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头六臂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唐代僧人道世,编著了一部佛教类书——《法苑珠林》。

    这部佛书按佛教经、论中所说及的各种故实,分类编纂,共100篇;每篇又分为若干小部,都设两个字的题目;篇前多有“述意”,篇末与部末多有“感应缘”。全书共收录故实640余条,自宋代开始收入“大藏经”。

    《法苑珠林》卷9“阿修罗部”的“述意”中,描写了佛教护法神“阿修罗”的形象。

    “阿修罗”,是梵文音译,略称“修罗”,意译为“非天”、“不端正”、“无酒”等,意思是“形象类似天神而不是天神,容貌丑陋,有美女陪伴而得不到酒喝”,本是古印度神话中住在海里面的一种恶神。因为它经常与天神战斗而被视为战争的象征(战场被称为“修罗场”,即源于此)。佛教沿用了这个传说,把“阿修罗”列为“六道”之一,也列为护持佛法的“天龙八部”之一。

    《法苑珠林》里面,是依据佛经来描写“阿修罗”形象的:“体貌粗鄙,每怀嗔毒,棱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踏海,把日擎云。”意思是:体貌粗俗鄙陋,经常心怀恶毒的嗔怒,高大得可怕、吓人,长着三个脑袋、八条胳膊,跨在山上,踏在海上,握着云彩,举着太阳。

    在汉地人的心目中,“一个头”应该有“两条臂”,“三个头”应该有“六条臂”;所以,描写“阿修罗”的“三头八臂”被改造为“三头六臂”,用来形容神的法相。《五灯会元·汾阳善昭禅师》里面,就曾用“三头六臂”形容那吒:“三头六臂擎天地,愤怒那吒扑帝钟。”《碧岩录》卷9里面,也用“三头六臂”形容那吒:“忽若忿怒那吒,现三头六臂。”

    佛教传说:那吒本是多闻天王(即毗沙门天王)的第三个儿子,后来做了佛教的护法神。《宋高僧传·道宣传》中记载:道宣住持西明寺的时候,一天夜间走路,在台阶上绊了一下,突然有人在旁边把他扶住,没有跌倒。道宣仔细一看,原来身旁站着一个少年。道宣问:“何人中夜在此?”那个少年说:“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之久矣。”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里面的那吒,就是以佛教这个护法神为原型的。

    作为一条成语,“三头六臂”用来比喻本领特别大。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