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玄奘法师简介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玄奘大师(600—664)俗姓陈名祎,世称“唐僧”。

    出家后法名玄奘,尊称“三藏法师”,是中国唐代著名留学僧,举世闻名的旅行家、探险家、翻译家、哲学家、佛学家和法相宗祖师,中外文化交流杰出的和平使者和世界文化名人。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奘师降生于河南洛州缑氏县(今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汉太丘长仲弓之后。曾祖陈钦,北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北齐国子博士;父陈惠,曾任隋朝江陵县令,母宋氏,隋洛州长史宋钦之女。陈惠夫妇育四子一女,奘师在兄弟中排行第四。

    奘师少年聪悟不群而有素养,受其家庭和二哥陈索(长捷法师)影响,隋炀帝大业八年(612)跟随二哥长捷法师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为沙弥。唐武德五年(622),奘师21岁于成都空慧寺受具足戒,做夏学律。后奘师周游国内遍访各家佛学宗师,发现其学说思想各有所异,不知所宗。为究其佛典法义,以解所惑,奘师遂于唐贞观元年(627)秋八月孤身一人西行求法,途经百二十国,到佛国——印度留学。往返19载,行程十万余里,请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520夹,梵文经卷657部。除此之外,奘师还带回了印度的制糖技术和珍贵的灌木树种等(如婆罗树和梨树的种子等)。

    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四日,奘师在经历长达十九年的留学生涯后终抵大唐国都长安西郊,唐太宗派遣宰相房玄龄率众迎接,僧俗相迎者数十万余人。回国后奘师在大唐朝廷为其组织的国立译经院中,潜心译经19载,先后译出大小乘经、律、论75部凡1335卷。应太宗之邀并撰述了《大唐西域记》12卷,成为世界名著,该著是研究中亚、南亚次大陆的山川、地理、风俗、宗教、政治、经济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应东印度鸠摩罗王的礼请,奘师奉敕把中国老子《道德经》译汉为梵,并为大唐朝廷对外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而载入史册。

    唐麟德元年(664)二月初五夜半,奘师圆寂于铜川玉华寺,高宗皇帝闻讯后悲痛万分,对朝堂大臣说:“朕痛失一国宝。”遂罢朝三日并下敕为大师举行国葬,长安文武百官及各国使节和僧俗百万人参加了奘师的追思赞颂大典。

    玄奘大师作为一代伟人,对世界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贡献巨大,玄奘大师的唯识学思想通过遣唐使传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诸国并深深地影响着当地的佛学思想及文化的发展。梁启超先生赞誉他是“千古一人”,鲁迅先生称颂奘师为“中国的脊梁”。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