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佛教中的观音信仰现象略析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长安既是救难观音信仰最早出现的地方,从而形成光世音信仰的广泛流行,也是观世音和观自在菩萨这两种后世最流行的观音名号的产生与推广之地。最流行的观音经典《普门品》和《心经》也都出现在这里。所以,长安可以说是中国观音信仰的策源地。

    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信仰像观音信仰那样存在之长久、影响之深远、传播之广泛、融化之深入。观音菩萨信仰融会信仰的神圣性、大众性、亲和性、再生性、扎根性、包容性、民间性于一体。从观音信仰中国化发展历程上,凝聚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华,观音信仰本身也寓含了佛教深刻的哲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仁民爱物、崇尚和平的精神,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理想。

    一、观音信仰的传入及民间普及化过程

    根据李利安教授的研究,中国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传播历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一、称念观音圣号以求救苦救难阶段。二、所修法门虽仍以称念观音圣号为主,但造像、礼拜、供养、诵经、念咒等修持方式也日益流行起来。三、形成传统佛教完整的观音信仰及实践体系。四、加工完善、定型,并迅速普女性观音信仰成为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主流。五、将观音信仰与现实人生的结合更加密切,观音宗教文化和观音世俗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①

    从时间上来看,观音信仰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三国时期(222—253),东晋十六国为初传期,其显著特点是称观音为光世音,所修法门只是称念观音圣号以求救苦救难。这一时期所依据的主要经典就是竺法护在长安翻译的《正法华经》中的《光世音菩萨普门品》。后经过南北朝到隋代翻译出众多观音类经典,逐渐形成完整的观音信仰体系,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鸠摩罗什在长安翻译的《妙法莲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至此,对观音菩萨的崇奉上可达皇室宗亲、宰相大臣,下可至民间陋室、百姓人家。隋代到宋代,随着大量观音类经典的译传,中国人自己阐释观音信仰的著述纷纷涌观出来,观音信仰为各宗各派普遍接受,在社会上的传播也更加深入,更加普及。到了元明清时期产生了很多观音菩萨的民间传说,女性观音信仰也成为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主流,普陀山逐渐成为观音信仰的一个重镇。随着观音信仰的民间化、民俗化深入、持续发展,观音信仰与现实人生的结合更加密切。从原来单纯祈望依靠观音救度模式逐渐发展成效法观音、自身成就观音的模式。实现观音信仰的最终升华。

    二、观音菩萨化中国与观音菩萨中国化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观音信仰能历经不同的政治、文化、社会,超越制度的变革以及战争的洗礼,依然完好的保存下来,这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意义,由于观音信仰中所饱含的慈悲行善以及救济他人等理念的深入人心,这种宗教信仰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更有它的时代意义。

    考察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史,不难看出观音信仰在中国拥有民众之多远非其它大乘菩萨可比拟。观音菩萨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上到统治阶层集团,下及平民百姓中广为流传,以至于最终超越了佛教自身的范畴,走上整个中国民间信仰的核心地位。观音信仰捕捉到了人们最纯真的感情,从它身上可以同时感受到母亲的慈爱和父亲的关爱。完全的给予人们生命的归属感。这种深厚挚热的纯朴情感是民间普罗大众信仰的最基本的表达。这种信仰的力量已经超越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试问有什么样的信仰力量可以让人们三步一拜,心甘情愿的忍受风寒雨雪的侵蚀,穿过生命的极限经过长年累月的朝礼到达他们生命的圣殿?又是什么样的信仰支柱让三寸金莲的老婆婆可以行走在悬崖峭壁的险峰上,只为了能到观音大士殿里菩萨像前敬一炷香、点一盏灯、添一碗油,祈求保佑全家老少平安、疾病消除?又是什么样的信仰能在中国延续近两千年不仅没有消亡、衰退反而更加茁壮成长、欣欣向荣?

    “户户观世音,家家弥陀佛”已成为观音菩萨深入民间的真实写照。观音信仰在民间的普及与扎根证明观音菩萨在中国度化的机缘与融入中国本土文化,深入民间的完美统一。观音信仰的包容性可以成为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一个很好的范例。观音信仰民间化的特征之一是其拥有极强的包容性。至今民间还常常可以见到观音菩萨和道教的老子、儒家的孔子、基督教的耶稣供奉在一起。在的信众眼里,他们都是真理和慈悲的化身。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观音信仰虽然传自于印度,但是在逐渐融入中国固有文化本身的过程中,逐步超出了佛教自身的范围,为道教以及民间宗教所接受,成为全民信仰共同的尊崇对象。

    观世音菩萨也成了大慈大悲的代名词。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观音菩萨就是慈悲,慈悲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理念。慈悲本身超越了宗教性、民族性、社会性、区域性、文化性、种族性概念的局限,所以,以大慈大悲体性为表征的观世音菩萨也为社会各个阶层所接受。以前有人著书说《观音——半个亚洲的信仰》②,现在随着网络信息工具的高速发展,观音菩萨已成为世界性的信仰对象了。

    观音文化在中国出现的这种民间化、民族化并没有丧失观音信仰的核心与实质,反而更加契合观音信仰的真实本意。观音信仰自魏晋时代传入中国后,经过南北朝时期的盛行,隋唐时期的普及和宋元时期的变化,一直延续到今。经过不同的政治、文化、风俗、人群环境的影响,观音信仰一方面和中国本土文化紧密结合、相互融化,逐步适应也潜移默化形成自身一种独具特色的观音文化。这种中国化的观音信仰在传播形式和内容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对印度佛教观音类原典进行进一步的发挥演绎,这样的发展变化是遵循大乘佛教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基本教义。另一方面也全面继承了来自印度佛教的观音经典,完整的保留了观音信仰的原始特征和风貌。即所谓既有保留又有发展,不失根源又有创新。反观印度本土对于有关观音菩萨的造像、经典、信仰到是保存无多,逐渐流失淡化了。

    三、从观音道场的探寻谈观音信仰的扎根

    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应化的道场在普陀山。“普陀”是“普陀落迦”的简称,“普陀落迦”是由梵语直接音译过来的,意译为海岛山。

    据《华严经》介绍,古印度南方海边有座山,名普陀洛迦,极其庄严美妙。《华严经》中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落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又说:“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花果树林皆遍满,泉林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就是说,观音菩萨的居住地在补怛落迦山,此山位于印度南方,而且紧临海滨,甚至已伸进海中。在此山的“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③《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也明确指出,观音的宫殿在“补陀落迦山”,而且是一处“宝庄严道场”。观音菩萨在此地放出的“神通光明”可以照耀十方刹土,使其皆作金色,以致彻底遮蔽了日月之光。经中还说,佛曾来这里与无量菩萨、声闻弟子和护持佛法的天龙八部集会。会上佛应大家的提问,介绍并赞叹观音“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接着,观音菩萨便向大家讲述自己过去世时如何修习以及大悲心陀罗尼的无边功德妙用④。

    此山是在海上,山为众宝所成,极其消净,遍山都长满了花果树林,泉流及池沼。观音菩萨在那里,结跏趺坐,无量菩萨恭敬围绕,聆听观音菩萨宣说大慈悲法。从这些记载看来,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就在我们这个婆婆世界的南印度了。

    唐代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也曾到过南印度的普陀落迦,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国南滨海有秣刺耶山。……秣刺耶山东有布怛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奇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静,流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其间。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历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盖亦寡矣。”⑤玄奘法师的记载与《华严》所描述的普陀洛迦完全一致,而且更为清晰准确。

    随着观音信仰的兴起,中国有了一个专门的观音道场——普陀山。那是公元916年,日僧慧愕从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像欲泛海回国,不想行至舟山群岛便屡为风浪所阻,于是慧愕便将观音像就地安置在普陀山,建“不肯去观音院”供奉。由此人们便认为观音显灵,进山朝礼者络绎不绝,于是逐渐形成为中国的观音道场。千余年来,去普陀山朝拜南海观音成为了观音信仰者一生中的一桩大事,每年普陀山都要来大量朝山者,现在每年前往普陀山朝礼观音菩萨的香客多达千万人。

    中国西藏地区的佛教徒,相信藏民族是由观音的化现所生,在西藏历史上的名王及高僧,也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们认为世界如一朵莲花,西藏的拉萨为莲花的中心,为观音的净土,所以将达赖喇嘛的居所命名为布达拉宫。布达拉之得名,则同我国普陀山之得名一样,是由梵文的补怛洛迦而来。
    若从广义说,观世音菩萨随缘示现,无处不是其道场。从狭义来说,有观音殿或观音像的地方都可称为观音道场。所以近代高僧太虚法师曾说过:“清净为心皆补怛(普陀),慈悲济物即观音。”所以,观音菩萨的道场从佛国净土到印度南方普陀洛迦,再到浙江海上普陀山和西藏的布达拉宫,最终实现了观音道场的民间化、中国化,并且可进一步升华为“灵山只在汝心头”。这是典型的中国化信仰发展模式,同时也完全符合佛教信仰的根本原理。

    四、观音信仰的家庭化

    中国社会长期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影响,特别注重人伦和家庭的教育,提倡孝道思想。而观音信仰与儒家文化的融合产生了独特的家庭化观音信仰。

    例如,民间传说故事中的妙善公主,便充分体现了儒家孝道文化的精神。故事说,妙善公主为救父亲之命,毅然舍去自己的双手双眼为父亲疗疾,最终修成正果,成为观世音菩萨。这个故事最早来自宋代朱弁的《曲洧旧闻》,其中说,蒋颖叔根据唐代道宣律师的弟子义常所记的“天神言大悲之事”,“润色为传,载过去国庄王,不知是何国,王有三女,最幼者名妙善,施手眼救父,序其论甚伟”⑥。另外儒教宗法思想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使得民间逐渐出现了“送子观音”“送子娘娘”的信仰。这是典型宗族香火延续观念的现实性需求。

    这种应众生需要而出现的观音化身是有其佛教经典依据的。《法华经·普门品》讲:“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⑦观察历史上西方基督教在中国传播所遇到的阻碍,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基督教禁止偶像崇拜、严禁对祖先宗族进行祭祀。这个规定与中国固有的家庭伦理思想产生严重对冲,使其长期无法融进中国社会。即便在中国遭受列强瓜分的晚清时期,基督教凭借炮火之势打开中国国门,压迫清政府,获得公开传教机会,但是终因它的教义局限性以及不尊重中国民族家庭伦理观念而导致传教受阻,由此还引发了数起民间火烧教堂、驱逐牧师等教案事件。而佛教观音信仰对于民众的摄化方面则采取了非常圆融柔和的方式,只要在不违背佛教根本教义的前提下,都是允许有其民间性的演化。

    观音信仰的民间化、普及化一方面让神圣庄严的观世音走进了千家万户,让观音菩萨与亿万人民血脉相连,观音菩萨的道场理所当然地就存在于每一个家庭的最高贵、最圣洁之处,和他们的列祖列宗一起享用人间的香火。另一方面,观音菩萨的慈悲性德可以在许多普通老百姓身上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你遇见的所有具有大慈大悲心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她甚至有可能就是你的家人。观音菩萨传说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中说,一位到南海朝拜观音的信徒得到菩萨点化,最后得知家中的老母亲竟然是观世音菩萨,蟠然觉悟天下慈母心和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是息息相通的。至此,观音信仰的世俗化和化世俗功能得到了最终、也最彻底的完美融合。

    在民间,很多家庭都尊观音菩萨为一家之主,奉她为家庭中的大家长,家里大大小小事情都要焚香禀告观世音菩萨。一日三餐,必定先恭恭敬敬供上碗筷饭菜,富裕人家自然会多些水果、鲜花。初一、十五、逢年过节还要更加隆重些。早上香,晚礼拜,虔诚供奉观音成为很多佛教信众的日常生活。遇到大事情,一定要向给观音菩萨许愿。大多是求疾病消除、儿孙考试得中、远行的亲人平安返家、生产中的孕妇母子平安之类。当然也有祈求升官发财、生男生女、寻找如意伴侣的。甚至有些家庭中的小孩刚出生就被认作观音菩萨的干儿子,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小孩能够健康成长,一世平安。一旦所求之事应验,全家老少必定会欢欢喜喜给菩萨“还愿”,至于是给菩萨披红衣、挂红灯还是塑金身,端看自家的经济程度和当时所发之愿为何。

    观音菩萨的信仰甚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为了推行佛教的慈悲素食观念,民间有所谓的观音六斋日、十斋日,意思是说一个月这几天需要吃素。因为很多人都有观音信仰,所以大家很容易接受这种观音斋的形式,这个力量往往比行政命令都还行之有效。

    观音菩萨从堂堂庙宇上的莲花宝座上走下来,走进寻常百姓人家,并成为大家长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观音信仰的一个民间化的足迹。从现象上看似乎是观音信仰随机应化方式的成功,实质上是观音菩萨慈悲精神的感召及和谐包容的力量所致。
     
    五、观音信仰的教育意义

    古往今来,信仰观世音菩萨的灵感事迹不计其数,所以观音菩萨也称灵感观世音。祈求观世音菩萨感应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或咒语。民间较为流行的是准提神咒、白衣观音神咒、大悲咒、观音灵感真言等。

    放下感应的宗教原理不谈,仅就信仰本身的力量也可以对人们产生正面的积极意义,这也是符合现代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的。观音信仰在实现人们的宗教需求的同时,还肩负社会道德教育功能。一方面,观音信仰有助于人们树立慈悲、良善观念,让人们心地柔软、仁爱互助;另一方面,有助于人们建筑道德底线,使人畏威怀德,不敢逾越因果。这些都对社会的安宁、秩序的稳定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佛教的发展始终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契理,二是契机。观音菩萨的信仰也不离开这两个方面。不能契理,就失去了佛教的根本,变成披着佛教外衣的附法外道,是谓“离经一字,尤同魔说”,但是僵化的依文解义,也只能说是“三世佛冤”了。所以说契理不失佛陀本意,契机才能大悲周遍。契机不契理应是魔说,契理不契机等于空说。

    比如民间有“男戴观音,女戴佛”这个说法就很能表征契机和契理的问题。因为,过去经商的、赶考的男子,常年出门在外,最要紧的是平安。观音可保平安,同时人们也希望在其保护下,生活顺利、事业顺心、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男人多戴观音是让男人少一些残忍和暴力,多一些象观音一样的慈悲与柔和,自然就得观音保佑平安如意。女士多戴弥勒是让女人少一些嫉妒和小心眼,少说点是非,多一些宽容,要像弥勒菩萨一样肚量广大,自然得菩萨保佑快乐自在。

    六、人道观音的代表——准提观音

    观世音菩萨为了济度教化众生,示现“六道观音”。救度人道的“天人丈夫观音”即是准提菩萨。“丈夫”为男子的通称,有人中最胜者之义。六观音除了准提菩萨之外,还包括了大悲观世音、大慈观世音、师子无畏观世音、大光普照观世音、大梵深远观世音。

    唐代开元年间,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人来到长安,向中国人介绍了准提观音的法门。准提菩萨也是观世音菩萨之不同化现。准提的汉译中有清净和明觉的意思。准提观音发愿圆满人们所有世、出世间的一切愿求,对众生展现出最深挚的关怀。准提菩萨的形象有很多种,其中以十八臂准提菩萨为常见。准提佛母的十八只手臂,是说准提观音有十八般成佛的功德,这是十八不共法,佛以此十八法出生,这十八法是佛的“母亲”。

    准提观音有四大利世功能——息灾、增益、敬爱、降伏。准提观音的法门契合“人成即佛成”的理念,不再于悲情中完成佛教的理想,而是圆满世间福德,进而追求佛法的成就。准提观音倡导修持准提法之人能常生人天,尊贵富裕,强调准提观音对人天众生救度所具有的特别愿力。

    准提观音部的经典特别注重人间的净化,关怀人间现世生活,在准提法门的行法中有很多都是为了解决或保障现世生活的问题而施设的,如:“若有在家善男女等诵持之者,其家无有灾横病苦之所恼害,诸有所作无不谐偶,所说言语人皆信受。”⑧准提法从人乘到佛乘都有各自的教法,所以符合于人间佛教的修证次第理念。若欲实现人间佛教的理想,实践推广准提法门也是非常适切的方式。

     从开元三大士译出准提观音法门的系列经典之后300多年间,直到辽道宗(在位期间为 1055—1100)时,河北小五台山金河寺的道敐大师撰出《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形成了“中国式的准提法”。这是准提观音法门在民间迅速发展、兴起的机缘。

    在明末,准提观音的信仰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高僧大德纷纷弘扬准提观音信仰,云谷禅师、藕益大师、憨山大师、袁了凡居士等皆著书立说弘传准提观音法门。民间各处都建有准提阁、准提庵。风气所及,皇室中也信奉准提观音,现今台湾故宫博物院还保留有明朝宫廷供奉的一幅准提观音像。

    从晋东南地区高平市内的一个开化寺古碑上,可以考证得知准提观音的信仰在历史上曾经拥有的辉煌与繁盛。这块历经700余年人间沧桑劫难,保存完好的古碑,至今还昭示着准提观音信仰的传续。古碑是元代至顺元年(1330)所立,乃开化寺法卷碑,上面记述着高平境内大小20余座寺院弘传准提法的事迹。研究碑文中所列准提陀罗尼、六字大明陀罗尼、文殊菩萨一字神咒、大轮神咒等数则真言,可以知道这种准提观音信仰传续的是《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所弘扬的中国式准提密法。可见当时高平准提观音的信仰已形成丛林化、普及化、传剐化、系统化、学术化。这种契合世间的显密圆通准提密法在利世方面的展现为四大功能——息灾、增益、敬爱、降伏。息灾是灭息自身及他人种种病难恶事。增益乃为增益自身及他人的寿命、福德、智慧。敬爱能为自身及他人蒙获佛菩萨加被或得致众人爱护。降伏乃为调伏自身和他人一切烦恼业,及其怨敌恶人等。这四种现世利益是观音信仰关怀世俗社会百姓生活的总缩影。

    七、观音信仰与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和谐是一切幸福的保证,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追求向往,对现实社会的安定、祥和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说,健康的信仰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人们的心理健康、信仰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观音菩萨慈悲济世的形象,利益社会,净化人心,自始至终为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佛教也一直遵循“诸恶奠作,众善奉行”的高尚理念。佛教始终以和谐作为行事处世的原则,并以自己的信仰、实践,为人间播下和平、和谐的种子。

    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理念出自于佛教根本教义的缘起无我、自他无二以及因果的法则。任何事物的有与无、生与灭,都是平等相待,互为依存、相辅相成而不可分离的,以此因果法则来理解人类的相依共存,珍惜世界上每一个生命个体、家庭、民族、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

    人类社会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在这基础上,人世间才有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和谐共处,才能同舟共济,共存共荣,过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一方面要继承观音文化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止负面的影响,使观音信仰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  作者简介:张永忠,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山西高平佛教研究会会长。

    ①  李利安:《中国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载《宗教哲学》,1998年第1期。

    ②  C.N.TAY:《Kuanyin:The Cult of Half Asia》,《The History of Religions》1996·11,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③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8,《大正藏》第10册,第366页下。

    ④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第106页上、中。

    ⑤  《大唐西域记》卷10,《大正藏》第51册,第932页上。

    ⑥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6,清乾隆甲午年刊本,第5页。

    ⑦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正藏》第9册,第57页。

    ⑧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