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汉晋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佛教绘画艺术在我国源源不断地得到传播。

    中国本土画家们为顺应潮流,纷纷加入以佛教绘画为时尚的队伍中去。当时的中国绘画在思想、理论、观念、题材、技术、技巧等方面都明显地呈现异域的情调、风格。

    佛教绘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一个创新的、繁荣历史时期。

    佛画名家

    张僧繇,梁武帝(萧衍)时期的名画家,南朝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以善画佛像名世。他独出心裁,创立了“张家样”,佛像的中国化,从此有了很好的发展。他的儿子善果和儒童也善绘画,并擅长佛画,能传其业。善果画悉达太子纳妃图,灵嘉寺塔样;儒童则画释迦会图,宝积经变图。

    南北朝后期,张僧繇对佛教绘画事业影响很大,有不少学习他的画派,所谓“望其尘躅,如周孔焉”,可见声望之盛。他笔法简练,《历代名画记》说他“笔才一二,而像已应严焉,因材取之,今古独立,象人之妙,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在隋代之前,张僧繇是中国佛教绘画的一个开创者和推动者。

    曹仲达,生卒年不详,中国南北朝北齐画家。曹仲达的佛画颇亨盛名,因为他来自中亚的曹国,带有西域的画风,在中原时间长了之后,画艺逐渐染上中国民族风格,创立了“曹家样”,与吴道子结合中国传统风格所创立的“吴家样”并称,为唐代盛行的四大式样之一。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就是对他们概括的评语。曹仲达绘画的特点是衣服紧窄,与印度笈多王雕刻,有相似的风格。曹仲达的作品大多已经失传,但看到鹿野苑所藏释迦立像,衣如湿沾体上,就可想象得到曹画的精髓。

    吴画衣带宽博,飘飘欲仙,在敦煌壁画中还可看到带有他的画风的画作。

    隋唐以后,佛画艺术已经中国化。

    壁画

    壁画是指以绘制、雕塑或其他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上制作的图画。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现存史前绘画多为洞窟和摩崖壁画,最早壁画距今已有约2万年。在我国陕西咸阳的秦宫壁画残片,距今已有2300年。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也很繁荣,20世纪以来出土了很多这一时期的作品。

    唐代为壁画的兴盛期,如敦煌壁画、克孜尔石窟等,为当时壁画艺术的高峰。敦煌所保存的唐代壁画丰富精美,色彩艳丽,人物造型往往以当时的贵族为范本,端庄华贵,男女形貌端庄妍丽。佛前演奏,弦管杂陈,与阿旃陀壁画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代壁画表现的题材主要是佛经的经变故事、净土变相以及佛菩萨像等。内容较之唐代以前更为丰富,色彩也比较绚丽,所表现的境界也更为深远。

    唐代最流行的是佛教净土信仰,因此净土变相在壁画中表现得最为丰富。一些如乐师净土变相,《报恩经》变相等,也经常采取净土变相作为主要的部分。

    唐代净土变相壁画主要以富丽的物质现象,描绘观念中的境界。如彩绘七宝楼台、香花伎乐、莲池树鸟等,将西方极乐世界装饰得非常美丽。这与出世苦行禁欲的态度,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壁画中所描绘的佛、菩萨、诸天、力士等,都是健美的化身,这和唐代的社会生活、人民的审美喜好相符合。

    有些佛教壁画还点缀有许多人们的社会生活小景,乐观、明朗,富有情趣。佛教的绘画艺术传入我国的同时,印度佛教的绘画理论也同时传入。南齐谢赫曾经总结出绘画的艺术有“六法”,而印度的绘画艺术有“六支”,然而两者解释都不很明确,“六法”与“六支”不尽相同,但彼此互相影响却是可以肯定的。

    雕塑

    佛教雕塑艺术起源于印度。印度的雕塑作品基本上是以被触觉感知的三维立体的观念来表现视觉效果的。他们制作雕塑不是有意模仿对象,而是创造出经概括的形体,使得雕塑有一种厚实的分量感,从而达到一种对质感、三维空间以及纪念碑气势的表现形式。

    我国佛教雕塑作品早期受印度佛教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佛教雕塑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和特点的作品。

    新疆地区的古代龟兹、高昌等洞窟造像;甘肃河西走廓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永靖炳灵窟、天水麦积山等石窟造像;在东部地区有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山西太原天龙山、河北邯郸响堂山、河南巩县石窟寺、山东云门山、江苏连云港、辽宁义县万佛堂等大小石窟造像,我国佛教雕塑作品遍布大江南北,蔚为盛观。

    佛教对我国的雕刻与彩塑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北魏时期的石窟造像,受印度雕塑艺术的影响,与印度犍陀罗造像和笈多造像有些出入,但有各自的风格。

    从北魏到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雕塑美术达到了鼎盛,创造出了许多宏大的工程,其代表作为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石刻艺术。

    唐代以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佛教的妙相庄严更多地表现了中华民族所要求的艺术标准。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石窟与天水麦积山石窟,由于其石质是砾岩,不便于雕刻,我们的工匠艺术家匠心独运,改用彩塑,创作出具有民族传统风格的作品。宋、元以后,我国的许多寺院泥塑作品层出不穷,为我国佛教雕塑艺术所特有。

    藏传佛教的美术与汉传佛教美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同时又受印度、尼泊尔佛教美术影响,在我国的佛教美术当中独具风格。

    北京雍和宫、西黄寺以及承德须弥福寿庙中的殿宇、佛像等均属藏传佛教艺术风格。在青海塔尔寺,每年用酥油制作出来的酥油花则是藏族人民的特殊雕塑艺术。

    在唐代,我国佛教美术曾传播到朝鲜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例如,朝鲜南部庆州石窟庵释迦如来坐像,妙相庄严;一面为观音像、四菩萨像,姿态端庄,与我国盛唐时期的佛教美术作品极为相似。

    日本奈良中宫寺的菩萨像、药师寺东院堂圣观音菩萨像、法隆寺梦殿救世观音像、法隆寺五重塔文殊菩萨像、东大寺释迦如来像、唐招提寺金堂卢舍那佛像等,各寺造像的取材和制作方法各不相同,但作品大都受到中国唐代佛教美术风格的影响。

    奇才四僧

    奇才四僧是明末清初时中国绘画史上名噪一时的绘画流派,画派成员原济(石涛)(1642—1707年)、朱耷(八大山人)(1626—1705年)、髡残(石溪)(1612—1692年)和渐江(弘仁)(1610—1664年)都是出家僧人,得名四僧。

    他们出家为僧,大多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其中石涛、朱耷更为明宗室后裔。四僧借画来抒发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之感情。

    四僧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石涛奇肆超逸;八大山人简略精练;髡残苍劲淳雅;弘仁高简幽疏。他们虽风格各异,但都竭力发挥其创造性,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振兴了画坛,对后世的“扬州八怪”有很大的影响。

    敦煌飞天

    佛教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人物称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等,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

    道教则把羽化升天的神话人物称为“仙”,如领先仙、天仙等,把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仙。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时与道教相互交流融合。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中的飞天称为飞仙,飞天、飞仙不分。随着佛教在中国继续发展,佛教把石窟壁画中的空中飞神乐称为飞天。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飞天不仅是中国艺术家天才的创作,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