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与道教、儒家造像有何关系?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在佛教思想笼罩全社会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存在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与斗争。佛教虽在中国政治和社会中起很大的影响,但中国本土上滋长起来的道教和传统的儒家学说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现行统治秩序上,佛、儒、道三者的根本立场并无大的冲突。因此,从汉代独尊儒术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序,在中国宗教史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由于中国国情和儒家文化传统的性质所决定,三教之间的关系是以儒为主导,佛道二教为辅翼。三教斗争的过程,同时也是它们之间相互吸收、渗透和补充的过程,在斗争中求得融合。

    就佛教造像而言,早期造像还多少具有西方格调,北魏孝文帝以后,逐渐向中国化的方向发展,开始形成有别于西域的新特点。佛的服饰、面容、坐具乃至题材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道教产生于汉代,但因黄巾起义遭受政治镇压而一度一蹶不振。佛教乘势得以发展。进入魏晋南北朝时代,佛、道二教都有蓬勃的发展。至迟在十六国后期或南北朝初期,开始出现道教造像。最初的道像,曾受到佛像的影响。从坐式、花纹、组合关系到发愿文格式,许多地方学习乃至模仿佛像样式。早期道像还有佛、老同龛现象,这是可以理解的。道教为争取群众,仿效佛教造出偶像,欲与之一试高下。但在这种斗争中,已埋下了殊途同归的种子。因为无论是佛像还是道像,都要为中国人所接受,都要走一条中国化的道路。

    这一现象,在封建经济和封建文化高度发达的宋代,表现得格外明显。理学勃兴,成为宋以后封建思想的脊梁。理学是儒家学说吸收佛教禅宗某些理论,援佛入儒的产物。水陆法会和水陆画的兴盛,也与此不无关系。三教合一造像,应运而生。大足石篆山、妙高山等处石窟,出现了最早的三教合一造像,释迦等诸佛与老子、文宣王(孔子)及其门下十哲,同处一座石窟,甚或同处一龛,非止一处。一些造像主,不仅造佛像,同时还出资造道像或儒家圣哲形象,一些民间工匠,也同时雕造儒、释、道三教造像。到了这时(自然还有此后),不管是外来的佛教还是中国的儒教、道教,都已被看做自己民族可以接受的宗教。释迦、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国人的偶像。就是佛像,也不大像外国人,更像中国人了。其结果,必然是殊途同归、兼容并包到中国文化这一大的范畴中去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