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的主要经典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中国佛教净土宗所依据的经典被称为“三经一论”。所谓“三经”是指《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所谓“一论”是指世亲的《往生论》。另外,该宗实际创始人善导所著的《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事赞》、《般舟赞》等也为该宗主要代表作。

    1.《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又称《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流行于犍陀罗地区。三国时期康僧铠译出,共二卷。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十二种,《开元释教录》卷十四称:“此经前后经十一译,四本在藏、七本缺。”加上后出的法贤译本,即所谓五存七缺的十二种译本。但后人对此存疑颇多,认为是误将一经分属多位译者所致。因此,有人认为此经前后仅五译,最多不过七译,其他纯系经录之误题。此经另有胜友、施戒与智军合译的藏文本,收于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中。

    此经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为大比丘众一万二千人及普贤、弥勒等大菩萨众说法,讲述过去世自在王佛时,有一国王闻佛说法而出家,名号法藏,发无上心和四十八项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大愿,经过了漫长的时期,累积了无量德行,在十劫以前便已成佛,号无量寿,光明寿命最尊第一,其国土谓安乐净土,无量功德庄严,国中声闻、菩萨无数,讲堂、精舍、宫殿、楼观、宝树、宝池等均以七宝严饰,百味饮食随意而至,自然演出万种伎乐,皆是法音。其国人等智慧高明,颜貌端庄,但受诸乐,无有众苦,皆能趋向佛之正道。至于往生者有上辈、中辈、下辈之分。彼国菩萨都得到一生补处(即隔一生而成佛),以观世音、大势至为上首。最后释迦牟尼劝弥勒及诸天人等,备勤精进,不存怀疑,信心回向,便能在彼国七宝华中化生,他方十四佛国乃至十方无量佛国菩萨往生彼国的也无量无数。弥勒、阿难等诸大菩萨和声闻弟子们听佛所说,皆大欢喜。

    此经传到中国后影响甚大。东晋竺法旷以“无量寿为净土之因”,讲诵不断。后有慧远在庐山设白莲社,弘扬念佛法门。东魏昙鸾更作《往生论注》,弘扬此经,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此后,历代注家辈出,疏释不绝。朝鲜和越南,此经传习也颇盛。在日本,有日僧慧隐入唐求法,回国后即在皇宫中讲《无量寿经》。奈良时期,有三论宗智光专求净土,注有龙树释论。法相宗善珠亦作书以释此经。净土宗开创者源空、净土真宗创立者亲鸾更是专依此经,发挥他力易行的宗义;此经在日本的弘传盛况空前。现存此经的注疏主要有隋慧远《无量寿经义疏》二卷,吉藏《无量寿经义疏》一卷;清彭际清《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新罗憬兴《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三卷,玄一《无量寿经记》(上卷残存,下卷已佚),元晓《无量寿经疏》一卷。日本有源空《无量寿经释》一卷,了慧《无量寿经钞》七卷,圣聪《无量寿经直谈要注记》二十四卷,道隐《无量寿经甄解》十八卷,西吟《无量寿经显宗疏》十卷等。

    2.《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全一卷,刘宋畺良耶舍译。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略称《观经》。全经内容叙述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时,城中太子阿阇世由于受恶友的教唆,将其父频婆娑罗王幽禁于七重室内,欲使其饿死。但其父得韦提希夫人私下以酥蜜等物供给而未死。阿阇世闻讯大怒,便欲杀害其母韦提希。后经大臣月光和耆婆谏止而作罢,但将其母幽禁深宫。这时,韦提希夫人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祈求往生净土。佛察知其心念,遂现身宫中,示现西方极乐净土,并说三福十六观等往生净土之法。韦提希闻法之后大悟,获得无生忍。五百侍女亦发无上道心,愿生极乐世界。此中,“三福”指世福、戒福、行福。“世福”指孝养父母,事奉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戒福”指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行福”则是指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者被佛教视作三世诸佛一切净业的正因。“十六观”指:(1)日想观(2)水想观(3)地想观(4)宝树观(5)宝池观(6)宝楼观(7)华座观(8)像想观(9)阿弥陀佛观(10)观世音观(11)大势至观(12)普观(13)杂想观(14)上辈生想观(15)中辈生想观(16)下辈生想观。谓作此十六观,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其中以第九阿弥陀佛观最为重要,经题即依此而立。唐代善导认为此经以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为宗,又立上述十六观之前十三观为定善,后三观为九品之散善。认为,佛虽广说定散两门之益,然佛意唯在专称弥陀佛号。日僧源空即依其所说,创立日本净土宗。

    该经未发现梵本,亦无藏译本,但在中国新疆地区曾发现维吾尔文译本的残片。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应马克斯·缪勒之请,据现行本译成英文,与《阿弥陀经》等一起,载《东方圣书》第四十九卷。注释本经之著作颇多,重要者有《观无量寿经义疏》二卷(慧远)、《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智*(左岂右页))、《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吉藏)、《观无量寿经疏》四卷(善导)、《观无量寿佛经图颂》一卷(传灯)、《观无量寿佛经约论》一卷(彭际清)、《观无量寿经扶新论》一卷(戒度)等,其中以唐代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四卷,流通最广。

    3.《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汉译最早为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一卷。异译本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小无量寿经》一卷(已佚);唐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梵文本在9世纪由中国传入日本,近代由马克斯·缪勒与南条文雄在伦敦校刊印行,并于1894年译成英文,刊载于《东方圣书》第四十九卷。此外尚有《佛说阿弥陀经梵文和汉二译对照》本与《无量寿经梵文和汉五译对照》合并出版。此经的藏译本虽从梵文译出,但译文已受到西藏原有宗教思想的影响。该经内容是叙述佛在祗树给孤独园对舍利弗等讲说西方极乐世界的无上庄严:有七宝严饰的树林、楼阁,有八功德水池,诸色微妙的莲华,妙声自然的众鸟;众生但受诸乐无有众苦;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死后即可往生该处等。由于此经汉译仅约二千字,容易背诵,加上修行方法简便,故在中国流传甚广,影响颇大,成为净土宗信仰者每天必读的课本。宋明以后成了寺院中每天必念的日课,净土宗也随此经的流传而影响日益扩大。

    此经的注疏现存在中国的主要有隋智*(左岂右页)的《阿弥陀经义记》一卷;唐慧净的《阿弥陀经义疏》一卷,窥基的《阿弥陀经义疏》一卷、《阿弥陀经通赞疏》三卷;宋智圆的《阿弥陀经义疏》一卷,元照的《阿弥陀经义疏》一卷,戒度的《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三卷等。另有新罗圆测、元晓、遁伦、憬兴、玄一、太贤以及日本源信、源空、圣聪等人注疏多种。

    4.《往生论》

    《往生论》古代印度世亲撰,北魏菩提流支译,全一卷。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又称《净土论》、《往生净土论》、《无量寿经论》、《无量寿优波提舍经论》、《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本论依《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赞叹极乐净土之庄严,阐说修习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五念门,劝往生西方。认为修习五念门可获得种种成就,并次第获得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等五种功德;前四种功德为入功德,能入于莲华藏世界,自受法乐;园林游戏地门则为出功德,即回入生死烦恼,游戏神通至教化地,如是自利利他,快速成就菩提。本论为唯一印度撰述之净土论部,受到中国净土宗的特别推重。北魏昙鸾著有《往生论注》二卷,成为中国净土宗创宗的开端之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