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游记》 第十五讲 佛影谜踪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玄奘在印度首先参拜的圣地是醯罗城,那里供奉着佛陀的顶骨舍利,还有一个名叫佛影窟的洞窟,据说心诚的人可以看见佛像……

    玄奘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印度,当然这是指古代历史上的印度,而不是今天政治版图中的印度。抵达印度后,他来到的第一个国家叫滥波国。这个国家不是很大,却非常有名,连托勒密的《地理志》上都记载了遥远东方这个偏僻的小国。但玄奘对这里的印象却不太好,他提到这个地方的国王已经绝嗣好几百年,王族已经没有后代了,都臣服于别的国家;当地人相貌猥琐矮小,特别喜欢唱歌,整天地唱,但是性情怯懦,而且非常狡诈,不是一个很诚信的国度。玄奘从这里匆匆而过,进入了印度境内的第二个国家——那揭罗曷国。

    那揭罗曷国有一座城市叫醯罗城,也就是古代汉文记载当中的佛顶骨城——这意思很明白,这个地方跟佛陀的顶骨有某种关联。醯罗城是极其著名的佛教圣地,历史上到过这里的中国求法高僧很多,晋代的法显、南朝的宋云和法勇、唐代的新罗僧人慧超等都曾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因为除了佛顶骨外,那里还保存着很多佛陀的遗物,如佛陀的骷髅骨、佛陀生前穿过的袈裟和法服,还有他的一些日常用具。这其中,佛顶骨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对于佛教的舍利来讲,顶骨的地位非常高。有很多国王曾经把这些佛顶骨和东西抢走,但是它们不久又自动地回到了醯罗城。当然,这些记载有一定的神话成分。法显比玄奘还要早到印度,在《法显传》里就留下了关于这块珍贵无比的佛顶骨的描写,还提到当地对这块佛顶骨有一套非常严密的管理制度:“国王敬重顶骨,虑人抄夺,乃取国中豪姓八人,人持一印,印封守护,清晨八人俱到,各视其印,然后开户。”也就是说,国王怕这块佛顶骨被人抢走或者遗失,就在国家里面找了八个豪姓,即八个著名的人或者大族,来共同看护这块佛顶骨。每天早晨八个人要同时到,大家相互鉴定过印章或钥匙,然后才可以共同开启,把这个佛顶骨展览出来供大家瞻仰,这当然是套非常严格的制度。而且开了以后,每天必须奏乐,国王必须到场,必须有鲜花供奉,这一套仪式都是非常隆重的。

    当地的人相信,佛顶骨是非常神圣的,除了顶礼膜拜之外,还可以通过一套仪式向它拜求福祸吉凶,这叫做“取印”。关于这点,《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有记载:“欲知罪福相者,磨香末为泥,以帛练裹,隐于骨上,随其所得以定吉凶。”意思是说:如果想知道你的祸福吉凶,可以先把香磨成末,再拿这种帛练(就是很好的绢或丝织品)把粉末包裹成一个团,轻轻地、很尊敬地放在佛顶骨上,然后在香粉上面就会留下不同的痕迹,显出不同的影像,据此可以判定你是有福还是有祸,是吉还是凶,这就叫“取印”。

    玄奘当然不会放过这个与佛骨“亲密接触”的机会,因为这个太难得了。玄奘照着这个做了以后,得到的是个什么印呢?是菩提树像。大家要知道,“菩提”本身是个梵文的音译,它的意思是智慧,至高无上的智慧和觉悟,这对于一个高僧来讲,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也是非常希望得到的一个印。当地看护这个佛顶骨的僧人也感叹说很难得,因为他看到无数人来取印,都很少看到能取到菩提树像的,所以记载当中就讲,守护僧人向玄奘“弹指散花”。印度人比较喜欢弹指,这在古代印度是表示喜悦和致敬的一种举止,而且这种举止曾经有一段时期传入过我国,比如东晋的丞相、“政坛元老”王导,他在见到别人的时候也是弹指。也就是说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的宫廷就流行这个礼节,只不过在今天看来是很不礼貌的罢了。

    跟玄奘一起去的两个小沙弥也都取到了很不错的印,一个是佛像,一个是莲花像,所以大家都是心想事成。

    [醯罗城之所以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不仅是因为这个小城有佛祖神圣的顶骨舍利,还有一个更神奇的传说。]

    醯罗城的西南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这个庙荒芜已久,已经没有僧人居住了。庙西南的悬崖峭壁上有一个山洞,洞口非常小,但进去后里面很开阔,这就是著名的佛影窟。据说,佛影会出现在这个洞里,曾经有人,或者说有缘、有福的人,能够看到佛的影子和形象。《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是:“昔有佛影,焕若真容,相好具足,俨然如在。”好比在这里有个电影院,能够让人看到一段历史纪录片,而这个纪录片的主角就是佛陀。对于玄奘这样一个求法高僧来讲,这简直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尽管玄奘到了醯罗城,但是到佛影窟的路并不是那么好走,而是艰险万分,途中经常会有强盗出没。迦毕试国国王派来护送玄奘的那些人觉得这个地方太危险,不愿意去,但玄奘还是毅然决定孤身前往,因为他说这个机会不是千载难逢,而是“亿劫难得”。

    沿途找不着人带路,别人都不敢去,一来是路途很艰险,二来没准碰上强盗连命都不保。后来玄奘遇到一个小孩子,非常勇敢,就带领玄奘走了一段。接着又遇到一位识途的老人,他被玄奘远道而来求法所感动,也欣然同意带路。往前走了几里,果然遇见了五个强盗守在山道上,手里都拿着明晃晃的刀。玄奘这一路过来,强盗见得也实在太多了,有点见怪不怪了,所以看见这五个举着刀的强盗时,玄奘倒是非常镇静,只做了一个举动,把帽子给摘了。因为在旅行当中,尤其是走山路的时候,僧人跟俗人穿的行装往往没有明显的分别,但是把帽子一摘,那就等于明白地告诉这伙强盗:我是个僧人。这些强盗一见是位僧人,又是孤身一人,旁边就一个老头在带路,就问他想去哪儿,玄奘回答说:“欲礼拜佛影。”这些贼很有意思,很把自己当回事儿,问了一句很奇怪的话:“师不闻此有贼耶?”强盗们好像觉得自己很著名,而你这个僧人居然不知我们的来头,于是火气就上来了。玄奘的回答那就更棒了,因为他在应对强盗方面很有经验,而且处变不惊,说道:“贼者人也,今为礼佛,虽猛兽盈衢,奘犹不惧,况檀越之辈是人乎?”这几个贼非常有意思,看来也似乎不是专业的贼,他们看见玄奘孤身一人,又是一个法师,再一看他身边也没带什么宝贝,居然放下了抢劫的念头,跟着老人和玄奘往前走,准备看佛影去了。

    到了佛影窟,玄奘按照这个老人的指点,在洞东面的墙壁底下,在黑黝黝的洞里开始礼拜,拜了一百多拜却什么也没看见,漆黑如故,不见佛影。据记载,玄奘当时“自责障累,悲号懊恼”,他自己责怪自己“障累”,就是还有好多无明,还有好多罣碍,没有勘破真正的佛法,所以“悲号懊恼”,觉得自己的佛学境界和修养还不够。玄奘再念经、再礼拜,又一百多拜以后,东面墙壁上开始出现了朦朦胧胧的光像,很模糊,有僧人用的钵那么大,但是一闪即灭。玄奘悲喜交加,喜的是总算有光了,看样子这个佛影窟的确是有它的道理,他更有信心了,悲的是这个光太短暂了。玄奘没有办法,于是不停地礼拜,不停地念经,墙壁上又屡次出现一点点光,但也马上散去了。经过二百多拜后,玄奘发誓不见佛影绝不离开,后来这个墙壁上终于出现了佛影。据玄奘后来回忆说,佛是坐在莲花座上的,除了莲花座略微模糊一点以外,佛的形象非常清楚,不仅如此,佛身边的菩萨和身后的高僧也都非常清晰地呈现在玄奘面前。可以想象,玄奘会是多么地激动!他赶紧呼唤躲在洞外的老人和跟来的强盗举火进来,因为必须有火来点香,然后才能礼拜。等这六人举着火进来的时候,佛影一下子又消失了。于是玄奘让六个人出去,自己又接着礼拜,于是终于满足了心愿,佛影又显现了。在同去的这六个人当中,有五人最终也看到了佛影,但是有一个人怎么都看不到,这就是佛家所谓的“机缘”了。玄奘在这里看到佛影,了却了自己的心愿,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五个强盗把刀给扔了,请求玄奘给自己受戒,也成了信徒。

    佛影窟为什么会显现佛像,玄奘的记载是真实可靠的吗?后来,有很多专业学者亲自到佛影窟去考察过,这其中就有日本的著名学者足立喜六,曾经研究过《法显传》为了证实《法显传》里提到的这段记载,他到那里去进行考察,留下了一段话:

    石窟在石山之绝壁,西南向,入口狭小,内深,有不完全之采光窗,斜阳射入,津滴内壁,故投映影象。

    这位日本学者研究的结果是,这个洞很深且有缝隙,缝隙起到了采光的作用,像个不完全的采光窗,洞壁上经常有水气,因此洞里不是那么干燥,光线从采光窗透进来,映照在有水气的墙壁上,就会有影像出来了。和足立喜六的记载相互印证,可见玄奘的记载应该不是凭空捏造的。

    玄奘从这里继续往南进发,走了五百多里山路后,来到了历史上极其著名的健陀逻国。“健陀逻”(亦作健驮逻、乾陀罗)这个词是有意思的,根据《华严经音义》的讲法:“乾陀是香,罗谓陀罗,此云遍也。言遍此国内多生香气之花。”“健陀逻”是个音译,如果是意译的话,这个国家叫香遍国,也叫香花国、遍香国,总之是一个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在世界古代史上,健陀逻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大国,公元前四世纪末,也就是我国的战国时期,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率兵东征,就曾经打到过这里,带来了希腊文化,在这里就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健陀逻艺术,而健陀逻艺术的主要成分是佛教艺术。我们知道,按照印度原始佛教的规定,佛教本身是反对偶像崇拜的,也就是说是不可以有佛像的。按照佛教最标准的教义,崇拜佛陀是通过一些象征,比如一棵菩提树、佛的一个足印来礼拜的。而就是在健陀逻,受到了希腊艺术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塑像的传统、壁画的传统,慢慢就出现了佛像。希腊艺术和印度艺术在这里交汇,形成独特的健陀逻艺术,这种艺术对中国的艺术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起码,我国辉煌灿烂的佛教艺术、石窟、壁画、雕塑,都是很受健陀逻艺术的恩惠的。大概到了公元四世纪,健陀逻衰落了,玄奘到达的时候,留给我们的记载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王族绝嗣,役属迦毕试国。邑里空荒,居人稀少。”“僧伽蓝十余所,摧残荒废,芜漫萧条,诸窣堵波颇多颓圮。”佛寺都荒废了,没有多少人再信仰佛教了,佛塔也都倒塌了,这就是玄奘看到的景象。尽管如此,这里仍然是玄奘西行求法途中极其重要的一站。

    [一个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为什么会成为玄奘西行求法中的重要一站?原来,这个地方是许多印度著名的佛典作家的出生地,有很多神奇感人的传说。]

    在健陀逻国,玄奘参拜了由迦腻色迦王所建造的大佛塔和寺庙。在迦腻色迦王寺的参拜记载中,玄奘记下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传说,而且也非常感人。第一个是关于胁尊者的。“尊者”很好理解,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人,“胁”则是指左右两边的肋骨。这么一位高僧,怎么会起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呢?玄奘就留下这样一段记载,这个胁尊者出家的时候已经八十高龄了,此前他并不是佛教信徒。在健陀逻城里,有很多人就嘲笑他,说你这个老家伙,智慧浅薄到这个地步,都八十岁了你还出什么家。出家无外乎两件事情:一是修习禅定,你要修禅打坐;二是念经,你现在已经这把岁数了,怎么可能学业精进,在佛教上有所造诣呢?你只不过想在庙里混饭吃吧?面对这种嘲笑,这位老人就发了一个毒誓:如果我不能理解佛教三藏的教义,断不了欲念,得不到神通,这一辈子我绝不让自己的胁碰到席子(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大家可能有点奇怪,发这么一个誓干什么呢?要知道,僧人不能仰卧,也不能趴着睡,而只能侧卧,也就是僧人睡觉的时候,“胁”是要接触席子的。他等于发誓,如果我不刻苦掌握佛教的所有道理,我就从此不睡觉了。后来,他的真名已经没人知道了,而大家却记住了他的这个誓言,所以就称他为“胁尊者”。

    第二个传说是关于如意法师的,他是佛教史上一个著名的大师,玄奘在龟兹与木叉毱多辩经时提到的《毗婆沙论》,就出于如意法师之手。如意法师跟胁尊者不一样,他少年英俊,从小就很聪明,而且声名远播,一言一行都引人关注,僧俗们对他极其敬仰。当时有一个国王叫超日王,这个国王非常慷慨,每天都要施舍给国家里的穷人五亿金钱。这让大臣们非常担心,劝国王说您再这么施舍下去,国库就要空了,那我们就只能再增加赋税,这样老百姓就要造反了。超日王非常有意思,说这个钱又不是我自己浪费掉的,而是施舍穷人的,你们别管,依旧我行我素。看来,他的气度倒是很宏大。有一天,超日王出去打猎时碰到一只野猪,却没打到,超日王的倔劲就上来了,非要逮到这只野猪不可,下令说若有人能提供信息,让我抓到这只野猪,我就赏他一亿金钱。这个消息传出去后,当地的文人就把国王挥金如土,为了一只野猪花一亿金钱的事给记下来了。超日王还很为自己的慷慨大方、视金钱如粪土而沾沾自喜。就在同一天,如意法师剃了一个头,也顺手给了剃头的人一亿金钱。这样一来,超日王就很不高兴了,一个僧人竟然比我还愤慨?这个超日王出手大而心胸小,容不得别人盖过他,打算当众羞辱如意法师,于是就找了一百个学问非常好的人来向如意法师挑战,要和他辩经。不料如意法师是个了不起的人,学问实在太好,口才也好,非常善辩,把一百个人当中的九十九个都收拾掉了,论到最后一个,如意法师大概实在是太累了,要么就是轻敌,在吟诵辩经的时候,把一个词组给颠倒了。他说到火与烟,而按照古印度的逻辑因明,是强调先有烟而后有火,不能讲“火烟”,只能讲“烟火”。要知道,辩经的技术要求非常严格,如意法师严重违规了,一帮子人跟国王就开始起哄,说如意法师浪得虚名,连那么简单的逻辑因明都搞不清。如意法师无从申辩,就干脆咬断自己的舌头,不跟他们辩了。他在临终前写字告诉他的弟子世亲:“这些人跟着一起瞎起哄,根本不是追求佛法大义的。在这样一群糊涂人中,还辩论什么对错。”(党援之众,无竞大义。群迷之中,无辩正论。)留下这个遗言后,如意大师就去世了。后来,世亲成名以后,请求继位的国王再次召集辩论,重新论述了如意的论旨,击败了对手,为师父平了反。

    更为重要的是,如意大师写《毗婆沙论》的地方,就在这个迦腻色迦王寺的二楼。《毗婆沙论》全称《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是研究小乘有部教义的重要著作,后来玄奘把它翻译成了汉语,对中国的佛教有重大的影响。有意思的是,世亲写《阿毗达磨俱舍论》的地方也离这个庙很近,就在寺庙三楼胁尊者房间东面的老屋里。《阿毗达磨俱舍论》是一部研究佛教的基本经典,后来不仅有玄奘的译本,还由此形成了一个俱舍宗,在日本也广为流传。

    [这真是佛教历史上一段奇妙而动人的因缘啊!玄奘离开健陀逻以后继续前行,又到达了哪些地方?留下了什么样的记载?请看下一讲“巴印奇闻”。]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