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祖庭之一:香积寺

作者:出处:
分享到:

 
    1.香积寺的位置与初创

    香积寺位于古都西安城南终南山子午谷正北神禾原西畔,这里南临滈河,北接风景秀丽的樊川,滈河与潏河汇流萦绕与其西,整个寺院幽而不僻,静而不寂。据《隆禅法师碑》载,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入寂,弟子怀恽“想遗烈而崩心,顾余恩而雨面,爰思宅兆,式建坟茔,遂于凤城南神和原崇灵塔也”。并于此塔的旁边,建立了香积寺。元代普度编的《庐山莲宗宝鉴》卷四《京师善导和尚》传中也说,善导往生后,“时,京师士大夫倾诚归信,咸收其骨以葬”。可见,香积寺是在善导往生的永隆二年即公元681年修建的。《咸宁长安两县志》、《长安史迹考》、《陕西通志》等所说的神龙二年(706年)建寺是错误的。

    当时的寺院规模宏大。据《隆禅法师碑》记载,怀恽在建立灵塔的同时,“仍于塔侧广构伽蓝,莫不堂殿峥嵘,远模忉利;楼台岌業,直写祗园”。就是说,怀恽在建造了善导灵塔之后在塔旁建造香积寺,而香积寺的建造工程非常浩大,殿堂之辉煌壮观,就像弥勒菩萨所在的忉利天宫一样;楼台之高大威严,就像印度最早的寺院祗园精舍一般。该碑文对香积寺建立之初的院落景色也有记述:“神木灵草,凌岁寒而独秀;叶暗花明,逾严霜而霏萃。岂直风高气爽,声闻讲道之场,故亦临水,面菩萨会真之地。”建立寺院时,怀恽又建一塔。如该碑文说,“又于寺院造大堵坡,塔周回二百步,直上一十三级,或临星揆务,或候日材规,得天帝芳踪,有龙王之秘迹。”可见该塔规模不小,而且很高,可用来观察星象。此塔与前文所说的“遂于神和原崇灵塔也”以及“仍于塔侧广建伽蓝”中所说的塔不是一个塔。前者是善导的灵塔,而后者则是另外的塔。因高宗曾赐舍利千粒,令兴供养,所以,该塔应该是供养舍利的塔。又因其乘善导灵塔与寺院而起,也可视为善导的供养塔。香积寺建立起来后,佛教活动也非常兴盛,《隆禅法师碑》记载,香积寺内“重重佛事,穷鹫岭之分身;种种庄严,尽昆丘之异宝。”就是说,寺庙内的法事活动之盛可同灵鹫山释迦牟尼说法的场面媲美,法会的庄严供奉可穷尽昆仑山的珍宝。

    著名诗人王维在其著名诗篇《过香积寺》中描绘道:“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可见唐时这里是远离人烟、古木参天、流水淙淙的幽静所在。因善导在长安拥有众多信徒,这里有供奉着皇帝赐给的法器、舍利子,故前来瞻仰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极盛。根据《全唐诗》中所收王昌龄《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记载,后来香积寺内又建了万回和平等二塔。

    关于唐时香积寺的范围,从南北纵向来看,自古有骑马关山门的说法,可见南北距离之长。80年代曾经对该寺古大殿与山门之间的距离进行过实测,距离大约七百米。关于香积寺的东西长度,根据相关资料猜测大概是四五百米。依此而论,唐代时期香积寺的面积应该是700×450平方米。从出土的遗物来看,现在大东村大约就是唐代至元代的塔院位置。

    2.香积寺的衰落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郭子仪为收复长安,率军同叛军安禄山部在香积寺交战,使寺院受损。后经朱泚之乱及会昌禁佛的一再破坏,寺运遂衰。

    直到宋朝时,净土宗流行,香积寺又得到修复。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重建,改名“开和寺”(有云开利寺),不久乃复旧名。宋元期间,长安衰落,寺院年久失修,到明嘉靖年间(1522—1566)才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当时的进士王鹤曾游香积寺,并吟诗曰“古塔依萧寺”,“佛光天上转,僧影目中过”,可见当时寺庙中依然居住僧人,并具有很盛的佛事活动。不过,王鹤诗中又云“郊夕牛羊下,村归鱼牧歌”,这种农村小景说明在明代以前,由于佛教势力衰微,寺院一再缩小,俗人逐渐在寺庙的废墟上定居,以至形成村落。明代万历四十六年(1618),有诗《宿香积寺》说:“野寺荒原上,登登径转遥,禅房穿树梢,珠阁撑山腰”,说明当时香积寺规模依然不小,只是已现荒凉之象。明代以后,西村逐渐人满拥挤,于是向外发展,平塔除坟,香积寺的塔院逐渐湮没。清乾隆三十二年(1766年)又维修一次。可惜同治年间,香积寺再度毁于兵火。清末民初,寺毁而复修,寺中只有一名僧人,拥有八十亩土地,都被周围的村民耕种。当时寺内还保有许多金石文物,仅历代雕刻就一百一十九件。20世纪50年代初期,寺内主要建筑仅有大殿三间、金刚殿三间以及善导、净业二塔,金石文物几乎荡然无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土地改革中,香积寺的八名僧人分得二十八亩土地,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到1963年,僧人增加到十九人。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僧人有的被迫回乡劳动,有的进厂作工。1978年起陆续有十二名僧人返回寺院。

    3.香积寺的复兴

    随着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香积寺迎来了新的春天。国务院确定香积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将其他单位占用的土地、房屋、殿堂归还给寺院,1979年至1980年对寺宇进行了大整修,加固善导塔,新建大殿五间、佛堂五间、僧房十间等。近十余年来,香积寺进行了全面修整,加固、补修了善导供养塔。该塔原为十三级,现残存十一级,高三十三米。塔自顶至底层,顺各层南北拱券处中间裂开,与小雁塔的裂缝极为相似。史载这条裂隙已九百余年。在塔的东侧还增建了一进五间的大雄宝殿及佛堂、僧寮等,重建了寺院围墙,规划布置了花园,使全寺面貌焕然一新。

    12世纪日本高僧法然依据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创立了日本净土宗。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逐渐成为日本净土宗的根本圣典,善导被日本净土宗奉为高祖,香积寺亦成为日本净土宗的祖庭。据1955年日本宗教年鉴记载:日本净土宗有十四个宗派,拥有八千一百九十座寺院,开办了二所大学,一所学院,一所专科学校,现有净土宗信徒五百余万人。1978年、1979年,日本净土宗主动捐资协助修缮香积寺。1980年两国佛教徒共同举行了善导大师圆寂一千三十周年纪念法会。1982年又共同举行了善导、法然二祖对面像开光法会。由日方制赠了善导与法然二祖对面像及供器、法器、庄严宝盖等,体现了中日两国佛教徒的深厚友谊。

    如今的香积寺依然具有浓厚的净土宗气息。表现在:1.宽敞明亮的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阿弥陀佛接引站像,这与其他寺庙明显区别开来,因为其他寺庙一般是主供释迦牟尼佛像。阿弥陀佛是净土宗的最高崇拜对象,该像也是标准的阿弥陀佛接引造像,表明了净土宗最基本的信仰。佛像顶上高悬金色宝盖,佛像前各种供养齐备,呈现出肃穆庄严的氛围。2.大雄宝殿的佛前安放着日本净土宗所赠净土宗实际创始人善导大师的彩绘坐像。善导安然端坐在莲花座上,双手合十,手挂念珠,专心念佛。坐像前两边幢幡幔垂,宫灯灿烂,法器陈列井然。殿前有雕工精巧的两座石灯,亦为日本净土宗所赠。3.寺内还存有唐代石刻陀罗经幢及石碑碑额,显示出净土宗的信仰特色(待查证)。4.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善导大师供养塔至今依然巍峨耸立。塔身用青砖砌成,仿木结构,中空,外形正方,壁厚约二百米,周回二百步,原为十三级,经多年的风雨剥蚀和战火焚烧以致开裂,顶二层崩塌,今存十一级,高三十三米。如今,善导大师的供养塔经整修后,更加奇古别致,引人瞩目。5.寺旁有善导弟子、主持香积寺二十余年的净土宗大师净业的舍利塔。6.善导供养塔内有日本净土宗所赠善导、法然二祖对面像及象征中日两国山河大地的背景。7.寺内还存有大型《阿弥陀经书法作品》以及大量阿弥陀佛造像或西方三圣组像。8.日本净土宗自1957年以来,多次朝拜香积寺,始终视该寺为中国净土宗和日本净土宗的共同祖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