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六朝南梁大画家张僧繇所创立的“张家样”,使佛画的中国化从此有了很大的发展。唐代佛像的面容已经完全中国化。

    以吴道子为安国寺大佛殿内正南所绘制的佛像最为有名。如前文所述,安国寺是唐代一所规模宏大的寺院,位于长乐坊,坊址在今西安城外东北纱厂东街至市八十七中,同仁里至新建村之间。寺址位于今西安市新城区铁路北村以南,康家村以北,环城东路以东。

    六朝时,由于南梁大画家张僧繇所创立的“张家样”,使佛画的中国化从此有了很大的发展。他曾把佛像与儒家的圣贤画在一起。据《历代名画记》(卷七)载:“江陵天皇寺,明帝置,内有柏堂,僧繇画《卢舍那佛像》及《仲尼十哲》。帝怪问:‘释门内如何画孔圣?’僧繇曰:‘后当赖此耳。’及后周灭佛法,焚天下寺塔,独以此殿有宣尼像,乃不令毁拆。”《宣和画谱》中亦有同样记载。张僧繇是否预见了北周武帝的法难运动不得而知,但从中可以见到,南朝时佛教与儒家思想已经有了交融,画家们可以以一种不拘泥的艺术形式将这二者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形式除了使佛画的中国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外,多少是受到当时南方佛教重义理、轻仪轨思想影响的结果[1]。唐代佛画的中国化已经完成,吴道子的佛像作品虽已看不到,但是安国寺的佛像雕刻作品却保留了下来,从这些作品中也可以想见一下吴画的灿烂。

    1959年,在安国寺遗址出土了一批10尊精美的唐代造像。这些造像被堆埋在地4米多深的窖穴中,大半已残。均用白石雕成,尺寸相近,风格一致,题材多为密宗造像,而且贴金绘彩。包括步掷明王像、虚空藏菩萨像,坐佛像(缺头)、三头八臂马头明正像和降三世明王像各1尊、岩间趺坐护法像3尊、菩萨像(缺头)2尊。其中以马头明王、降三世明王、步掷明王、虚空藏菩萨像最为具代表性。

    明王是密宗特有的造像题材,是指受大日如来教令,佛、菩萨以忿怒形象出现,以降伏诸恶魔。一般表现为多头多臂,手持法器。有八大明王、十大明王之说。如金刚手菩萨现降三世明王,妙吉祥(文殊)菩萨现大威德明王,观自在(观音)菩萨现马头明王,虚空藏菩萨现大笑明王,慈氏(弥勒)菩萨现大轮明王,地藏菩萨现无能胜明王,除盖障菩萨现不动明王,普贤菩萨现步掷明王。

    安国寺遗址出土的马头明王像,坐于束腰仰莲宝座上,高87厘米,宽42厘米,有舟形火焰纹背光。三头均双目圆瞪,俯视下方;八手中各执法器:左上手执金刚杵,中手上仰作接物状,下手持莲蕾;右上手持斧,中手念珠,下手掌外向置右膝侧。正身双手合十于胸前。颈佩珠饰,身披璎珞,并有披帛从头部绕双肩垂下至于莲座两侧。头顶有一尊小化佛,并有马头形象。

    降三世明王与马头明王的造型非常接近,但后者没有莲座,直接雕坐于层层叠叠的岩石上。正身双臂于胸前交叉,施金刚印。左上手高举,握三叉戟,中手残,下手执羂索;右上手高举握金刚杵,中手持宝剑,下手执箭。头顶有一尊小化佛。

    步掷明王造像较特别,没有背光,是单身造像。明王结跏趺坐。上身袒露,腰间着裙,只在胸前佩带着一串简洁的项饰,而没有其它璎珞饰品。右手高举握着旋盖,左手也举至胸前,可惜已残。整尊造像通过飘垂在双肩的披帛,直立呈扇面状的夸张发形和高举的双手来表现强烈的动感。

    而虚空藏菩萨所要表达的则是一种宁静与舒展。坐像高约75厘米,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台上。由于虚空藏菩萨是观音的化身,意思是藏有智慧、功德,但又如虚空无边。其形象常常是双臂女身,坐于石上,右手按于膝上,左手捻荷花。所以这尊造像与我们常见的观音像非常相象。束法高髻,身披璎珞,面相饱满而恬静。右手虽残,但左手持荷花的姿态给人一种悠闲典雅的感觉。

    安国寺造像的出土,再次令世人惊叹于唐代雕刻家的功力,通过这些精美的造像,也已经向世人展示了这座名寺的风范。

    [1]金维诺:《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第12-13页,《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3。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