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学佛?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在中国的神话世界中,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神仙同处于一个神仙世界之中。两路神仙和谐相处、相互影响,并同时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尊敬和膜拜。人们心中,似乎他们本就如此,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玉皇大帝请如来佛祖制伏的,曾经在天宫中任过一官半职的孙悟空最后却取得真经一心向佛,从来没有人会认为这有什么不妥。

    这种融合并不怪异也不可笑,这正反映了中华民族博大宽广思维的包容力。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除了本身的教义之外,还包含了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思想等诸多方面。基于此,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面而且深远的。自佛教传入我国以来,佛教已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如果要了解我们这个民族、了解我们的文化,了解一定的佛学知识是必要的。而况,佛学是一种究竟圆满的智慧,对于世界、人生都有着独特的视角和观点,是一种开悟、解脱的高深智慧。学习佛学,对于红尘之中芸芸众生,可以获得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获得心灵的修养。佛家思想在中国人的心脉中流淌了几千年,及至今日,虽非佛教教徒,却又有几人敢说自己是不曾受过佛家影响的?很多人在心神不宁之时,会选择登上山顶,走进佛堂,听高僧颂经一偈,亦或只是在庙香之气之中略微走动,便已有豁然开朗之感;很多人在心烦意躁之时,会打开佛经读一句偈语、抄一段经文,也会偶得超脱,心获宁静。所有的这种感受都是真实的,但并不偶然,能够如此,只因我们的血液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融入了佛性。

    佛不是造物主,也不是救世主,佛不是你跪下求他就应验的神灵;“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不必剃度出家才为佛家弟子,佛性自然,人人心中皆有佛在。因此,我们并不是劝大家去吃斋饭,更不让是大家去落发为僧为尼,这只是形式而已,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触摸此处中国文化的核心地带,学习佛家出世的明了和通透的觉悟,在佛家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之中洞彻三千世界真谛。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似汪洋大海,即便有相当国学功底的人学习起来也是费时费力的,何况我们这些才疏学浅、初学乍到之人?更何况忙碌的我们并没有时间去精研佛教三藏十二部为数近万的典籍,没有机会到传统寺庙之中修行,接受寺庙文化的熏染。本着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构筑起相对完整的佛教文化体系的目的,我们精心编著了此本《国人必知的2300个佛教常识》。我们在书中运用浅显流畅的文字及简洁独特的方式,把基本的佛理见解和佛家文化的历史和整体构架,简单明了地展现出来。书中还配有许多精美佛教画以及大量华美的图片,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希望此书能帮助繁忙的现代人在解读经典的同时,扣开澄明透彻、喜乐自在的人生之门,获得一种心灵的超脱。

    佛从何而起?

    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亲见社会阶级不合理、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自甘放弃王子的尊贵地位,与平民、奴隶平等,倡言众生平等。怀此大慈大悲思想的王子出家之后在菩提树下苦思,终于大彻大悟,得成正果,创立了佛教。佛教产生于印度,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中国汉地佛教、藏地佛教、云南上座部佛教,以及尼泊尔佛教、斯里兰卡佛教、日本佛教等,佛教传遍世界,教派林立,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把佛教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简明地展现出来,为大家展现一个清晰的脉络,帮助读者在学佛的路上迈出正确的第一步。

    读经静心

    “离苦得乐”为佛起之因,此宗旨一直延传至今,佛教总归是使人脱离苦海。佛经承载着历代高僧对佛家宗旨的理解和领悟,正因为如此,佛经读来能够使人宁心静气,精神和心灵得到升华和净化,得到充实的快乐。我们在佛教浩瀚典籍中选取了不同时代的经典加以介绍和解读,在读者与浩瀚深奥的佛理之间,构建起一座互通的桥梁。

    佛教名词

    《道典论》引《元始智慧正观解脱经》中所说:“言烦恼者,总名三毒。谓贪瞋痴能害众生法身命,故名之为毒”。何谓“贪、瞋、痴”?如何除去这三毒?人们常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句出自哪?到底何为“色”,何为“空”?此句何解?“金刚”、“般若”、“班禅”、“三乘”、“五戒”……又指什么?佛教文化博大精深、自成体系,拥有诸多专有名词,不易理解。这也对我们解读佛经、了解佛教艺术文化造成了障碍,本书搜集大量难于理解的佛教名词予以详细解读,使读者可以快速准确地具备佛教常识,并为读者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佛法器具

    如果有机会去寺庙,我们定会庄重地向寺僧求一串开光的念珠,亲自戴上或者送给亲朋好友。这念珠都有什么材料的?为什么僧尼诵咒念佛时要掐捻念珠?或许这些您并不清楚。念珠只是佛家弟子常用的法器之一,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上,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为法器。佛法器具都相当讲究,并有不同的用处,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佛事法器,以增广读者见闻。

    佛教人物

    千年佛门高僧辈出,英才踵起,留下了许多美好传说,平添了种种精彩传奇。佛祖菩萨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历代高僧被人们争相传颂,佛教人物的奇言异行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释迦牟尼、菩提达摩、宗喀巴、道安、玄奘、弘忍等众多中外佛教人物,他们或创宗立派、或译经传典、或著书立说、或弘扬佛法,为灿烂的佛教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为佛教的弘扬作出了不灭的功勋。本书把各位佛僧译经、解义、习禅、明律等故事图文并茂地娓娓道来,让读者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了解到佛教的宗义和历史。

    佛教名胜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所作《过香积寺》诗句。我们循诗走进香积寺:云海苍茫、万顷碧波之中矗立着庄严的名刹古寺,流水松涛、晨钟暮鼓、香雾弥漫、佛号经声,身置其中不免心清神静、流连忘返。“从来净土人间少,天下名山僧占多”,古代高僧以其让人敬佩的选址眼力,为千百年间的人们留下了一个个远离红尘,感悟生命真谛的清雅之地。本书带你走进少林寺、玄中寺、南华寺、扎什伦布寺、仰光大金塔……带你走进这些不染红尘的中外佛教名胜,带你感受佛家的洁净肃穆、高超脱俗。

    释迦艺术

    齐豫接触佛经受益良多之外,发现佛经音乐也很适合一般人聆听,她认为如果流行音乐能安抚人们的心情,那佛经音乐更可以安抚人们的性灵,于是她推出了《唱经给你听》佛经音乐系列。和齐豫预想的一样,许多歌迷爱上了这最纯净的音乐。佛事音乐改编的通俗音乐,只是释迦艺术一种而已。佛教的诞生和传播,给艺术以新的题材和新的发展方向,空灵澄澈的艺术以音乐、绘画、雕塑、壁画等各种形式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广博精湛、独具特色和魅力的佛教艺术。本书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把佛教艺术用美图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读者从这个有趣而又独特的视角来窥探佛教艺术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佛教典故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佛,意在修心,拥有一种无言的心态,以极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去看待世间的总总万物。佛家典故将世人的俗、恶、痛等揭示得一览无遗,用慈悲为怀、深入浅出的道理警告世人,不要让欲望遮蔽自己的双眼,不要为人世间的情感感到困扰,用自己一颗清净无为心去体验世间的真、善、美!心净则国土净,吾心是佛,则处处皆是佛国,又何必拜佛?又何必发愿往生极乐呢?让我们在红尘的喧嚣之中释放心灵、净化心灵,以智慧关照人生,从而获得一种别致、一种超脱、一种通达吧!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