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道生的学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涅槃佛性说”和“顿悟成佛说”。

    “佛性”原指佛陀的本性,后多指成佛的原因、根据和可能性,是成佛的根本前提。“涅槃佛性说”主张:一切有情识的生物,在成佛问题上都是平等的。这就叫做“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魏晋时代的门阀士族制度,是一种僵死的政治制度——人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全由出身门第的高低决定;甚至判断一个人的品德优劣、才能高低,也要依据出身门第的情况。与门阀士族制度相适应,出现了“圣人”不可学、不可至的伦理观。在这种情况下,道生所提出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宣布不同出身、各种门第的人在成佛问题方面一律平等,满足了很大一部分人精神上的需要。这种佛教观点与儒家“性善论”所主张的“人皆可以为圣贤”是一样的。

    “顿悟成佛说”是道生在“涅槃佛性说”的基础上提出的独创性学说。这个理论主张:成佛不必经过累世修行,只要一旦之间领会了佛教道理,就可以“顿悟”,直达佛境。

    《五灯会元·殃崛摩罗尊者》中,记录了这样一个佛教传说:当年,印度的舍卫国有一个“吠舍”种姓的人,名字叫殃崛摩罗。他的父亲曾经冒充过“刹帝利”种姓的人。一个“婆罗门”对殃崛摩罗说他父亲的行为得罪了天神,天神将会降祸于他;只有用100个人头祭神,才能免掉一死。从此,殃崛摩罗逢人便杀。当他杀了99个人之后,释迦牟尼赶去开导他:“哪里有教人作恶的神?教人作恶的,只能是魔鬼,而魔鬼是要受到惩罚的!”经过释迦牟尼的点化,殃崛摩罗“心忽开悟”。他扔下手里的屠刀,“投佛出家”了。

    这个佛教故事,应当是道生“顿悟成佛说”最初的依据。成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由于这个故事产生的,原用来形容改恶从善,后也用来比喻:只要决心悔改,就能变成好人。

    “放下屠刀”可以单独使用,比喻改恶从善或停止武力。“立地成佛”也可以单独使用,比喻立刻变成好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