教东传以来,佛教的题材和内容扩大了中国绘画的视野,也促进中国和外国、汉族和各少数民族间的文化大交融。

    从此,中国绘画或描绘于纸绢的卷轴,或彩绘于粉垩的墙壁。这里有精细巧密与雄健粗犷之别,有文人专业画家与民间画工之别,但其内容形式在古代很少有什么大的区别。石窟、佛寺壁画和传世卷轴画,同为中国绘画长廊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留传至今的画史资料,或记载缺失,或语焉不详。现存国内外的卷轴画作品,则为数甚少,尤以早期作品极为罕见。我们从遗存丰富、绵延历久的石窟、佛寺壁画入手,结合画史和卷轴画资料,相互比照研究,无疑将极大地丰富人们对中国绘画史的认识。

    例如,研究魏晋南北朝绘画,除了画史资料,只有依靠现存壁画来了解。十六国时期绘画“迹简意淡而雅正”的特点,在克孜尔、莫高窟壁画中表现为笔法率略,色彩单纯,构图以人物为主体。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吸收外来营养,丰富民族艺术的重要阶段,画风“细密精致”,用笔“紧劲联绵”。北魏壁画,色彩和晕染的作用十分突出,构图上还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北朝后期,出现了以曹仲达为代表的佛像画新风格,画史上说他画的佛像“衣服紧窄”,被称为“曹家样”。这正是北齐、二北周壁画的特征之一。梁武帝时的名画家张僧繇,在绘画技艺上有独特的成就,如吸收外来影响创造的“没骨”画法,创作的人物比较丰腴,所谓“张得其肉”、“面短而艳”的形象,在敦煌北周壁画中,就可以看到那种广额丰颐的北周新样。

    隋和初唐绘画,有两种不同画派,即以闫立本为代表的中原画法和以尉迟乙僧为代表的西域画法。这在莫高窟壁画上也得到反映,秀丽的人物画,衣饰如曹衣出水。盛唐时期,寺观林立,壁画的应用更广,绘画艺术呈现出辉煌富丽、豪迈博大的风格。画家们多向宗教人物画方面发展,大画家吴道子等也就应运而生。莫高窟壁画中具有“吴带当风”之势的人物,气魄雄伟的大幅经变等,都是时代的产物。五台佛光寺佛座背后的一幅壁画,描绘天王、力士、天女等人物,笔法似李公麟摹绘的“天王送子图”,人物“虬须云鬓,数尺飞动”,对于佐证吴氏画很有意义。

    五代两宋的山水画、界画等的发展,达到了新的境地。山西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系由画院待诏王逵等所绘。其精工细密的楼台殿阁和富丽沉稳的青绿山水,可以代表当代的绘画水平。宋代以后,文人学士和院画派,多致力于院体画,宗教壁画多由民间“众工”担任。山西永乐宫、青龙寺、北京法海寺以及西藏佛寺壁画等,代表了元明清壁画的发展水平,是美术史的瑰宝,特别是一大批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壁画家的名字及其作品,更是研究民间绘画传统的重要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