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阀裔孙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唐僧的出身,在章回小说《西游记》里,《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一回,有专门的文字描写,但这一回故事却不见于现存百回本《西游记》的最初刻本——金陵世德堂本里。而没有了这故事“西天取经”所谓的九九八十一难,就缺少了金蝉遭贬、出胎几杀、满月抛江、寻亲报冤这所谓开头的“四难”,这显然是章回《西游记》创作者在创作中,或者是书商在刊刻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疏忽。于是,建国后整理出版的《西游记》,如最通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便根据其他的刻本,以附录的形式,将此回插增于书中,弥补了这个残缺。

    根据此回书中交代,唐太宗登基,开科取士,海州陈萼(字光蕊)辞别了母亲张氏,赶往京城长安应考,结果得中状元。新科进士门按照成例,风光无限地跨马游街。丞相殷开山家的小姐温娇要在新科进士里挑一个娇婿,便按照当时的风俗,结彩楼抛绣球来卜婿。温娇小姐见那陈光蕊一表人才,仪表堂堂,觑得真切,绣球抛下,不偏不斜,正打在路过的陈光蕊头上。于是,陈光蕊招赘进丞相府,与殷小姐合卺成婚,结为连理,成其夫妇。

    选官的日子很快到了,因江州州主之位尚在空缺,陈光蕊被任命为江州知州。任命之后,他作别岳父岳母,携妻往江州上任。来到洪江渡口,有艄公刘洪、李彪撑船到岸迎接。刘洪贪恋殷小姐美色,串通李彪,将船行到荒无人烟的去处,杀了陈光蕊,抛尸江中。殷小姐时已身怀有孕,为给光蕊留下一点血脉,她委曲求全,勉强跟随了刘洪。刘洪冒名顶替,代了陈光蕊,到江州上任。

    光阴迅速,殷小姐很快到了产期。在刘洪公事出远门期间,殷氏产下了一个男婴。再说这日天晚,刘洪回来,看见此儿,便定要将他除掉。在殷小姐百般恳求下,刘洪答应,留到明日天亮,再将婴儿抛入江中。

    次日,赶巧刘洪又有他事外出,殷小姐趁机咬破手指,用血写下一纸文字,将孩子的父母姓名、跟脚原由,备细开载;又将孩子左脚一个小指咬下,以为日后验证;然后取了贴身汗衫,包裹了此儿,来到江边。此时江上正好漂来一块木板,殷小姐朝天祈祷,将孩子放到板上,用绳带缚住,并将血书系在他的胸前,然后将其推入水中,任其漂流,听天由命。

    此儿命不该死,在木板上,顺着水流,竟一直漂到了金山寺脚下。寺中长老法明和尚正在坐禅,仿佛听得江中有婴儿啼声,来到江边,果然见涯边水上一片木板,上边正酣睡着一个婴儿。长老慌忙将他救起,看到他怀中血书,知道了他的来历,便给孩子取了乳名江流,然后托人抚养,并将血书紧紧收藏。

    日月如梭,转眼间江流儿长到了一十八岁。长老叫他削发修行,为他取法名叫玄奘。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玄奘的恳求下,法明长老告知了他的身世,并取出血书与汗衫交给了他。玄奘按照师傅的吩咐,扮作化缘的和尚,到了江州,见到了母亲。殷氏给玄奘一只香环,让他去寻找婆婆;又写了封书信,让玄奘去找外公殷丞相,请他带兵马前来,捉杀贼人,为生父报仇。

    朝廷的军队开到了江州,刘洪被捕正法;陈光蕊得龙王救护未死,一家三代再得团圆。玄奘为报法明长老之恩,就在这金山寺出家了。

    与作为文学形象的唐僧出身的离奇怪诞相比,作为历史人物的玄奘的出身,就显得平淡朴实了许多。

    玄奘俗姓陈,本名袆,祖籍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关于他的生年,大致有这么三种说法: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一般人都主张开皇二十年说,姑且从众,取此说。玄奘出生在洛州缑氏县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陈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市(县级市)缑氏镇陈河村。

    偃师地处中原腹地。河南省省会郑州市西去九十公里,古都洛阳东南行三十余公里,便来到了偃师。这里,有陇海铁路和连霍、太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310和207国道在此交汇。与偃师毗邻的洛阳白马寺,曾经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镇;洛阳龙门石窟,则堪称北魏王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伟大杰作。向东,稍远有嵩山少林寺,人称禅宗祖庭,在这里,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曾经面壁九年,创建了禅修的门径。

    偃师的得名,史籍上有具体记载,说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伐纣,到此而“息偃戎师”,故有其名。这里也是国内建都王朝最多的县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曾先后有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就在今天的偃师境内,有被史学家命名为“二里头文化”的夏都斟*(左寻右阝)遗址,发掘出了中国最早的宫殿基址群、礼器群、铸铜作坊、绿松石器作坊遗迹以及中国最早的宫城(即紫禁城),所以也是目前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史学界因此称其为“华夏第一王都”。这里还有夏商周断代工程所确定的夏、商断代界标——商城遗址,因此又被称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偃师不仅是玄奘法师的故乡,北宋名相吕蒙正也出生于此。历史名流张衡、蔡伦、班固、王充等,都曾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而闻名全国的东汉太学遗址、灵台遗址,商汤王冢,伯夷、叔齐墓,吕不韦墓,齐田横墓,王铎墓,颜真卿墓,唐太子李弘冢,杜甫墓等,随处可见的文物古迹,在在都昭示着该地雄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玄奘的祖上,据说远可以推到东汉末年的太丘长陈寔。其有确切文字记载的近世先人有:高祖陈湛,在北魏做过清河太守;曾祖陈钦,做过北魏的上党太守、征东将军,封爵南阳郡开国公;祖父陈康,学优而仕,做过北齐的国子博士、国子司业、礼部侍郎,食邑河南——大约也就是在他这—代,陈家才来到了偃师。

    玄奘的父亲陈慧,身长八尺,人物清秀,少年即通经术,喜欢褒衣博带,大约很有些魏晋六朝名士的做派,是一位淡泊于名利、讲究操守的儒者。因为隋朝末期的政治衰败混乱,陈慧便潜心三坟五典,一心读自己的书,做自己的学问。州郡曾举荐他为孝廉,朝廷也曾授他为陈留、江陵县令,但都做了不多久,他便挂冠辞去。“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恰如当年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陈慧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田园,过上了他耕读课子的隐居生活。

    玄奘的母亲宋氏,是曾经官洛州长史的宋钦的女儿,她先后生下了玄奘姊妹兄弟五个:玄奘和他的三个哥哥、一个姐姐。玄奘的大哥及三哥失名。二哥名素,少年便出家在洛阳净土寺为僧,法名长捷,颇得乃父的遗传,不仅长得风神俊朗,仪表齐整,而且博雅多学,既精于释典,又熟稔于儒家的《尚书》、《左传》及道家的《老子》、《庄子》。玄奘的姐姐长大后嫁给了瀛州张氏。

    玄奘自幼就聪颖不群,异常懂事。有记载说,在他八岁的时候,父亲陈慧为他讲说《孝经》,讲到了《开宗明义章第一》,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父亲读着这段文字,话音未落,玄奘竟突然站了起来,整理着衣装,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陈慧疑惑不解地问儿子;“怎么了?有事吗?”小玄奘恭敬地回答:“曾子见老师问话,尚且要恭敬地站起身子,不敢坐着;现在儿在听父亲的教诲,又怎能和父亲一起坐着!”“孺子可教也!”由小看大,陈慧为儿子的早慧、超人的领悟能力以及见贤思齐的向善之心,感到由衷的高兴与欣慰,“小儿有如此的禀赋,将来何愁没有一番作为!”

    望子成龙,是天下所有做父母的共同的心愿,有儿如此,陈慧心中也油然生出了一种满足与自豪感。从此以后,陈慧对幺子玄奘。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自觉地投以更多的心血,希望倾囊相授,不仅教他更多的学问,也时时向他讲说关于历代圣贤的人生及为人的故事。在丰富博大的古代典籍中遨游,学养薰染之间,玄奘爱古尚贤,读了不少的经典,非雅正的书籍不看,非圣哲的风范不学,不与别的孩童嬉戏打闹,不到市廛热闹的去处玩耍,纵然闹市上来了百戏演出,歌舞杂耍,钟鼓齐鸣,人声鼎沸,异常热闹,也不能将他从书海中拽出,他读书读得如此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正是在父亲的耳提面命和严格地督促教导下,玄奘自童年时期,便比较系统地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孝亲敬长、立身扬名、忠君报国,这些来自于中国儒家传统的思想观念,在玄奘的成长过程中都烙下了极鲜明的印记,也对于日后身为僧人的玄奘在人生处世及发展方向上的选择,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