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面君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这是玄奘法师第一次见到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君王,这也是一次令人激动并且充满玄机的会晤。当整个大唐都在关注辽东战事之时,东都洛阳的宫殿内也在进行着一场不动声色的较量。唐太宗想让玄奘法师罢道还俗,辅佐后来的皇帝;伴君如伴虎,面对唐太宗的『热情』,玄奘法师从容不迫,进退有度……

    在弘福寺休整几天后,房玄龄便安排礼部官员和一队骑兵护送玄奘法师一行前往洛阳。

    这一次,众人不再骑乘骆驼,而是清一色改乘马匹。东都洛阳地处中原腹地,沟通南北大运河,是全国的经济和货运中心。为了更好地集结全国兵力和物资,唐太宗就把对辽东用兵的大本营设在了洛阳。经过贞观一朝近20年的励精图治,大唐国力蒸蒸日上,整个帝国都笼罩在一种近乎亢奋的战争氛围中。

    玄奘法师并不主张用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是作为大唐臣民,能够看到祖国在一位英明君主的领导下逐渐强大起来,令四夷外邦臣服,却让他感到无比自豪。在不久的将来,他就将见到这位英明伟大的帝王。这次会面很可能会决定自己回国后的前途和命运,还有那些梵文经卷的命运。因此,在离开长安前往洛阳的这几天旅程中,玄奘法师心中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与唐太宗进行沟通。十九年来所经历的一切,都不如与唐太宗的会面来得重要。

    为了迎接与唐太宗的会面,玄奘法师做了精心的准备,除了把身心都调整到最佳状态之外,他还为皇帝准备了一份厚礼。这份厚礼,是他从天竺和西域带回来的众多佛像和珍宝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早在长安时,他就把这些极具天竺和西域特色的礼物和那些准备拿出去巡游展览,给老百姓观看的佛像分开保存。

    马队刚刚进入洛阳城,玄奘法师就委托礼部的官员先行一步把这些奇特而珍贵的礼物送进宫去献给皇帝陛下。果然,唐太宗看到这些礼物后非常高兴,不但爽快地接受了,而且还在深宫之内别殿,单独接见了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就在别殿见到了唐太宗。这位大唐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和玄奘法师一样,威严、挺拔,双目炯炯有神。多年沙场征战的经历让唐太宗透出一股由内而外的慑人气势,而十几年的跋涉岁月也让玄奘法师练就了一副好身板。两人只打了一个照面,便给对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朕久仰法师大名,法师当年怎么就不辞而别了呢?”唐太宗的开场白,让见惯了大场面的玄奘法师吓出了一身冷汗。皇帝的这句问话,看似半开玩笑,实则是一上来就问一个措手不及,看看玄奘法师会如何应对。几分询问,几分嗔怪,还有几分试探。

    一旁的长孙无忌暗暗冷笑,当年他曾想借玄奘法师拒绝出任弘福寺住持之机扳倒萧瑀,却被房玄龄坏了好事;没想到这个玄奘法师竟然真的到了天竺,还取回了真经。对于玄奘法师,长孙无忌是五分敬佩,五分抵触,对于任何学识超群、气场强大之人,他都会本能地生出敌视来。

    玄奘法师没有慌乱,即便问他的人是大唐皇帝,他从容答道:“回陛下,贫僧当年离开之时,曾再三上书请求朝廷恩准;只叹当时修为尚浅、诚心不够,才没有被允许。但贫僧实在太想去学习最精深的佛法,曾立志‘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这才私自出关。这完全是贫僧个人的过失,至今想来,仍深感愧疚,惶惶难安。”

    唐太宗问得厉害,玄奘法师的回答则是非常诚恳,没有把不被允许出关的责任归咎于当时的国策和各级地方官员。如果一味强调说当年是唐太宗下令不许百姓出关,而今他成功取经归来,那岂不是说唐太宗当年的国策有误,让皇帝下不了台阶?如果辩解说是各级官员没有通过他的请求,就会把责任推到官员身上,这样一来,不但唐太宗不好办了,还会得罪了一大批当朝官员。

    玄奘法师巧妙地表达了几个意思,当时的情况我都明白,也都理解,现在事情都过去了,皇帝陛下您大可不必多想,所有的责任都是因为我诚心不够。同时表明心迹,无论如何,他都一定会西行取经,这是不可动摇的决心。

    唐太宗当然听得出玄奘法师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试探,他当然不会真的去追究玄奘法师私自出关的罪过。唐太宗有才干、有脾气,更有气度,他并不喜欢唯唯诺诺只会听命应承的臣子。他能容人,所以才会欣赏像魏征这等刚直倔强的大臣。

    “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唐太宗忽然想起,当年萧瑀回报玄奘法师拒绝出任住持时,说的也是这句话。区区十个字,却透出玄奘法师在谦恭中隐藏着的坚毅与决心,也在唐太宗的心弦上弹出了一记共鸣。

    唐太宗微微一笑,道:“法师您是方外之人,又岂能与那些凡夫俗子相提并论。法师不顾艰险西行求法,本就是造福天下苍生的善事,朕感激还来不及,又岂会拘泥于区区当年之事。法师大可放心,不必为此自责。”

    玄奘法师微微颔首,第一回合的试探算是过去了,两个人什么都没有明说,偏偏又把所要说的意思都表达得清清楚楚,还顾及了对方的面子,给彼此台阶下,算是打了个平手。

    唐太宗见玄奘法师有备而来,便话锋一转,好奇地问道:“大唐到天竺何止万里,路途遥远,山川阻隔,法师又是如何顺利到达天竺的呢?”

    此问一出,在场的大臣们也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在他们看来,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想要穿越西域和中亚前往天竺,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谁知,玄奘法师给出的回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既没有长篇大论地讲述一路上发生的事情,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自己是如何坚持和克服的,而是轻描淡写道:“贫僧之所以能取得真经,达成所愿,所能仰仗者,唯有大唐德威!我大唐百姓安康,国力鼎盛,远近国家莫不心向往之。故贫僧每到一处,都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

    唐太宗大笑,道:“法师您太过谦了。去天竺取经的是法师,又不是朕,朕又岂能枉自居功,将这万里求法的功劳给霸占了!法师不说,朕也知道,这条路很长,很难,很不好走;可法师您走下来了,不但到了天竺,还把佛经给朕,给天下百姓请了回来!朕不会赐你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可朕要替大唐,替天下百姓,向法师道一声谢!”说罢,唐太宗长身而起,从御座上走了下来,来到玄奘法师跟前,竟是深深一躬。

    玄奘法师慌忙起身,道:“陛下万万不可。贫僧何德何能!”

    唐太宗笑着直起身子,一把抓住玄奘法师的手,朝殿外一望,道:“今夜没有月亮,但繁星闪亮,朕不要做那独悬天际的孤家寡人,朕要做九天星辰中最亮的那颗;朕的周围,是满朝文武,是黎民百姓!朕的大唐,要像这满天繁星一般,煌煌大气,璀璨夺目!”

    热泪,在玄奘法师眼中打转。唐太宗这番话,让他领略到了一位伟大君主的胸襟气度。

    接下来,唐太宗详细询问了玄奘法师在西行路上的所见所闻和各国的风土人情。玄奘法师这才放开心怀,娓娓道来。玄奘法师谈吐优雅,口才极佳,让唐太宗听得一会儿以手撑额,一会儿拍案惊叹,大有身临其境之感。

    玄奘法师一直讲了大半个时辰,直到茶水微凉,唐太宗才让他稍作休息,命人去取热茶和糕点来。长孙无忌见缝插针,不失时机道:“臣曾读过《三十国春秋》一书,记录的也是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不过书中所讲述的都只是些粗略之事,若论沿途关山、河流、民风、国情,那就没法和法师的讲述相比了。”

    长孙无忌恰到好处的插话,直接就提醒了唐太宗,既然前代高僧可以把游历的经过写成一本书,玄奘法师的经历比他精彩百倍,修为也高出许多,当然能写出一部更好的著作来!对于一个正在积极向外扩张的大唐来说,玄奘法师在西域的所见所闻,直接就是了解西域和天竺的第一手资料,《三十国春秋》已经过时了,大唐需要最新的境外资料;只有充分掌握别国的情况,才能更好地去制定下一步的国策!

    因此,唐太宗对长孙无忌的提醒深表赞同,紧接着就对玄奘法师道:“天竺离大唐十分遥远,大唐百姓对那里的风俗民情一点都不了解,现存典籍的记载也不周全。既然法师亲眼看过,亲自走过,何不把这些事情都记录下来,让大唐子民也了解那里的一切呢?”

    玄奘法师无法拒绝。即便没有长孙无忌的暗示和皇帝的请求,他也会把自己前半生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让后来者看到天竺佛国的风土人情。所以,玄奘法师坦然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并把这部书定名为《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好,好名字,好气势!”唐太宗拍案叫好。在玄奘法师眼中,这部书是十几年心血的整理;而在唐太宗眼里,这部书所装载的则是整个西域乃至整个中亚,甚至是更加遥远的中亚和南亚次大陆!书中将要记录的一切,都是大唐西部战略的宝贵资料!

    知识渊博、谦和有礼、谈吐得体、气度不凡……虽然只是第一次见面,玄奘法师却给唐太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觉得,像玄奘法师这样的人才,如果仅仅用来写一部书,一辈子都耗在寺院中做学问,当一名不问世事的高僧,简直是暴殄天物!

    唐太宗是爱才之人,他心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让玄奘法师罢道还俗,为朝廷效力。贞观后期,当年跟随唐太宗打天下的文臣武将们很多都已去世,朝中大臣们也因废太子承乾、魏王李泰、吴王李恪、太子李治的皇位继承人之争而分成几派,内斗不休。国家急需补充高端人才,朝中派系之争也继续弥合,唐太宗迫切需要一位身家清白、能力出众、威望很高的人作为第三方势力来缓和朝臣的敌对态势,而玄奘法师,正是最佳人选。

    因此,唐太宗决定试一试:“不知法师可否愿意罢道还俗,留在朝中辅佐朕?”

    此言一出,不但玄奘法师大吃一惊,就连擅长政治斗争的长孙无忌也大吃一惊。

    不过,这一次,长孙无忌并没有忙不迭地站出来跟风说话,鼓励玄奘法师还俗当官,而是理智地选择了观望,他一时还摸不准皇帝是真的想要玄奘法师还俗,还是只对这位高僧表示重视。根据他的观察和分析,皇帝已然非常欣赏玄奘法师,肯定会把他留在身边。自己身为重臣,以后必定会经常跟玄奘法师打交道,如果为了一时跟风而给玄奘法师留下不好的印象,万一将来玄奘法师在皇帝面前给自己下一个弄臣的评价,对自己的仕途将极为不利。此时附和,还会给人造成君臣二人威逼玄奘法师的错觉。

    长孙无忌本能地认定,玄奘法师一定会拒绝。所以他选择观望,他要看看玄奘法师如何应对皇帝的赏识,冷眼旁观下面的好戏。

    正如长孙无忌的判断,玄奘法师不是一个会轻易动摇信念和立场之人,当年他拒绝过一次,现在还是选择了拒绝。面对唐太宗的赏识,玄奘法师没有硬邦邦地当面拒绝,而是采用佛家讲经惯用的打比方的办法,十分诚恳地说:“贫僧从小学习佛法,从来没有接触过世俗礼教和经世治国的方法。陛下现在让我还俗,就好比把在河流中行驶的船只搬到陆地上来当车马使用,不仅无法行驶,还会适得其反,让这艘船很快腐烂毁坏掉。贫僧愿意为国译经,修行布道,以此来报答陛下的厚恩!”

    听完玄奘法师的话,长孙无忌松了一口气。一位为皇帝所赏识,有着杰出学识和巨大威望的智者婉拒从政,对权力欲极重的长孙无忌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事。房玄龄已经66岁了,干不了几年了,两个儿子也不是什么人才;而他正当壮年,又是太子李治的亲舅舅,没有了玄奘法师的挑战,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唐太宗见玄奘法师心志坚定,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才暂时压下了让他还俗的念头。不过,唐太宗不是轻言放弃之人,还俗不成,还有别的办法,于是道:“既然法师一心向佛,朕也不便勉强。此番相见,甚为匆忙,不知法师可愿与朕一同东征,一边走,一边好好给朕讲讲西域,讲讲天竺。到了辽东,法师还可以为大唐将士祈福,以佛法超度亡灵,不知法师意下如何?”

    唐太宗的本意是想把玄奘法师带在身边,有空就一起聊聊天,缓解因战争带来的压力,还能借助玄奘法师的威望来减轻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创伤。然而,玄奘法师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接下来该做什么,他不会为了随顺皇帝而改变既定的目标,更不会盲从自己所反对的战争。因此,玄奘法师歉然道:“贫僧万里归国,跋涉多年,而今身心皆疲,恐怕难以陪伴陛下远征辽东。还望陛下见谅。”

    唐太宗一眼就看出这不过是玄奘法师的托词,也没有揭穿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法师您一个人都能去往天竺,眼下有朕和数十万大军同行,法师只消坐在船上,一边北上,一边观赏运河两岸的风景,又有何难?”

    玄奘法师没办法,只好实话实说:“贫僧不通军旅之事,远征辽东,不但帮不上陛下什么忙,还会白白耗费粮食,增加将士们护卫的负担,想来就心下有愧。贫僧自知无法劝弭陛下消弭兵戈,可贫僧乃佛门修行中人,目睹战事而不能制止杀戮,佛制戒律:僧众不得观礼战争,不得不报。”

    听玄奘法师这么一说,唐太宗也就不好再勉强了。

    玄奘法师见唐太宗有些不快,就想缓和一下气氛,遂道:“恳请陛下恩准贫僧前往少林寺翻译经文,为大唐将士祈福。”

    玄奘法师希望在少林寺译经,是因为少室山山清水秀,远离俗世喧嚣,是译经的上佳场所;再加上少林寺本身就是过去北魏的皇家译经院,天竺梵僧菩提留枝大师曾经在此译经。且藏书众多,对译经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少林寺离洛阳和玄奘法师的故乡偃师都不远,既能随时应对皇帝的召唤,也能一解思乡之情。

    唐太宗沉吟片刻,道:“少林寺啊,那可是为大唐建国立下过大功的。朕曾特许少林寺的僧人们习武强身,保地方平安;整个少室山远近几百里的老少轻壮,个个习武,朕的禁军将士,也有不少是从那里来的。”

    唐太宗瞧了长孙无忌一眼。长孙无忌忙道:“陛下说的是。少室山虽然离洛阳很近,但武风太盛,只怕不适合法师清修译经。依臣之见,法师若是不愿随军北上,大可在长安寻一处僻静的寺院,既能修佛译经,还能沐浴陛下的恩泽。”

    “嗯,还是长孙大人思虑周全。”唐太宗满意地点点头,长孙无忌的接话给了他思考的时间,“这件事,朕就做个主,法师一路劳顿,是该早些返回长安静养;至于译经的地方,就去弘福寺吧!朕打完这一仗,就会去探望法师。不知法师意下如何?”

    玄奘法师暗暗叹了口气,起身应允。他知道,唐太宗不是在故意刁难自己,弘福寺是长安最大的寺院,也是唐太宗给太后、皇后祈福的地方,不过他还是担心被打扰,于是又道:“京城百姓听说贫僧归来,都很好奇想见贫僧一面。如此一来,贫僧唯恐叨扰了译经大事。恳请陛下在弘福寺外加派护卫,以免闲杂人等打扰了译经和寺内僧人的清修。”

    “这是自然!”唐太宗见玄奘法师终于接受了自己的安排,之前那点不快也就烟消云散了,高兴道,“给房玄龄下一道旨意,告诉他,玄奘法师译经所需要的一切开支和人员,都由国库支出;再从太极宫中调一队金吾卫,日夜护卫弘福寺,没有朕的旨意,闲杂人等一概不得靠近!”

    “臣领旨!”长孙无忌高声道。把玄奘法师支回长安去译经,就等于减少了一个潜在的对手,他也乐见其成。

    贞观十九年,当十几万唐军浩浩荡荡开赴辽东前线的时候,玄奘法师离开洛阳,返回长安弘福寺,开始了后半生漫长的译经生涯。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