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苍冥启玉关——“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学术研讨会”侧记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独坐苍冥启玉关”是唐代诗人许玫《题雁塔》中的诗句,言其在雁塔顶上开窗四望的情景。全诗曰:

    宝轮金地压人寰,
    独坐苍冥启玉关。
    北岭风烟开魏阙,
    南轩气象镇商山。
    灞陵车马垂杨里,
    京国城池落照间。
    暂放尘心游物外,
    六街钟鼓又催还。

    俗人游览大雁塔,可以领略长安气象,追求精神的享受。“暂放尘心游物外”,暂时把物质生活的念头放在一边。大雁塔是玄奘大师所监造,不知大师当年“独坐苍冥启玉关”时,心中有何感受?一定是大发慈悲之心,忧国忧民?那么我们今天在大雁塔的顶上又会看到什么?领略到什么样的精神享受呢?

    一千多年后,古老的长安胜地焕发了新的青春。2000年11月下旬,大慈恩寺盛况空前,举行了一系列庄严的典礼,有“玄奘三藏院落成典礼”、“玄奘大师顶骨安奉典礼”、“玄奘像揭幕典礼”,以及“增勤法师升座典礼”。同时,还召开了全国首届“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学术研讨会”。地灵人杰,群贤毕至,全国著名的佛学专家和高僧大德会聚这里,在大雁塔下曲江池畔古色古香的唐华宾馆,纪念这位为民族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历史伟人,学习“玄奘精神”,再启“玉关”,展望西部,继往开来。

    曲江流韵  继往开来

    曲江池,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胜地,留下了多少文化故事,又记载了多少盛唐业绩。

    曲江是汉武帝时诏令开凿的一座深池,池水随地势弯弯曲曲,似九曲回肠,故以“曲江”为名。隋代,京城南移,曲江成为京城的一部分。朝廷大加修缮,池面积扩大到七十万平方米。临池建筑亭台楼榭,置以许多风景小品,景色十分绮丽。当时的曲江胜地,包括曲江池、芙蓉苑、杏园、大慈恩寺、乐游原、青龙寺等。新科进士及第后,曲江流饮,杏园探花,雁塔题名,相比晋代山阴兰亭之美,远胜多矣,千古以来传为美谈。时光荏苒,风光不再,漫长的光阴将曲江之水熬干涸丁,把杏园的繁花湮没了,皇家园囿荡然无存。但是,历经沧桑,大雁塔却依旧巍然耸立。大雁塔孤标天际,就像历史的丰碑一样,记载着玄奘大师的丰功伟绩。或者也可以说,大雁塔就是玄奘大师的身影,默默地注视着苍茫大地,默默地为万民苍生祈祷,默默地注视着后来人。

    人们不会忘记历史。为了纪念玄奘大师,弘扬玄奘大师的精神,继承玄奘大师的事业,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全国首届“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学术研讨会”终于如期举行。其中,有许多殊胜的因缘。

    玄奘不但受到我国人民的尊敬,也受到外国朋友的赞扬。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术界已举办了两次专门研究玄奘的国际性的研讨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4月在洛阳、西安两地举行,由长安佛教研究中心、玄奘研究中心和中国社科院南亚中心发起组织,有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韩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和中国(包括台湾地区)等九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会议。洛阳是玄奘大师的出生地,西安是大师长期工作过的地方。与会的代表不但提交了高质量的论文,而且尼泊尔驻华大使B·C·马拉(Basudev Chandra Malla)先生还应邀出席了会议,代表释迦牟尼故乡的人民向中国人民致意,表达了对玄奘大师的尊敬之情。1999年,正值玄奘大师圆寂1335年,恰巧他一生译经1335卷,把对大师的缅怀抽象成两个1335来发挥,就形成了此年在陕西铜川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的主题。这次会议由铜川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长安佛教研究中心和玄奘研究中心等单位发起组织,有我国和印度、尼泊尔、韩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俄罗斯、美国、德国等十个国家的一百余位代表与会。尼泊尔驻华大使A·拉杰索(Rajeshwar Aeharya)也应邀莅临会议。他说:“玄奘法师7世纪的时候就对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和兰毗尼进行了访问,证明了中尼两国人民通过其高层次的接触和访问交流,从古代就有着很好的关系。基于佛教哲学的中尼两国人民的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正因为如此,才使两国关系走得越来越近。”

    以上两次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对玄奘的生平、贡献、宗派、学问等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其中也涉及到了玄奘精神,但有关的研讨还不够深入和全面。现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开始实施。要开发西部,必须了解西部;不但要了解现在,还要了解过去;不但要了解西部经济,更要了解西部文化。“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学术研讨会”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召开的,继前两次学术会议之后,把对玄奘的研究推进了一步,升华到“玄奘精神”,升华到研究“玄奘精神”的内涵,升华到确立“玄奘精神”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及与“西部文化”的关系。

    雁塔脚下  缅怀三藏

    在大慈恩寺的大雁塔下纪念玄奘,有着不同凡响的背景和意义。

    这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陕西省佛教协会和西安市佛教协会协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与西安大慈恩寺承办。参加会议的54位代表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山西、黑龙江、河南、江苏、广东、四川、陕西等3市7省,带来38篇论文。这些论文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的内涵、关系进行了探讨和归纳,特别是玄奘高尚的人格,坚定的信念,诚挚的爱国情怀,执著的献身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代表们认为,西部文化,就是古往今来我国西部人民所创造的所有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有着光辉灿烂的过去和现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讨会进行了四天。11月21日开幕,11月24日闭幕。时值深秋,寒风瑟瑟,各位代表从全国各地赶来古城西安。特别是一些年长的学者、大德,不远千里迢迢,舟车劳顿,更令人敬佩。也许这是受玄奘精神的感召吧。

    21日上午,清展,寒气透骨,长林挂霜,但仍有很多信众络绎不绝而来,汇集到大慈恩寺。但见人山人海,香烟缭绕。寺里寺外,人们摩肩擦踵,熙熙攘攘,如同过节一样。尤其新落成的“玄奘三藏院”,金碧辉煌,格外引人注目。

    “玄奘三藏院”是大慈恩寺新建的一处大型建筑群。众所周知,现在的大慈恩寺仅仅是唐代该寺的塔院。唐代的大慈恩寺是一座巨大的皇家寺院,不仅建制庞大,尽占林泉形胜之地,而且地域宽广。《酉阳杂俎》记载:“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之后,年代久远,屡遭劫难,仅大雁塔和围绕着大雁塔的塔院保存了下来。1993年,经政府批准立项,在大雁塔北面新建“玄奘三藏院”,占地1132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4000余万元。1996年动工,至2000年11月已全面竣工。全院分三个院落。正院大殿名“大遍觉堂”,供奉玄奘法师铜像和法师的顶骨舍利。东院主殿名“般若堂”,陈列法师的生平经历和译经弘法的事迹。西院主殿名“光明堂”,主要展示法师早年的出家和求学印度的经历。三座院落组成一组极富民族特色的建筑群,廊庑环绕,亭园点缀,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精美的雕塑、壁画、图片和文献资料遍布各座殿堂。

    21日下午,“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大雁塔旁曲江池畔的唐华宾馆隆重开幕。

    释妙华法师代表中国佛教协会主持了开幕式,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学义致开幕词。杨学义先生强调了这次学术研讨会召开的特殊意义,指出:“在世纪之交,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来到著名的大慈恩寺,在玄奘大师所监修的大雁塔下纪念这位对世界历史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佛门高僧,弘扬他的精神,这无疑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他还强调了西部文化与中国佛教的关系:“随着汉代开通西域,印度佛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传向中国,传向长安。至隋唐时代,中国佛教达到鼎盛时期,印度的佛教融入中国的社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袤的西部,开放的西部,为印度佛教的中国化提供了历史的大舞台,提供了丰润的文化土壤。现在,当我们遥望玄奘大师西行的足迹时,我们又一次面对着西部,面对着西部的大开发……通过我们对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的研究,会获得有益的启发。”

    大慈恩寺方丈释增勤法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代表会议的主办单位、协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向与会的代表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特别向不避严寒、不辞辛劳前来参加会议的老一辈佛学研究专家和著名学者表示深切的敬意。他表示:“玄奘法师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而努力。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发掘、整理和研究玄奘法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以玄奘为代表的民族脊梁精神,把佛教的事情办好,把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僧众和居士的责任担当起来,发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随后,陕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马尔立、西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马希泉和黄心川教授、释惟贤法师等,纷纷发表讲话,强调会议召开的伟大意义,感谢各方的通力合作使得会议能如期举行,并祝会议圆满成功。

    阐幽探微  百花齐放

    按照大会的预定议程,开幕式之后,在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主持下,黄心川、释惟贤、王亚荣、吕大吉等四位代表作了大会的主题发言。   

    黄心川先生的发言题目是《论玄奘精神》。我们都说玄奘,谈玄奘精神,玄奘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黄先生从玄奘真诚向外国学习勇于开拓,历尽千难万险百折不挠,不慕荣利造福人民,虔虔不懈攀登学术高峰,融会内外,作风踏实计时分秒等七个方面,对“玄奘精神”作了全面阐述。释惟贤法师报告的题目是《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从佛教信仰的角度联系玄奘精神,特别强调了从太虚法师“教宗弥勒,学绍玄奘”的“人生佛教”到朴老的“人间佛教”思想,并根据唯识学说提出了如何进行德行的实践,认为玄奘不仅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真理的传播者,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主义者。王亚荣先生以《隋唐佛教的文化环境》为报告主题,论述了一千多年前西部这块广袤土地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征,指出五代之前,以长安地区为代表的西部文化是开放的、活跃的,保守的、故步自封的因素较少,因而在接受异地文化的佛教上才表现出了比较宽容的态度。西部文化是土壤,佛教是花,玄奘精神是果。吕大吉先生报告的主题是《宽容地对待宗教信仰,科学地研究宗教学术》。他认为,对待宗教的态度应当是,既要尊重宗教信仰者的信仰和感情,同时又要避免各种盲目迷信的信仰主义。一个人可能在理论上否定宗教有神论,但却可以而且应该在政治上用自己的理论来维护宗教信仰者作为公民信仰任何宗教的民主权利。西部地区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有时很突出,所以对宗教工作者和宗教学术研究者而言,就是要坚持不懈,深入持久地进行各种宗教信仰之间、宗教信仰与无神论者之间互相尊重、彼此宽容的宣传教育。

    围绕着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以上四位代表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作的主题发言,高屋建瓴,简明扼要,博得了阵阵掌声。

    22日上午,研讨会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讨论。甲组的主题是“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召集人为刘培育、黄夏年。乙组的主题是“玄奘生平与思想”,召集人为韩廷杰、陈景富。分组讨论形式灵活,每一位代表都有发言机会。各位代表侃侃而谈,铺陈己见,激扬文字,质疑答问。经过充分的讨论,两个小组各自推选出李向平、释本如、释彻性、刘培育和周齐、释常瑞、释宗舜等代表为大会交流的发言人。

    22日下午,在高振农先生和释本如法师主持下,进行了大会的交流发言。以上两个小组推选的发言人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回答了与会代表的质疑。由于代表们专注于阐幽探微,台上台下讨论得非常热烈,使得主持人不断强调时间,同时也不断地延长时间。

    经过两天紧张热烈的讨论,代表们各陈己见,互相学习,会上会下,多方交流。在玄奘精神的感召下,不分教内教外,不分年长年幼,不但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也增进了了解,增进了友谊。

    硕果累累  承前启后

    23日上午,大会举行了闭幕式。出席闭幕式的有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学义、西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马希泉等。王亚荣主持了闭幕式。

    释惟贤法师受大会委托,对本次学术研讨会作了学术研究方面的总结。

    惟贤法师认为,本次研讨会的内容是实际的、广泛的、富有成果的。一次大会主题发言,两次大会交流,一次两个小组讨论,一次自由学术讨论,各位代表都做到了踊跃发言,热烈讨论,学术研讨的气氛非常浓厚,专家学者、各位法师都用了力,阐述了各自见解,增进了各界的了解,增进了团结和友谊。老中青代表的发言都有一定的水平,特别是青年人的发言,内容都有了进步和提高,表明了后继有人的可喜现象。惟贤法师总结本次大会有六个特点:论文见地极为丰富,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风气;发言和争辩热烈;讨论的精神归结到玄奘精神如何在新时期继承,如何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对祖国两个文明建设和西部开发做出贡献,与大会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是一致的;突出了玄奘精神就是民族的“脊梁”、“牺牲”、“贡献”、“求实”精神,以及如何结合时代和实现人间佛教的精神;教界与学界之间增加了了解和友谊;青年人有了进步和提高。

    接下来杨学义、马希泉、释增勤等发表了讲话,对本次会议的成功表示欣慰,倡议今后要学习玄奘精神,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要应用玄奘精神,同时也希望把玄奘的研究继续下去,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受大会的委托,黄心川先生致闭幕词。

    黄心川先生是国际著名的印度学、佛学专家,教书育人达半个世纪。作为老一辈的专家学者,他为这次会议取得的显著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为会议顺利的进行感到喜悦。他认为,我国近几年举办的三次玄奘学术会议,每次会议都是在前一次会议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入和丰富。短短的几年间,能够不断地对玄奘及其精神进行不懈地探讨和研究,说明玄奘的价值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玄奘还活在我们的心中,从没有被人遗忘。这就是伟人最可爱的地方。黄心川先生在闭幕词中特别强调,和过去的几次会议相比,这次会议的显著变化是,与会代表中出家的法师明显增多,而且提交了不少有分量的文章。这些文章独特的实证真修在内,弥补了学术研究的不足。如增勤法师、本如法师、彻性法师、宗舜法师等,都提交了很有分量的文章。这些都说明,佛教文化和佛教学术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各界的认可和支持。最后,黄先生代表全体与会人员,向为会议做出努力的各方人士表示了诚挚的谢意。

    全国首届“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闭幕了。和所要研究的内容相比,时间太短了。代表们依依惜别,互相鼓励,互道珍重,纷纷相约来年。

    离开了曲江池畔,回头仰望大雁塔,向大雁塔告别。玄奘精神就像大雁塔一样,标志着一种精神境界的高度。这个时候,咀爵许玫诗句中“独坐苍冥启玉关”的意思,大概就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吧!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