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渊源》 第八章 《法华经》与禅宗思想 一、《法华经》与禅宗的本心论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法华经》中,“一大事”、“衣珠”等喻象,被禅宗用来作为本心论的表征。

    “一大事”、“衣珠”象征本心的澄明。《法华经·方便品》:“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谓佛陀出现于世间之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开显人生之真实相。禅宗则径以“一大事”象征人类精神纯真无染的状态,指出“此一大事,乃是先佛之根本,群生之性命,亘古亘今,未尝改移,在圣在凡,曾无增损”(《续古》卷4《云盖本》)。认为佛陀出世的本怀就是为了“一大事”,⑦并且明确地宣称宗师接引学人也是为了这“一大事”,“诸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祖师西来,亦不出见性成佛”,⑧禅僧的参访行脚同样是为了这“一大事”(《五灯》卷8《知默》)。此“一大事”,既有超越言筌思维的质性,“此本自灵明。……不假修证,岂在思惟?”(同上卷19《日益》),又绝非是与此岸隔绝的彼岸世界,而是禅者活泼的日用。⑨将神圣的“一大事”置换为开堂说法之类的禅者日用,显示了禅宗对经文创造性的体证。

    “衣珠”是《法华经》七喻之一,⑩出《法华经·授记品》,谓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亲友以宝珠系于其衣中,其人并不觉知,仍自受贫苦。后经亲友告知,乃得衣中宝珠,衣食受用无极。经文以此喻二乘之人,昔于大通佛所,曾植大乘之种,然为无明所覆,未能觉知,后由如来方便开示,乃得证大乘之果,利乐无穷。禅宗对“衣珠”进行创造性的阐释,用以象征人人本具的佛性,指出参禅悟道就是要重新发现原本存在的衣珠,使精神生命由欠缺到富有,由窘迫到自足,所谓“贫子衣珠,不从人得。三世诸佛,只是弄珠底人。十地菩萨,只是求珠底人”(《五灯》卷16《倚遇》)。发现衣珠,即是豁然见性。(11)庞蕴诗云:

    宝珠内衣里,系来无量时。遇六恶知识,又常假慈悲。牵我饮欲酒,醉卧都不知。情尽酒复醒,自见本导师。(《庞居士语录》卷下)

    诗以生动的情节描绘了衣珠的迷失和重现。禅宗指出,由于“衣珠”极其珍贵,故一旦发现之后,就要对之倍加护惜,不使遗失。但是,即使对这珍贵的“衣珠”,也同样不可执着。为了破除学人对“衣珠”的执着,禅师采取了峻烈的手法,“夫宗师者,夺贫子之衣珠”(《五灯》卷12《楚圆》)。这是因为“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祖为何人!”(《古尊宿》卷18《文偃》)金屑虽贵,落眼成翳。衣珠虽珍,执着成病。因而身心脱落的禅者,对这一切都要拂却。

    与“衣珠”相联系的是“髻珠”。《法华经·安乐行品》中的“髻珠”,本指轮王髻中之珠。轮王比喻如来,髻比喻二乘权教,珠比喻一乘实理。珠在髻中,犹如实理为权所隐。经文谓如来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授记二乘而得作佛,犹如轮王解髻中之珠以与功臣。禅宗将“髻珠”同样创造性地理解为人的本原心性,(12)宣称参禅悟道,即是要“打开无尽藏,运出髻中珠”(《续古》卷3《南堂兴》)。

    “衣珠”、“髻珠”对禅的参学具有很强的宗教实践性,它使人生发出在生死之中获得涅槃的体证,树立本心是佛、自己作佛的自信,培植起勇于承当的胆气,从而明心见性,荷担如来家业。正如延寿所指出的,“一切含生,心珠朗耀,……或处轮王髻中,建大功而受赐。或系贫人衣里,惺智愿而犹存。……即生死中有不思议性,于尘劳内具大菩提身,以障重之人闻皆不信,甘称绝分,唯言我是凡夫,既不能承绍佛乘,弘持法器,遂乃一向顺众生之业,背觉合尘,生死之海弥深,烦恼之笼转密”(《宗镜录》卷14)。

    ①  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见大正藏第9册。

    ②  参《五灯》卷14《道楷》、卷14《清了》、卷16《居讷》。

    ③  参《五灯》卷5《仲兴》、卷14《法恭》、卷19《袁觉》。

    ④  参《五灯》卷2《志言》,卷10《延寿》、卷11《省念》、卷20《自回》。志言有“法华志言”之称,省念有“念法华”之号。

    ⑤  齐己《送楚云上人往南岳刺血写法华经》:“剥皮刺血诚何苦,欲写灵山九会文。十指沥干终七轴,后来求法更无君。”诗见《全唐诗》卷846。

    ⑥  参《五灯》卷6《亡名古宿》、卷8《休复》、卷19《清远》,《古尊宿》卷6《睦州》。

    ⑦  参《五灯》卷11《善昭》、卷19《宗泰》。

    ⑧  《圆悟录》卷1。参《汾阳录》上、《五灯》卷18《仲宣》、《续古》卷4《松源岳》。

    ⑨  《五灯》卷5《大同》:“‘诸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和尚出世当为何事?’师曰:‘尹司空请老僧开堂。’”

    ⑩  《法华经》七喻,指《法华经》中七则最著名的譬喻:(1)火宅喻。(2)穷子喻。(3)药草喻。(4)化城喻。(5)衣珠喻。(6)髻珠喻。(7)医子喻。

    (11)  《汾阳录》上:“迷情不了,背觉合尘。如识衣珠,不从别得。”《宗镜录》卷19:“故知本觉常成,衣珠不失。若非圆顿之教,何以直了自心!”同卷引融大师颂:“但信研心出妙宝,何烦衣外觅明珠。”

    (12)  《古尊宿》卷44《克文》:“大众,唯有髻中宝珠,不妄与之。虽然不与,亦人人具足,十二时中光明烜赫,阿谁欠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