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使命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归国后,玄奘法师得到了唐太宗最高规格的礼遇,然而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声望和功绩而沉浸在欢喜愉悦中,他很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译经,才是他后半段生命中最重大的使命。

    回到弘福寺后,玄奘法师足足用了三天时间来思考和规划即将开始的译经工程。那些珍贵的经卷,既是自己多年心血的见证,也是佛教无可比拟的宝贵精神财富。译经所涉及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调度和组织,绝对不亚于长安城北正在营建中的大明宫。玄奘法师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和使命感,他强烈地感觉到,必须借助朝廷的力量,把全国最有德学的人才都集中起来,才能在弘福寺内完成这次译经的壮举!

    玄奘法师把译经工程的准备工作分成了三大块:一是整理经卷,二是后勤保障,三是组织译经团队。

    整理经卷是整个译经工程准备期间的核心工作。早在前往洛阳前,玄奘法师就嘱咐留在弘福寺的智远、娄沙二人,先行对从天竺和西域带回来的海量经卷进行整理、归类、存放,为下一步的翻译做准备。两人相互配合多年,很快地完成了前期的整理工作,并对所有经卷做了充分的防火防水措施,只等玄奘法师归来。

    译经需要有充足的场地,因此,整个弘福寺空间都被征用下来;而译经所需的食物、衣物、床铺、文具等一切所需物资,都在弘福寺集中,全都由官府提供。一项浩大的工程,仅有物资保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人在现场对工程进度、项目安排、人员协作、应急措施等方方面面的事务进行全面把握,去解决工作进行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的意外和突发事件,以确保整个工程能够顺利开展。因此,应玄奘法师的请求,房玄龄特地从相关衙门里抽调了几名精干的吏员,专门负责处理和协调译经相关事宜。

    完成物质上的准备后,玄奘法师就开始着手组建译经团队,并建议朝廷从全国范围内选拔合适的高僧。玄奘法师对这些由他亲手挑选的经书感情很深,因此制定了严格的选人标准:首先要有精湛的佛学修为,必须是某一部经书或某一派学说的翘楚,并且能够对经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其次要精通汉语和梵文,能够流利地解读梵文经书。另外,年龄不能太大,译经是一项长年累月、费时费力的浩大工程,不但需要知识,更需要精力和体力的支持,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年富力强的高僧。

    除了修为和语言上的要求,玄奘法师更看重译经者个人的品行,要求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要把译经看成是一项伟大的使命;那些企图通过参加译经来提升个人声望和地位的人,不论你年纪多大,资格多老,是哪个寺院里的住持,玄奘法师一概不用。

    定下选拔的要求后,玄奘法师就把申请组建译经团队的表章上呈给了房玄龄。得到唐太宗的首肯后,房玄龄很快就派人前往全国各地,以公文的形式下令地方上推举高僧进京面试。

    在选拔高僧的同时,玄奘法师还对译经制定了一系列翻译标准:

    隋唐以前,中原地区的佛经大多不是直接从天竺传入的“梵本”,而是中亚和西域各种语言翻译过来的“胡本”。这些佛经是先从“梵本”翻译成“胡本”,再从“胡本”翻译成“汉本”,而中亚和西域的语言又因为这些地区千百年来动荡局势和国家民族的变迁消亡而变得很难考证,造成了同样一部佛经存在多个不同版本解释的情况,甚至同一个版本在不同年代的解释也不同,给佛教的传播和布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由于梵文佛经最能体现佛教的本意和特色,所以玄奘法师一定要亲自前往天竺,去看一看原汁原味的原版佛经,然后把这些原版佛经带回来,把它们直接翻译成“汉本”,确保这些伟大的典籍能够在中原保存下来,把译经变成护经。

    玄奘法师认为,翻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原著,因此提出了类似于现代翻译中“信”、“达”、“雅”的佛经翻译标准。信,就是准确,也就是直译,要确保佛经的完整性和本意不被曲解改动;达,就是生动,也就是在准确直译的基础上,对佛经的内容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避免重复和赘述;雅,就是润饰,也是最后一步,即在保证“信”和“达”的前提下,对翻译过来的汉语佛经的遣词造句进行加工修饰,使佛经既有思想性,又有文学性。

    这套翻译标准,后来经玄奘法师自己总结,就成了著名的“五不翻”:

    1.秘密故不翻(如咒语,要音译)

    2.含义多故不翻(即一词多义的)

    3.此方无故不翻(如菩提树等)

    4.顺古故不翻(如历代译经大德,对某一译风习惯的传统保持一致故不翻)

    5.尊重故不翻(如般若、涅槃等,如“般若”翻出则失去壮重、严肃)

    经过两个月紧张而严格的选拔,各地一共为玄奘法师推荐了23位高僧,并且按照各自擅长的经典进行了初步的分类:

    证义大德12人,负责解释各类经文内容,分别是:长安弘福寺沙门灵润、沙门文备,罗汉寺沙门慧贵,实际寺沙门明琰,宝昌寺沙门法祥,静法寺沙门普贤,法海寺沙门神昉,廓州法讲寺沙门道深,汴州演觉寺沙门玄忠,蒲州普救寺沙门神泰,绵州振音寺沙门敬明,益州多宝寺沙门道因。

    缀文大德9人,负责对翻译后的经文进行文字和句子的加工、润色,分别是:长安普光寺沙门栖玄,弘福寺沙门明璿,会昌寺沙门辩机,终南山丰德寺沙门道宣,简州福聚寺沙门静迈,蒲州普救寺沙门行友,栖岩寺沙门道卓、幽州照仁寺沙门慧立,洛阳天宫寺沙门玄则。

    字学大德1人,负责对汉文玄奥难解的词汇语句进行解读:长安大总持寺沙门玄应。

    证梵语、梵文大德1人,负责对玄奥难解的梵文字句进行解读:长安大兴善寺沙门玄谟。

    其余负责研墨、录入、抄写、整理、保存的文书、助手也同一时间到达,统一受玄奘法师调配。

    贞观十九年五月初一,就在唐太宗率十几万精锐唐军横扫辽东,与高句丽大军对峙安市城的同时,远在长安的弘福寺内,译经的全部准备工作也已就绪。

    没有盛大的开工仪式,没有激动人心的宣讲,中国佛教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盛举,就在弘福寺内波澜不惊地开始了。玄奘法师没有因为充足的物质保障和强大的译经阵容而头脑发热,而是很冷静地把第一年定位为整个译经工程的磨合期,挑选了一些相对次要的佛经来“热身”。

    在23位由全国各地选拔上来的高僧中,有一位年轻僧人引起了玄奘法师的注意,他就是年仅26岁的会昌寺沙门辩机。辩机和玄奘法师一样都是少年出家,师从长安大总持寺高僧道岳法师,后来道岳法师被任为普光寺住持,辩机便迁居会昌寺,十余年间潜心修佛,精熟大小乘经论。辩机不但是译经团队中最年轻的一位,而且仪态风流、文采斐然,因而深得玄奘法师青睐。

    通过一年的磨合,很多之前不曾预想到的问题陆续暴露出来,著名的法藏大师就是因为与玄奘法师对某部经书的见解不同而退出了译经团队,但整个译经团队自始至终都在有序而高效地运转着:

    五月初一至九月二十日,译《菩萨藏经》20卷,智证笔受,道宣证文。

    六月十日,译无著菩萨《显扬圣教论》1卷,辩机笔受。

    七月十四日,译《六门陀罗尼经》1卷,辩机笔受。

    七月十五日,译《佛地经》1卷,辩机笔受。

    十月一日至次年正月十五,译无著菩萨《显扬圣教论》20卷,智证等笔受。

    次年正月十七至闰三月二十九日,译安慧释《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16卷,玄赜笔受。

    在这一年当中,玄奘法师一边让译经师们积累翻译经验,一边观察每个法师的性情、习惯,并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译经流程:先由玄奘法师根据梵文原本经书口译,经助译法师笔受记录,接着由精通梵文文法者进行核对,无误之后交由精通中文文法的法师们进行审查,再请缀文大德对文字进行润色。全部完成后,最后才交给抄书手进行抄写,整理成册。

    贞观二十年(646)五月十五日,对玄奘法师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在此前的一年中,译经团队很好地完成了磨合。与此同时,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唐太宗交给他撰写《大唐西域记》的任务,由他口述,由辩机笔录,也已完成了大半。从这一天起,玄奘法师决定集中精力,重点开始翻译大乘佛教中瑜伽行派的核心著作《瑜伽师地论》。

    到七月初,玄奘法师和辩机共同完成了《大唐西域记》,总计12卷。《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法师在取经途中亲历的120国和听说的28国的西域国家或城邦的情况,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山川、地理、交通、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宗教、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

    七月十三日,玄奘法师将新译成的五部佛经和《大唐西域记》一部一起呈送给唐太宗,并请求唐太宗能为这些经文作序。唐太宗爽快地答应了玄奘法师的请求,同时也给玄奘法师提了一个“离谱”的要求,希望他能够与长安城里的道士们一起,把道家经典《道德经》翻译成梵文。

    《道德经》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经典。唐朝建立后,李唐皇室就把自己看成是老子的后人,把道教奉为国教,道教的地位也因而排在儒、佛、道三家之首。当年鸠摩罗王的使者来到长安,就曾请求唐太宗把《道德经》赐给天竺。

    由于没有合适的翻译人才,这件事情便搁置了下来;而今玄奘法师译经初成,唐太宗又想起此事,于是就请玄奘法师和道士蔡晃、成英等人一起把《道德经》翻译成梵文。

    玄奘法师十分为难,偏又无法拒绝。唐太宗指派他和道士们一同翻译《道德经》,除了恩赐天竺外,也是为了弥合这些年来佛、道两家的矛盾。所以,玄奘法师只能勉为其难地接受;但是在内心深处,他并不认同道教的理念。翻译开始后,玄奘法师经常就《道德经》中一些语句的解释和道士们发生争论。当道士们要求把《道德经》的序文用佛教的词汇来解释并翻译出来时,玄奘法师坚决拒绝了。

    唐太宗不再勉强,于是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带着由玄奘法师翻译的梵文版《道德经》,第二次出使天竺。

    完成了《道德经》的翻译后,玄奘法师便重新投入到了《瑜伽师地论》的翻译中来。事实上,此前一年的试翻译,都是在为翻译《瑜伽师地论》做准备。

    长安城外,元寿和薛积麦前来给王玄策送行。

    “此番西去,老弟你可就是我大唐的正牌使节!”薛积麦策马走在王玄策左边,薛家的一支商队也会跟使团一同出发,把中原的货品带到西域和天竺,再把当地的货品带回来。

    王玄策道:“我在边关晃悠了半辈子,这一回,定要沿着法师当年走过的路线,重新再走一次,好好修行一番。”

    “王大人是想要当居士?”元寿笑问。

    “我?”王玄策大笑道:“我这等六根不净之人要是能当居士,法师便是那如来佛祖了!我这一走,少则一年,多则三年,法师这边,可就要拜托二位了。”

    “这还用你交代?寺里师父们吃的用的,哪一样不是我老薛亲手挑选的?倒是我老薛家的驼队,还要你这位大唐正使多多照顾了!”薛积麦和王玄策早已混得很熟,说话便全无顾忌。说完,还装模作样地朝王玄策行礼,惹来周围一片大笑。

    笑完,王玄策突然问道:“两位老哥觉得,几个徒弟当中,法师最中意哪个?”

    元寿和薛积麦相视一眼,薛积麦抢先道:“比蒙。”

    元寿哑然失笑:“薛老板是跟孝达师父混久了,眼里只有金刚和尚。”

    “那你说谁?”薛积麦反问。

    元寿道:“智远、娄沙、比蒙,各有所长,又有所短,我看法师未必会在他们当中来挑。其实法师的心思,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王玄策道:“你是说辩机师父?”

    元寿点点头,道:“机敏聪慧,风度翩然,年纪又轻,前五部经书中的三部,外加《大唐西域记》都有辩机法师的证文和笔受,法师对辩机师父可是青睐有加啊。”

    薛积麦朝周围扫了一眼,道:“关于辩机师父,你们可曾听说过什么?”

    王玄策眉角一动,道:“你是说,驸马爷?”

    薛积麦点点头,低声道:“此事我也是从旁人处听来的,所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若是被人追查起来,麻烦就大了。”

    元寿耸了耸肩膀,满不在乎道:“公主看上英俊的法师,倒也是一段佳话。”

    薛积麦白了他一眼,道:“此事可大可小,我是担心,追查起来,会牵扯到法师!”

    元寿和王玄策都沉默了,以皇帝对高阳公主的宠爱,对房家的信任,高阳公主和辩机交往之事只要不太出格,应该不会惹来多大的祸端,怕就怕有人拿此事做文章。

    “薛兄!”王玄策道,“你与驸马爷相熟,可以找个机会证实一下,看此事到底是否属实。我有一个不好的预感,此事早晚会东窗事发,如若属实,元先生足智多谋,还得早作谋划。”

    元寿与薛积麦对视一下,一齐拱手。薛积麦道:“老弟你只管放心西去,长安的事情,有我和元先生在,必能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出来,保全法师。”

    “如此,王玄策先行谢过!”说罢,王玄策朝两人一拱手,抬手一鞭,绝尘而去。

    这一去就是两年。

    贞观二十二年(648)五月,长达100卷,由玄奘法师口述,由灵会等人笔受的《瑜伽师地论》终于翻译完毕。由于天气炎热,唐太宗此时正在长安北面的玉华宫避暑,玄奘法师便与礼部官员一起驱车前往玉华宫面圣。

    就在玄奘法师等人抵达之前,另有一支马队也已来到玉华宫外,正是两年前奉旨前往东天竺国的王玄策和蒋师仁。两人一身戎装,风尘仆仆地被带到了玉华宫中,向唐太宗讲述了两年来的离奇经历。

    当初王玄策和蒋师仁奉命前往北天竺拜会戒日王,可他们还没到,戒日王就驾崩了,宰相阿罗那顺篡位自立,不但拒绝大唐使者入境,还发兵追杀王玄策一行。王玄策和蒋师仁冲出重围,逃到泥婆罗境内。王玄策不甘心就此出使失败,就说服泥婆罗国王,借到了7000骑兵。此后,王玄策又前往吐蕃拜会松赞干布,请求他出兵相助,讨伐阿罗那顺。在文成公主的斡旋下,松赞干布同意调派1200精锐骑兵给王玄策。

    辞别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后,王玄策就带着吐蕃骑兵与泥婆罗骑兵合兵一处,然后说服附近的羌族部落,任命蒋师仁为先锋,率一万多人的“多国部队”挥师南下,用火牛阵大破北天竺数万象军,旋即攻破北天竺重镇茶博和罗城。阿罗那顺仓皇逃往中天竺。王玄策继续猛攻,一路连战连捷,将阿罗那顺驱赶到了东天竺。

    在东天竺鸠摩罗王的支持下,阿罗那顺召集残部反攻“唐军”,结果中计被俘,所率人马全军覆没。王玄策当即分兵,命蒋师仁率部回攻中天竺,自己则率大军攻入东天竺境内。很快,蒋师仁攻破阿罗那顺妻子镇守的朝前托卫城,中天竺灭亡。鸠摩罗王见状,连忙准备了大批礼物向王玄策谢罪,表示愿意臣服大唐。王玄策这才罢兵归国。

    听完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离奇经历后,唐太宗便对左右大臣道:“当年蜀侯贪慕金牛,引秦军入境,致使亡国;阿罗那顺若不劫掠我大唐使节,又如何会兵败亡国?贪!贪财者,为祸一族;贪名者,为祸一方!为政之人,切忌贪念!”

    “吾皇圣明!”众臣齐道。

    王玄策高声道:“臣此番归国,还为陛下带来了三件礼物。”

    “哦?”唐太宗好奇地望着王玄策,他已经给自己带来了足够的惊喜。

    王玄策朗声道:“臣的三件礼物,一是战败被俘的阿罗那顺,二是鸠摩罗王献上的全天竺地图,三是天竺高僧那罗迩娑婆。叛贼阿罗那顺,已被押在殿外,等候陛下处置;鸠摩罗王献上的地图,臣已带来,请陛下御览;至于高僧那罗迩娑婆,已被臣安置在驿馆之中。”

    “沽名钓誉之人!”一旁的褚遂良心里嘀咕道。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王玄策,居然也想靠一时之功一步登天,简直是异想天开!

    不过唐太宗非常高兴,不仅让王玄策起来说话,还下令将阿罗那顺收押,然后接过天竺全图,饶有兴致地读了起来。

    就在这时,宦官来报,说是玄奘法师已将100卷《瑜伽师地论》翻译完华,正捧着汉文本的《瑜伽师地论》在殿外候旨。唐太宗当即宣玄奘法师进殿。

    看到玄奘法师的那一刻,王玄策心潮澎湃,河西追捕,中亚匆匆一别,两年前再度相会……两人一个文,一个武,同样是从长安出发,不远万里前往天竺;同样孤身犯险,却在异国他乡扬名立万。命运在两人身上打上了相似的烙印,人到中年的他们,又能否就此一飞冲天,立下不世伟业呢?

    “法师来了,朕等这部《瑜伽师地论》可是等了两年啊!”唐太宗高声笑道,“今日王爱卿万里得胜归来,法师译得真经百卷,朕可是双喜临门啊!”

    玄奘法师连忙道:“此皆陛下恩泽深厚,大唐德威四方,贫僧岂敢居功!”

    “还是玄奘法师懂得进退。”褚遂良暗暗赞道。他对玄奘法师的印象非常好,还曾暗中劝长孙无忌不要在译经一事上为难房玄龄和玄奘法师,他二人一个老了,一个无心权力,对太子李治的地位并没有威胁。

    唐太宗笑着走到玄奘法师跟前,伸手扶起他,道:“法师啊,辛苦了两年,还来跟朕客气?朕今天很高兴,你和王爱卿,一个译经,一个打仗,一个弘扬了大唐的恩德,一个打出了大唐的威风,都是朕的股肱之臣啊!”

    说完,唐太宗像是想到了什么,自顾自道:“当年隋文帝有裴矩,不费一兵一卒,便将突厥一分为二,从此西北安宁;而今朕有王爱卿,不费一兵一卒,便打得天竺臣服。然则,朕还缺一人。”说完,再度望向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暗叫“不妙”,皇帝又要自己还俗了!

    果然,唐太宗又道:“法师博学广识,通晓西域诸国语言、风俗,不如就此还俗,来当朕的裴矩,为朕出谋划策,远图万里。朕可是真心的,还望法师不要拒绝。”

    唐太宗此言一出,在场之人一下子都明白了,原来皇帝是想让玄奘法师还俗来充当外交顾问,为统一西域出谋划策,成为第二个裴矩。长孙无忌立刻开始盘算玄奘法师还俗后有多大的政治能量,会不会站在自己一边;褚遂良眉头紧锁,如果玄奘法师真的还俗,那他还值得自己这般推崇吗?王玄策则是暗暗叹了口气,几十年来,他一直把裴矩当成偶像,可在皇帝眼里,玄奘法师才是理想的“裴矩”,而不是自己,看来只能把宝押在那个那罗迩娑婆身上了……

    众人心思百转,玄奘法师却是古井不波,再次申诉志向,不卑不亢道:“贫僧恳请陛下收回成命!贫僧一心向佛,志在译经,若是半途而废,不但会辜负陛下厚恩,亦会亵渎佛陀。贫僧此生所愿,便是将这万卷经书译成汉本,弘扬佛陀大法,造福大唐国民。”

    唐太宗知道玄奘法师是个心志坚毅之人,此番再提还俗,不过是一时兴起,并没有强逼玄奘法师的意思,于是摆了摆手,道:“朕让你还俗当官,又不是不让你继续译经;不过朕也知道法师心意已决,译经弘法,亦能教化天下。法师当继续努力,朕定会助法师一臂之力。”

    “吾皇圣明!”玄奘法师高呼,庆幸皇帝没有步步相逼。

    紧接着,唐太宗就命人取来刚刚翻译完成的汉版《瑜伽师地论》,向玄奘法师请教。帝曰:“此论甚大,何圣所说?复明何义?”“论是弥勒菩萨所讲,明十七地义。”法师回答,帝接下又问:“何名十七地?”“谓五识相应地、意识相应地、有寻有伺地、无寻惟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法师如是详答后玄奘法师逐一解释。唐太宗听完之后大加赞赏,叹谓侍臣曰:“朕观佛经,譬犹瞻天俯海,莫测高深,而今观之,宗源杳旷,靡知涯际,其儒、道九流之经典比之,犹汀滢之池,方溟渤耳。而世云三教齐致,此妄谈也。”当即太宗就命秘书省将汉文版的《瑜伽师地论》抄写九部,分别送到九州郡县传阅,然后由九座著名的寺院收藏,让天下人一同参阅这部佛典巨著。

    此后,唐太宗兑现了当初的诺言,亲自为已经翻译完毕的经书撰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并赞扬玄奘法师为:“将日月而无穷,与乾坤而永大,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接着皇太子李治也写了《大唐三藏述圣记》来称颂玄奘法师的功德。

    随着《大唐西域记》的完成和《瑜伽师地论》的翻译完毕,玄奘法师声名更隆,俨然已是整个大唐佛教界的精神领袖。

    这一年七月,一代名臣房玄龄去世。

    十二月底,太子李治为超荐母亲长孙皇后往生净土追思报恩而修建的大慈恩寺完工,唐太宗便邀请玄奘法师进驻大慈恩寺,并举行了隆重的升座进院仪式,还派千余名太子东宫卫队将所有译经人员和物资从弘福寺转移到豪华壮丽的大慈恩寺,请玄奘法师继续他的译经事业。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