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祖庭之二:悟真寺

作者:出处:
分享到:

 
    1.悟真寺的位置与初创

    悟真寺,位于蓝田县东终南山悟真峪中。宋敏求《长安志》载云,悟真寺“在蓝田县东南二十里王顺山。”清《乾隆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崇法寺”条所载略同。民国宋伯鲁《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百三十一记载该寺“在县东三十里王顺山巅,茂林幽篁,风景秀绝,甲于一县。”四者所载,均不详创建。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二《隋终南山悟真寺释净业传》云:“开皇中年高,步于蓝田之覆车山,班荆采薇,有终焉之志。诸清信士敬揖戒舟,为筑山房,竭诚奉养,架险秉悬,制通山美,今之悟真寺也。”就是说,在隋代开皇年间(581—600),净影寺僧人慧远的门人净业前往蓝田覆车山隐居,当时,一些信徒便竭诚为其建筑山房,并行供养,这是本寺得以开创的最早因缘。

    不久,南岳慧思门下的慧超也应邀来此与净业共修,共在这里隐栖八年。接着,保恭、慧因等僧人也来这里隐居。炀帝初年,四邻诸国来学佛法的僧徒云集长安。于时日本摄政者圣德太子于大业三年遣使者小野妹子来聘,并且带了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见《隋书·东夷传》)。第二年又特选僧旻、请安、惠隐、广齐四人(一作八人)跟随小野妹子前来。炀帝把这些外来留学的僧徒安置在鸿胪寺的四方馆,并且先后召终南山悟真寺净业、玉泉寺静藏、长安大庄严寺神迥、弘福寺灵润入鸿胪馆担任教授。

    2.悟真寺的兴盛

    隋末唐初,原隋朝从南方请来的高僧保恭“归心泉石,遂避官於蓝田悟真寺,栖息林岫,将事终焉,而御众摄持,声光帝里。武德二年,下敕召还依旧检校,仍改禅定为大庄严,及举十德统摄僧尼,京辇诸僧,慑惮威严,遂不登及。高祖闻之曰:‘恭禅师志行清澄,可为纲统,朕独举之。’既位斯任,诸无与对,遂居大德之右,专当剖断,平恕衷诣,众无怨焉。”(《续高僧传》卷十一)据宋时重修多宝塔碑文载:“山中有寺乃是隋朝兴建,唐时扩建,命尉迟敬德监修”。唐时悟真寺有殿宇千间,气势恢弘,僧侣千人以上,寺院上下延绵数里。《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九白居易有《游悟真寺》诗。

    唐代贞观(627—649)初年,法诚投止本寺。他见寺地狭隘,遂开山辟野,兴堂建宇,于寺南横岭建华严堂,画千佛,又于山路岩崖刻经偈,致力经营寺观。武德六年(623)三论宗实际创始人吉藏圆寂后,吉藏最有名的弟子慧远在将吉藏遗骨埋葬于此地之北岩(又云至相寺北岩),然后在止留本寺,时往长安讲说,弘传三论宗。那时,有启芳、圆果二位法师,亲眼目睹僧炫往生净土的瑞相,便在悟真寺结夏安居三个月,持续念诵阿弥陀佛。经过五个月时间,二人在观想念佛中,觉得身临净土宝地,见观音、势至二菩萨,坐在两支大莲华上,周围有千万莲华,弥满其间,又见阿弥陀佛从西而来,坐一最大莲华,光明映照天地。二人上前为佛作礼,问道:“南阎浮提众生,依照经文教导而念佛,能得生于此地吗?”佛回答道:“勿疑,定生我国。”此时,二人耳中听闻释迦佛与文殊菩萨一道称赞净土,眼中看见面前有三道七宝台阶,下面一级上站立着白衣居士,中间一级上僧俗各半,上面一级全是出家僧人。他们说:“都是至心念佛的人,来生净土。”根据唐代弘法寺释迦才撰的《净土论》卷下记述,此事发生在贞观九年。据《新修净土往生传》所载,善导曾隐居本寺修般舟三昧,历历备见宝阁、瑶池、金座等净土庄严,由此世人才称其为终南大师。一般学者认为,善导在道绰往生后,从山西到长安,最初就住在这个寺院。那时善导还未能确立自己的地位,而且又因为该寺位于偏僻的蓝田山区,所以才被道宣称为“山僧”。善导在这里显露了他念佛三昧的功夫,常见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这种功夫好像也是悟真寺的一个传统,因为此前已有启芳、圆果二位法师曾精进修行净土法门,并在定中亲临净土妙景。后来,善导离开悟真寺到长安光明等寺,经过数年努力,归依净土法门者不断,“满长安城,皆悉念佛”,山僧跃为阿阇梨(导师),终南大师成了“光明大师”,其他各种美誉也接踵而来。

    唐代景云元年(710),春天不雨,冬又不雪,人皆吁天。皇上召法藏到皇宫请教救农之术。法藏说,有经名《随求则得大自在陀罗尼》,若结坛净写这个咒语,并投於龙湫,应时必获灵验。皇上便命令法藏立即做法。法藏“遽往蓝田山悟真寺龙池所,作法未旬,大雪”(《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

    唐肃宗时(756—762),楚金禅师以悟真寺为栖遁之所,奏请于该寺建多宝塔。唐时悟真寺还雕刻有多处石窟,《全唐诗》载有白居易元和九年秋《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其中提及登山向寺途中有一石龛,其诗曰:“一息幡竿下,再休石龛边。龛间长丈余,门户无*(上户下冋)关,仰窥不见人,石发垂若鬟,惊出白蝙蝠,双飞如雪翻”。可见其时所见石龛已经荒废,诗中提到石龛长丈余,与今天存在的石龛长度相仿,位置也相似。

    悟真寺鼎盛之时,宝幡迎风,古钟悠扬,白石绿水,悬蹬幽洞,寺内有吴道子绘壁画,诸河南书屏风,供奉有精美绝伦的汉白玉佛像和以珍贵珠宝装饰华丽的观世音菩萨像。并养有数千能飞入峡谷汲水入寺的飞鸽,这些当时都被誉为奇观,成为人们观瞻寺院的重要内容。诗人李白曾游此寺,钱起、卢纶、王缙、苏舜钦等也曾经游寺题咏。

    3.唐代以后的悟真寺

    中唐以后,由于历代的破坏,寺宇范围逐渐缩小。宋太平兴国六年(981),重修此寺,并改名崇法寺。明代嘉靖年间,秦藩王朱怀卷再次修葺此寺,并将悟真寺下寺的水陆殿改作其家祀佛堂。此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清朝道光二年(1822),皆有所修葺。

    目前悟真寺所存殿宇多为近代重建。今天的悟真寺分为上、下两部分,相距约一点五公里。上寺在悟真峪内两侧山崖上,四周竹林苍翠,故俗称竹林寺;下寺在蓝田县城东南九公里悟真峪口外的蓝水南岸,背负山林,面临蓝水。下悟真寺的水陆殿即现在的水陆庵。这是一处珍贵的壁塑艺术宝库,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庵内现存殿宇四十四间,占地十余亩,整个建筑飞檐画栋。大雄宝殿的壁塑群把绘画、园雕、浮雕、镂刻等艺术手段溶为一体,在梁、墙、柱上嵌满了三千七百多尊塑像,在方寸之地包罗万象。

    20世纪初,释妙舫住持终南山悟真寺,弘扬净土于西北,这既成为当时净土复兴的一支重要力量,也表明了直到近代,国人对悟真寺的净土宗地位的认可。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