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代建筑的代表是什么?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中国唐代佛教兴盛,营建了无数的寺院,但是这些建筑由于年代的久远,因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等原因,能够保存到今天的已经微乎其微了,只有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等少数唐代殿宇得以幸存。

    南禅寺在距五台县城西南22千米的李家庄。寺院规模很小,是五台山最小的寺庙。主殿大佛殿为唐代遗存,龙王殿为明代所建,其余殿宇均是清代建筑。

    南禅寺大佛殿的创建年代不详,大殿横梁上保存了一处墨书题说,上书“……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戍……重建殿”,由此可知现存大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时,距今已1200余年,是现存最早的唐代木结构建筑。

    大殿建在方整宽敞的平台上,面阔三间,宽11米,进深三间。殿顶为单檐歇山顶,举折相当平缓;大殿的出檐深远翼展;一对高大的吻矗立在屋脊两端,气势非凡。整个大殿显得庄重、古朴、坚实。大殿共用十二根檐柱,屋顶重量通过梁架由檐柱负担,殿内无柱,显得十分宽敞。柱头上的斗拱层层迭架、层层伸出。大殿于20世纪70年代落架重修。

    宽敞的大殿内设一佛坛,坛长8.4米,宽6.3米,高0.7米。坛上安置了彩塑十七身,主像是释迦牟尼佛,两旁是骑狮文殊和乘象普贤。坛上各像仪容丰满,神态逼真,服饰鲜明。佛像安祥端庄,菩萨丰满优美,弟子虔诚恭谨,天王威武雄壮。这些精美的彩塑基本上未经后代改动,是唐代艺术品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佛光寺在五台县城东北32千米的佛光山腰。寺三面环山,因山势而成层层叠高的三层院落。

    据文献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隋唐时期极为兴盛,屡见于各种传说。唐代曾建九间大殿,后遇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法,全寺被毁。唐宣宗时“再崇释氏”,大中十一年(857),女弟子宁公遇出资,由愿诚和尚主持,在原有殿址上修建了现存的正殿东大殿。以后宋、金、元、明、清各代也都有营建。

    东大殿位于最后一层院落,位置最高,雄视全寺。殿身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前檐当中五间安有大型板门,两尽间装直棂窗。殿内外柱上有古朴的斗拱承托上部梁架和深远翼出的屋檐。殿内天花板将梁架分为明和草两部分。殿脊两端,装饰了高大的琉璃鸱吻。整个大殿显得苍劲壮丽,是唐代建筑的典型代表。

    大殿中央设一宽及五间的大佛坛,坛上置塑像三十五身。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和阿弥陀佛坐像各高6米,居主要位置。旁边塑菩萨、供养人和金刚等。殿内还塑了建造大殿的主持人愿诚法师和建殿女施主宁公遇的等身写实像。东大殿的唐塑塑工精细,躯体比例适当,虽表面经后代重绘但仍不失为唐代艺术珍品。

    唐代佛殿多以壁画作装饰,现在东大殿的佛座背后和拱眼壁上还残留了一部分,亦堪称精品。佛光寺内还保存了唐代石经幢两座,因而唐代东大殿、殿内壁画及经幢,被称为“唐代三绝”。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