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净土经典的内容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上生经讲述弥勒上生兜率天宫以及弥勒净土的美妙景象;下生经讲述弥勒从兜率天宫降生人间成佛的故事。因为弥勒可以上生兜率净土,也可以下生秽土世间,所以弥勒就具有了菩萨与佛的特性,也被称为弥勒菩萨和弥勒佛。

  首先对弥勒佛的身世做了说明。弥勒为婆罗门之子,后出家为僧,并先于释迦牟尼之前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内院净土中,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经过四千岁(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之后将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弘扬佛法。所以弥勒佛常常又被称为弥勒菩萨。实际上,在佛经中,他是“补处菩萨”,也就是候补佛,是大乘佛教所说的未来佛之一。由此之故,在发现弥勒的造型时,常常有两种形式,一是以菩萨的装束出现,一是以佛的装束出现。不言而喻,菩萨装束的弥勒表现的是在兜率天宫的场景,是弥勒上生经的内容,佛的装束出现的形象则是下生人间的形象,是弥勒下生经的情景。这点也是判断弥勒上生经和下生经两种经变图的一个依据。

    弥勒佛作为未来佛是相对于过去佛而言的。过去佛出现在部派佛教时期(约公元前4—前3世纪),这个时候,佛教有了经典,不再只凭口头上的传承了,此时编写的《阿含经》中有过去七佛的记载,据《长阿含经》卷一载,释迦牟尼前有六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再加上释迦牟尼佛,通称为“过去七佛”。这个理念被大乘佛教接收过来,与此相对便出现了未来佛的理念。为了持续支持这一理念,大乘佛教也不避讳小乘佛教过去七佛之说,还常用造像的方式直接表现七佛的形象。在中国早期的石窟中就可以看到。甘肃陇东最富有影响的石窟群——位于庆阳县西峰镇西南25公里处的北石窟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65窟,它开凿于公元509年的北魏时代,七佛立像被雕造在窟内正壁和两侧壁的坛基上,高达8米左右。而且七佛的影响还延续到后代,从考古发现的唐代佛教造像中也能见到七佛的影子。1985年陕西扶风贤官村所出的鎏金七佛造像,被置于七瓣莲花上,莲花支撑在一枝莲梗上,其下为台座[1]。这样表现七佛的方式在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中也常常被运用。

    过去佛和现在佛的体系构造,是以时间概念为基础的,佛的出世在时间上来说是有延续性的,既然有了过去,必定要有未来。因而即使佛教不提未来佛的问题,恐怕大众也会提起和追问的。    

    除了对小乘佛教过去佛的吸收外,大乘佛教还创设了自己的过去佛即燃灯佛。燃灯佛在造像中逐渐取代了过去七佛的形象,与释迦、弥勒共同组成了竖三世佛,即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

    其次,在弥勒经典中,对弥勒净土做了大量的渲染。说那里的庭园中有八色的琉璃所铺成的渠,每个渠又是以五百亿宝珠做成的,渠中的水有八种不同的味道,八种不同的颜色。渠水在庭园间穿梭流淌,于四门外化生四花,水出花中如宝花流。每一朵花上有二十四天女,相貌庄严,好像菩萨一样,手中自然化生五百亿宝器,每一个宝器中都盛满了甘露,左侧的肩部装饰着无量的缨络,右侧的肩部则是无量乐器,虽然从水中涌现出来,但是却仿佛是停留在空中的一片云……,若有人往生兜率天的,自然得到天女的侍御。这里还有由七宝装饰而成的大狮子座,高四由旬[2],座的四角头生四莲花,一一莲花都是百宝做成的,一一宝物中出百亿光明,其光微妙,化为五百亿宝花,庄严宝帐。时十方有百千梵王,每位梵王都手持一个宝铃,并将宝铃悬挂在宝帐上。而且,楼台亭阁间还有百千天女,漂亮非凡,手执乐器,乐器中演奏着苦、空、无常、无我等佛教的智……。十方无量诸天命终,都愿意往生兜率天宫[3]。

    而且当弥勒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处处都是奇异景象,大地平静就如琉璃镜子一般,大金叶花、七叶宝花、白银叶花,花须柔软,好像天空中飘下的丝带;生吉祥果,香味具足。丛林中的树木也开满了鲜花,结出的果实美妙无比。寒热风火,以及其他的任何灾难都没有了,人们的寿命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岁,而且没有中途夭折的;人们的身高可以达到十六丈,女人五百岁才出嫁。“自然树上生衣”,“人取著之”;“雨泽随时,谷稼滋茂,不生秽草,一种七获,用功甚少,所收甚多”,“是时众宝,无守护者,众人见之,心不贪著。”[4]

    弥勒经典中对于弥勒净土的描述,与净土宗经典对于阿弥陀佛净土世界的描述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言而喻,如果将两者进行混淆也是正常的。

  [1]高西省:《扶风贤官村唐鎏金铜造像窖藏》,《文博》1987年5期。

  [2]由旬是古印度计算距离的单位,当时以帝王一日行军的路程为一由旬。也有将由旬分为上、中、下三种的,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

    [3]《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4]《弥勒成佛经》。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