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贤首宗名篇选(三)法藏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法藏(643—712),唐代僧,为华严宗第三祖。字贤首,号国一法师。又称香象大师、康藏国师。俗姓康,祖先是康居国人,至其祖父,举族迁至中土,居于长安。早年师事智俨,听讲《华严》,深入其玄旨。智俨示寂后,乃依薄尘剃度,时年28。初以能通西域诸国语与梵文经书,遂奉命参与义净之译场,先后译出《新华严经》、《大乘入楞伽经》等十余部,尝为武则天讲《华严》十玄缘起之深义,而指殿隅金狮子为喻,武后遂豁然领解,后师乃因之撰成《金师子章》。师一生宣讲《华严》三十余遍,致力于华严教学之组织大成,实为华严宗之实际创始人,因故华严宗又称为贤首宗。又注释《楞伽》、《密严》、《梵纲》、《起信》等经论,并仿天台之例,将佛教各种思想体系分类为五教十宗,而推崇《华严》之组织乃最高者,《华严》哲学于现实世界中乃属理想世界之实现。于玄宗先天元年十一月,示寂于大荐福寺,世寿70。著作甚多,计有《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华严料简》、《华严五教章》、《大乘密教经疏》,四卷、《梵纲经疏》、《大乘起信论疏》、《华严纲目》、《华严玄义章》等二十余部。弟子主要有宏观、文超、智光、宗一、慧苑等。

    1.华严经旨归

    【简介】  《华严经旨归》亦称《华严旨归》,全一卷,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本书为法藏大师讲述于天授年间,分十门以阐论《华严经》。内容多处引用提云般若所译之《华严经·不经议境界分》,故推断本书系法藏撰于49岁之时。法藏系华严三祖,著作多达数十种,综观其一生之思想与教学体系,乃以《华严五教章》一书为基础,而以《华严经探玄记》一书集大成,本书则为其间之重要著作。华严宗素有“十玄缘起”之说,乃阐释法界中各种无碍法界之相状者,华严宗认为通达此义始可深入《华严经》之玄海。基于此说,华严二祖智俨创立“十玄章”,被称为“古十玄”;法藏进一步发挥阐论“十玄”之奥义。被称为“新十玄”。本书所述之要旨即介于“古十玄”至“新十玄”之间,书中举出“十义”作为“十玄门”之根据。

    夫以主教圆通,尽虚空于尘刹:帝珠方广,搅法界于毫端。无碍熔融,卢舍那之妙境;有崖斯泯,普贤跟之玄鉴。浩汗微言,实叵寻其旨趣;宏深法海,尤罕测于宗源。今略举大纲,开兹十义,撮其机要,称曰旨归,庶探玄之士,粗识其致焉。

    一说经处    二说经时    三说经佛

    四说经众    五说经仪    六辩经教

    七显经义    八释经意    九明经益

    六示经圆

    说经处第一

    夫圆满教起,必周侧于尘方,既为尽法界之谈,讵可分其处别?今从狭至宽,略开十处:初此阎浮,二周百亿,三尽十方,四遍尘道,五通异界,六该别尘,七归华藏,八重摄刹,九犹帝网,十余佛同。

    初,此阎浮者,谓此阎浮菩提树等,七处八会,说此经法。

    二,周百亿者,谓尽此娑婆,百亿阎浮觉树王等,同时俱说。

    三,尽十方者,谓尽于十方虚空法界,所有一切须弥山界,无不同时皆说此法。如《光明觉品》说。

    四,遍尘道者,谓于十方虚空界中,一一尘处,皆有彼刹,悉于其中,演说此经。

    五,通异界者,谓树形等异类世界,有不可说佛刹微尘等一一流类,皆遍十方虚空法界,为与前须弥山界等互不相碍,各于其中,转尊法轮。

    六,该别尘者,谓尽虚空界一一尘道,各亦同前,摄自同类无量刹海,而于其中,亦说此经。

    七,归华藏者,谓此等一切杂染世界,各皆同尽,唯是莲华藏庄严世界海,数过刹尘,一一皆悉遍周法界,不相障碍,悉于其中,演说斯法。

    八,重摄刹者,于此华藏一一尘,皆摄无边诸佛刹海,皆于其中,说此经法。

    九,犹帝网者,彼一一微尘,既各摄此无尽刹海,即此刹等,复有微尘,彼诸尘内,复有刹海,是即尘尘既其不尽,刹刹亦复不穷,如因陀罗网,重重具十,不可说其分量也。上来总是卢舍那佛说《华严》处。问:若如上说,即七处八会,皆悉杂乱。如上忉利天处说十住时,既遍虚空,周侧毛道,未知夜摩等处,亦说十住不?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彼不说,即说处不遍;若彼亦说,何故经中云忉利说十住法,夜摩等处说十行等?答:此说十住忉利天处,既遍十方一切尘道,是故夜摩等处,皆有忉利,即于如此遍夜摩等忉利天处,说十住。是故忉利无不普遍,仍非夜摩;夜摩等处,说十行等,皆亦遍于忉利等处,仍非忉利,当知亦尔。若约十住与十行等全位相摄,即彼此互无,各遍法界;若约诸位相资,即此彼互有,同遍法界。余一一品一一文处,皆亦如是,准以思之。

    十,余佛同者,如此一佛说《华严》处,如是不同,是即十方一切馀佛,各说《华严》处皆不同,准前知之。经云:“三世诸佛,已说今说当说。”又云:“我不见有诸世界,彼诸如来不说此法。”又如证法菩萨所说,当知余佛无不同说。问:余佛说处,与舍那说处,为相见不?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谓若相见即乖相遍,若不相见,不成主伴?答:互为主伴,通有四句:谓主主不相见,伴伴亦尔,名遍法界,彼此互无,故无相见。主之与伴,其必相见,伴主亦尔,共遍法界,此彼互有,故无不相见。如舍那为主,证处为伴,无有主而不俱伴故,舍那与证处,同遍法界。设于东方证法来处,彼有舍那,还有东方而来作证。如是一一具具,远近皆同,遍周法界,一切尘道,无障无碍,思之可见。

    说经时第二

    夫以常恒之说,前后际而无涯,况念劫圆融,岂可辨其时分。今略举短修分齐,析为十重:初唯一念,二尽七日,三遍三际,四摄同类,五收异劫,六念摄劫,七复重收,八异界时,九彼相入,十本收末。

    初,唯一念者,谓于一刹那中,即遍如前无尽之处,顿说如此无边法海。

    二,尽七日者,谓佛初成道,于第二七日,普遍如前处,说此经法。

    三,遍三际者,谓尽前后际各无边劫,常在彼界,恒说此法,初无暂息。如《不思议品》说。

    四,摄同类者,谓彼一切无边劫中,一一劫内,各摄无量同类劫海,常说此法。

    五,收异劫者,谓一一劫,各摄无量异类劫海,如长劫摄短劫等,恒说此经。

    六,念摄劫者,于一念中,即摄如上无量前后同异劫海。如是念念,尽前后际,一一念中,皆各普摄一切诸劫,皆亦如是。如是时劫,常说此法。

    七,复重收者,此一念中,所摄劫内,复有诸念,而彼诸念,复摄诸劫。是即念念既其不尽,劫劫亦复不穷,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思之可见。

    八,异界时者,如树形等无量无边异类世界,时劫不同,分齐各别,并尽彼时分,常说此经。

    九,彼相摄者,即彼异界所有时劫,亦各别相收,或互相摄,若念若劫,无尽同前。悉于彼时,恒说此法。

    十,本收末者,如华藏界中,以非劫为劫,劫即非劫,念等亦尔。以时无长短,离分限故,以染时分说彼劫故。以时无别体,依法上立,法既融通,时亦随尔。于此无量时劫,常说《华严》,初无休息。问:准此所说,说《华严》会,总无了时,何容有此一部经教?答:为下劣众生,于无尽说中,略取此等,结集流通,故有此一部,令其见闻,方便引入无际限中。如观牖隙,见无际虚空,当知此中道理亦尔,观此一部,见无边法海。又复即此一部,是无边劫海之说,以结通文无分齐故,一说即是一切说故。问:“若此多劫常恒说者,何故如来有涅槃耶?答:说此经佛,本不涅槃。《法界品》中,开旃檀塔、见三世佛,无涅槃者。又复以此初时,既摄多劫,是故示现涅槃,亦在此中。以摄化威仪之中,涅槃亦是说法摄生,与成道说法无差别故。是故,说法总无休时。复次,舍利佛常在华藏,恒时说法,初无涅槃,如常住故。

    说经佛第三

    问:说此经佛,卢舍那身,既在如前无尽时处,其佛为是一身,为是多身?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谓若是一身,何故一切刹中各全现耶?若是多身,何故经言而不分身?又云,而如来身亦不往彼?答:此卢舍那法界身云,无障碍故,常在此处,即在他处。故远在他方,恒住此故;身不分异,亦非一故;同时异处,一身圆满,皆全现故;一切菩萨,不能思故。今显此义,略辨十重:一用周无碍,二相遍无碍,三寂用无碍,四依起无碍,五真应无碍,六分圆无碍,七因果无碍,八依正无碍,九潜入无碍,十圆通无碍。

    初,用周无碍者,于上念劫刹尘等处,卢舍那佛,显法界身云,业用无边,周*(左土右则)如上一一尘刹,一一念劫,摄生威仪,或现八相,或三乘形,或五趣身,或六尘境,身云差别,名号不同,业用多端,不可称说。《华严佛境界分》云:“卢舍那佛,于一尘中,示现十佛世界微尘数等多威仪路,以摄众生,如一尘、一切尘亦尔,如一佛、一切佛亦尔,故知如是应机现身,无尽无尽,不可说也。”又云:“如此见佛坐师子座,一切尘中,亦复如是。

    二,相遍无碍者,于上一一差别用中,一一各摄一切业用。如在胎中,则有出家成道等类,如是一切,自在无碍,如经微细中说。

    三,寂用无碍者,虽现如是无边自在,然不作意,不起念虑,常在三昧,不碍起用。《不思议品》云:“于一念中,悉能示现一切三世佛,教化一切众生,而不舍离诸佛寂灭,无二三昧,是为诸佛不可譬喻不可思议境界。如末尼雨宝,天鼓出声,皆无功用,任运成就。”

    四,依起无碍者,如此所现,虽无功用,皆依海印三昧之力而得显现。经云:“一切示现无有余,海印三昧势力故。”

    五,真应无碍者,则此应现无尽身云,即无生灭,则是法身平等一味,不碍业用,无有限量。经云:“法身多门现十方,如是真应,理事混融,无障无碍,是佛境界也。”

    六,分圆无碍者,则此遍法界卢舍那身,一一支分,一一毛孔,皆亦有自舍那全身,是故分处,则是圆满。《法界品》云:“如来一毛孔中,出一切佛刹微尘等化身云,充满一切世界,不可思议故。亦于毛孔,则现十方尽穷法界一切诸佛,一毛孔中,尽过去际一切如来,次第显现,不可思议。”故经偈云:“如来无量功德海,一一毛孔皆悉现。”又如《法界品》中:“普贤支节及毛孔亦现”,可知。

    七,因果无碍者,谓于身分及毛孔处,现自舍那往昔本生,行菩萨行所受之身,及所成行事,亦现十方一切菩萨身云及行。经中,佛眉间出胜音等尘数菩萨。

    八,依正无碍者,谓此身云,则作一切器世间。经云:“或作日月游虚空,或作河池井泉”等。一切世界海,又亦潜身入彼诸刹、一一微细尘毛等处,皆有佛身,圆满普遍。经云:“佛身充满诸法界也。”又,彼所入一切刹海,总在如来一毛孔现。经云:“无量刹海处一毛,悉坐菩提莲华座,遍满一切诸法界,一切毛孔自在现。”普贤亦云:“一切诸佛及刹土,在我身内无障碍,我于一切毛孔中,现佛境界谛观察。”况于佛也。又,如来自在,还现自身,于身内刹中,教化众生,无障无碍,非思量境界。

    九,潜入无碍者,于众生世间,无碍自在。谓此佛身,遍入一切众生界中。如如来藏,虽作众生,而不失自性,此亦同也。又亦总摄一切众生,悉在如来一毛孔内,一切毛孔,亦皆如是。经云:“观见如来一毛孔,一切众生悉入中。”如是等。

    十,圆通无碍者,谓此佛身,即理即事,即一即多,即依即正,即人即法,即此即彼,即情即非情,即深即浅,即广即狭,即因即果,即三身即十身,同一无碍自在法界,难可称说。如来以自在身云,于前时处,常说《华严》,无休无息。

    说经众第四

    夫众海繁广,岂尘算能知。今统略大纲,亦现十位:一果德众,二常随众,三严会众,四供养众,五奇特众,六影响众,七表法众,八证法众,九所益众,十显法众。

    初,果德众者,谓尽法界一切诸佛,皆在舍那海印中现,同于此会,共说《华严》。然有二类:(一)能加,第一会中,尽十方一切诸佛,悉现其身,加于普贤,余会准之。(二)证法众,如《发心品》末,十方各有一万佛刹尘数诸佛,悉号法慧,现身赞述,一切十方,皆亦如是。如《性起品》,十方各有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如来,同名普贤,现身赞述,十方亦尔。皆云:我等诸佛,为未来菩萨故,护持此经,令久住世也。第七会末,亦尽十方诸佛,现身面赞证,述同前解。云:当知现今,此经住世,并是佛力。

    二,常随众者,如普贤等十佛世界微尘数等大菩萨众,是卢舍那内眷属故,动止常相随,周遍一切微尘道处,于华藏界,助成能化,显一乘法。如舍利弗等,千二百五十比丘,与释迦佛,亦常相随,于娑婆界,助佛扬化,说三乘等法故。

    三,严会众者,如诸神王天王等众,有三十余类,一一类众,各过世界微尘数等,并是道力随缘,殊形异现,俯同世间,显随类生身。则是众生世间之身,庄严卢舍那佛大众法会也。余宗是化,为令净土,示不空故。此中是实,以是海印三昧现故,能问显示大法海故。

    四,供养众者,如第五会庄严师子座,有百万亿菩萨,在前立侍,又百万亿梵王而围绕之。如是,彼有五十八众,一一各有百万亿数,或云无量阿僧祇等。余会准此。此等并是舍那佛所常供养众。

    五,奇特众者,如佛高台楼观师子座,诸庄严内,一一各出一佛世界尘数菩萨,谓海慧等。此是如来依报所摄,以表依正无碍故,入法无二故。又如,佛眉间出胜音等佛世界尘数菩萨,以表因果无碍故。又,表从证起教故。

    六,影响众者,如《舍那品》中,十方各十亿佛土微尘数等大菩萨来,一一各将一佛世界尘数菩萨以为眷属,一一菩萨,各兴一佛世界微尘数等妙庄严云,悉皆弥覆,充满虚空,随所来方,结跏趺坐。次第坐已,一切毛孔,各出十佛世界微尘数等一切妙宝净光明云;一一光中,各出十佛世界尘数菩萨。一切法界方便海,充满一切微尘道,一一尘中,有十佛世界尘数佛刹,一一刹中,三世诸佛,皆悉显现。念念中,于一一世界,各化一佛刹尘数众生。又如《法界品》中,十方亦各尘数菩萨,悉来云集。且如上方大菩萨众,一切相好,一切毛孔,一切支节,一切身分,一切庄严具,一切衣服中,出卢舍那等,过去一切诸佛,未来一切已受记佛未受记佛,现在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诸佛,及眷属云,皆悉显现。过去所行檀波罗蜜,及受者施者,皆悉显现。过去所修尸波罗蜜,乃到一切行海,充满法界,皆悉显现。解云:毛孔身分,既摄法界,如是等类极位菩萨,从他方来,影响如来,非是自刹常随之众,与普贤等德位齐等。

    七,表法众者,如诸首菩萨,表说信法。信为行首故,诸慧菩萨,表十解法;以慧能解故,诸林表行,诸幢表向,诸藏表地。如是等类,并是寄诸菩萨,表行位法,或十刹尘数,或不可说等,余并准之。

    八,证法众者,如诸会未,皆有他方同名异界大菩萨众,俱来作证,现此所说,决定究竟。或一一方各百万佛刹尘数等,并各如文。

    九,所益众者,如诸会中天王天女等,是所益众。又如《发心功德品》中,十方虚空法界等世界中,一一各有万佛世界尘数众生,是得益众。《性起品》中,十方虚空法界等世界,一一各有一切佛刹微尘等众生。又云:彼一一世界中,复各有百千佛刹微尘等菩萨,并是所益。第八会初,亦有所益无边大众。

    十,显法众者,如舍利弗、须菩提等,五百声闻,在此法会如聋,托此反亦乘法界,同彼方现此深广,犹如因皂此现白等。此众无有结通,以是别非普故,相违因故。以前十类为器为模,印佛法界,以成无尽法门海耳。

    说经仪第五

    夫以无限大悲,周众生界,施化万品,仪式难量。今就通别,各开十例,通而论之。或以音声,或现妙色,或以奇香,或以上味,或以妙触,或以法境,或内六根,或四威仪,或弟子人物,或一切所作,皆堪摄物,具如《不思议品》说。次别现言声,亦有十例:一,如来语业圆音自说。二,如来毛孔出声说法。三,如来光明舒音演法。《舍那品》中,一切如来、毛孔及《光明》中说偈等。四,令菩萨口业说法。如加普贤,令说法等。五,令菩萨毛孔,亦出音声说法同。如《法界品》云:“于一毛孔,出一切佛妙法雷音。”又如《密严经》中,金刚藏菩萨,遍身毛孔,出声说法。六,令菩萨光明,亦有音声说法。《舍那品》中,诸菩萨,《光明》中说偈等。七,令诸刹海出声说法。彼品云:诸宝罗网相扣磨,演佛音声常不绝。八,令一切众生,悉为说法。彼品云:“以一切众生言音,入佛音声法门教化。九,以三世音声说法。十,以一切法中皆出声说法故。《普贤行品颂》云:“佛说菩萨说,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解云:佛及菩萨各有三说,余四各一,故为十也。如音声说法,有此十种。余色香等者,皆各具十,并可准知。是则已为一百门说法。

    辩经教第六

    圆教微言,必穷法界,既尽如来无尽辩力,各遍虚空毛端刹海,复各尽穷未来际,顿说常说,时处无边。若斯之教,岂可限其部帙?今约准经文,析为十类:一异说经,二同说经,三普眼经,四上本经,五中本经,六下本经,七略本经,八主伴经,九眷属经,十圆满经。

    初,异说经者,如树形等世界既异,其中众生,报类亦别。如来于彼现身立教,随彼所宜,施设教法,差别不同,与虚空法界等。唯如来智之所能知,不可定其色非等,言非言等。《舍那品》中,广明树形河形须弥山形,乃至一切众生形世界海。末后结云:皆是卢舍那佛常转法轮处。解云:文中但云常转法轮,不言法轮分齐相者,以彼施设,与此不同,故不显示,俱可准知。彼处亦设如此法教,部类难量,不可说也。

    二,同说经者,唯于此类须弥山界,遍于虚空毛端等处,以言声说,亦无有尽。如《不思议品》云:如来一化身,转如是等不可譬喻法轮云。一切法界虚空界等世界,悉以毛端周遍度量;一一毛端处,于念念中,化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身,乃至尽未来际劫;一一化佛身,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头;一一头,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舌;一一舌,出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音声;一一音声,说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修多罗;一一修多罗,说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法;一一法中,说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句身味身,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劫。说异句身味身音声,充满法界,一切众生,无不闻者,尽一切未来际劫常转法轮。如来音声无异无断,不可穷尽。亦《阿僧祇品》偈云:彼诸一一如来等,出不可说梵音声;于彼一一梵音中,转不可说净法轮;于彼一一法轮中,雨不可说修多罗;于彼一一修多罗,分别诸法不可说;于彼一一诸法中,又说诸法不可说。又复于彼说法中,说众生依不可说:又于一一毛道中,不可说劫说正法。如彼一微毛端处,一切十方亦如是。解云:此中说处非树形等,言声说教非色香等,故不同。但一类无尽,非可结集,不可限其品颂多少,亦非下位所能受持。

    三,普眼经者,如《法界品》中,海云比丘所受持经,以《须弥山》聚笔,四大海水墨,书一品修多罗,不可穷尽。如是等品,复过尘数,此亦但是大菩萨等陀罗尼力之所受持,亦非贝叶所能书记。

    四,上本经者,此是结集书记之上本也。故龙树菩萨往龙宫,见此《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尘数品,此之谓也。

    五,中本经者,彼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一百品。此上二本,并秘在龙宫,非阎浮提人力所持,故此不传。

    六,下本经者,谓彼所见下本,有十万偈,现传天竺,梁《摄论》中,名《百千经》,即十万也。《大智论》中,亦名此经为《不思议解脱经》,有十万偈。《西域记》说,在遮俱槃国山中,有此具本。

    七,略本经者,即此土所传六十卷本。梵本有三万六千偈,是前十万偈中要略所出。昔晋义熙十四年,于扬州谢司空寺译。天竺三藏法师,名佛度跋陀罗,此云觉贤,是大乘三果人,姓释迦氏,甘露饭王之苗胤,曾往兜率天,就弥勒问疑,具如另传。

    八,主伴经者,谓舍那佛所说《华严》,虽遍法界,然与余佛所说之经,互为主伴,一一主经,必具无量同类眷属。如说《性起品》竟。十方一一,各有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菩萨,同名普贤,各从本国,来此作证。皆云:我等佛所,亦说此法,与此不殊,故知一性起修多罗,十方各有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修多罗,以为眷属。如一处性起既尔,余一切处性起,各摄尔许眷属,相与周遍法界。如性起既尔,余会余品文中,各有证法之数,悉为眷属,准释可知。如此略本,七处八会所摄眷属,当知余本皆具眷属,准思可见。

    九,眷属经者,谓此无尽修多罗海,一则一切十方尘道,同时恒说,下位菩萨,二乘凡夫,不能闻见。《性起品》云:“此经不入一切众生手,唯除菩萨。”又云:“一切声闻缘觉,不闻此经,何况受持。”又云:“若菩萨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不闻此经,虽闻不信,是等犹为假名菩萨。”解云:“以彼器劣,不能闻信此通方法,而如来方便,随一方隅,逐彼根机,说宜闻之法,如余一切权教三乘小乘等经,既无结通十方齐说,故非主经,然亦与主为胜方便,故但为眷属。是故一一主经,必具无量方便眷属。如《普眼经》,有世界尘数修多罗以为眷属。又如《普庄严童子所受持经》,皆有尘数眷属等经,具如经说。问,此与前主伴经何别?答:略由三别。(一)前经文句,必与主同,此即不尔。(二)彼必结通十方同说,此亦不尔。(三)彼经亦有为主之义,此亦不尔。是故彼经,亦主亦伴,名主伴经,此即唯伴非主,名眷属经,与彼不同,分二部耳。

    十,圆满经者,谓此上诸本,总混同一无尽大修多罗海,随于其中,一会一品一文一句,皆具摄一切,及一一文句,遍入一切,以是普法无分限故。圆满教法,理应尔帮,如因陀罗网,无分齐故,尽佛能化无边境故。《舍那品》偈云:一切佛刹微尘中,卢舍那现自在力,弘誓愿海振音声,调伏一切众生类。又《法界品》中,名圆满因缘修多罗,此之谓也。无尽教海,应如是知。

    显经义第七

    夫以义海宏深,真源眇漫,略开二类,各辨十门。

    先明所标之法,浩汗无涯,撮为十对,用以统收。一,教义一对,谓无尽言教,及所诠义。二,理事一对,谓缘起事相,及所依真理。三,境智一对,谓所观真俗妙境,及辨能观普贤大智。四,行位一对,谓普贤行海,及辨菩萨五位相收。五,因果一对,谓辨菩萨生了等因,及现如来智断等果,亦是普贤圆因,舍那满果。六,依正一对,谓连华藏界,并树形等无边异类诸世界海,及现诸佛菩萨法界身云,无碍依持。七,体用一对,谓此经中,凡举一法,必内同真性,外应群机,无有一法体用不具。八,人法一对,谓佛菩萨师弟等人,显说法界诸法门海。九,逆顺一对,谓文中现五热众鞞一王刑虐,及现施戒顺理正修。十,应感一对,谓众生根欲器感多端,圣应示现,亦复无边。《舍那品》云:“一切众生所乐示现云”等。然此十对,同时相应,成一缘起,无碍熔融,随有一处,即具一切,是此经中所具之法。

    次明所显理趣者,巧辩自在,势变多端,亦举十例以现无碍。一、性相无碍,二、广狭无碍,三、一多无碍,四、相入无碍,五、相是无碍,六、隐显无碍,七、微细无碍,八、帝网无碍,九、十世无碍,十、主伴无碍。于前所说十对法中,一一皆有此十无碍,是故即有百门千门等,准思之。今且略于事法上,辨此十例,余法准知,具如经中。

    一,莲华叶即具此十义,谓此华叶则同真性,不碍事相,宛然显现。经云:“法界不可坏莲华世界海”等。此是理事一味无碍之门。

    二,则此华叶,其必普周,无有边际,而恒不坏本位分齐,此即分则无分,广狭无碍。经云:“此诸华叶普覆法界”等。

    三,即此华叶,具无边德,不可言一,融无二相,不可言多。此一即多,多复即一,一多无二,为一华叶。经云:“知一即多,多即一”等。是谓第三一多门也。

    四,此一华叶,其必舒己,遍入一切差别法中,复能摄取彼一切法,令入己内,是故即舒恒摄,同时无碍。经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等。是谓第四相入门也。

  五,此一华叶,必废己同他,举体全是,彼一切法,而恒摄他同己,全彼一切,即是己体。是故,己即是他,他即是己。己即是他,己不立;他即是己,他不存。他己存亡,同时显现。经云:“长劫即是短劫,短劫即是长劫”等。是谓第五相是门也。
  
      六,又此华叶既遍一切法,彼一切法,亦皆普遍。此能遍彼,则此显彼隐;彼能遍此,则彼显此隐。此能摄彼,亦此显彼隐;彼能摄此,亦彼显此隐。如是,此彼各有即显即隐,无有障碍。经中“东方见入正受,西方见三昧起”等。是谓第六隐显门也。

    七,此华叶中,悉能显现微细刹土,炳然齐现,无不具足。经云:“于一尘中,微细国土,庄严清净,旷然安住。”又如,第九回向微细处说,是谓第七微细门也。

    八,又此华叶一一尘中,各有无边诸世界海,世界海中,复有微尘,此微尘内,复有世界,如是重重,不可穷尽。非是心识思量境界,如帝释殿,天珠网覆,珠既明彻,互相影现,所现之影,还能现影,如是重重,不可穷尽。经云:“如因陀罗网世界。”《十地论》云:“帝网差别者,唯智能知,非眼所见。”是谓第八帝网门也。

    九,此一华叶,横遍十方,竖该九世,谓过去过去世,过去现在世,过去未来世。如过去世有此三世,现在未来,当知亦尔。总此九世,摄为一念,总别合举,名为十世,具如《离世间品》说。又以时无别体,依华以立,华既无碍,时亦如之。是故经云:“过去一切劫,安置未来今,未来一切劫,回置过去世。”又云:“无量无数劫,能作一念顷”等。是谓第九十世门也。

    十,又此华叶理无孤起,必摄无量眷属围绕。经云:“此华有世界海尘数莲华,以为眷属。”此经圆教所有之法,皆互为主伴,具德圆满,是故见此华叶,即是见于无尽法界,非是托此别有所表。下文云:“从无生法,忍所起华盖”等。此一华叶既具此等十种无碍,余一切事,皆亦如是。准之,如事中既尔,如前十对法门之中,一一皆有如是十种无碍,准此知之。

    释经意第八

    夫以法相圆融,实有所因,因缘晚量,略辨十种。一为明诸法无定相故,二唯心现故,三如幻事故,四如梦现故,五胜通力故,六深定用故,七解脱力故,八因无限故,九缘起相由故,十法性融通故。于此十中,随一即能令彼诸法混融无碍。

    初,无定相者,谓以小非定小,故能容大;大非定大,故能入小。《十住品》云:“金刚围山数无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知至大有小相,菩萨因此初发心。”解云:“此中明大非大,故有小相也。”

    二,明一切法皆唯心现,无别自体,是故大小随心回转,即入无碍。又释谓彼心所现毛端之处,此心于彼现大世界,大小同处,互不相碍。下文云:“彼心不常住,无量难思议,显现一切法,各各不相知”等。

    三,明一切法如幻故,谓如幻法,小处现大,皆无障碍。下文云:或现须臾作百年,幻力自在悦世间等。

    四,明一切法皆如梦故,谓彼梦法,长短无碍,是故论云:处梦谓经百年,觉乃须臾。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等。

    五,胜通力故者,谓自在位中,菩萨诸佛胜神通力,小处现大,无所障碍,四种通中,幻通所摄,转变外事故。余三亦具,准思之可见。

    六,深定力故者,谓彼自在三昧力故,令于小处而现大法,无所障碍。下文云:入微尘数诸三昧,一一三昧生尘等定,一尘中现无量刹,而彼微尘亦不增,乃至云是名大仙三昧力。

    七,解脱力故者,谓此皆是不思议解脱力之所现故。如《不思议品》,十种解脱中云:“于一尘中建立三世一切佛刹”等。

    八,因无限故者,明此皆由无限善根所起故,谓佛地善根所起之法,妙极自在,是故一则一切,无所障碍。下文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解云:“无比功德故者,出所因也。”

    九,缘起相由力故者,谓一与多互为缘起,相由成立,故有如此相即入等。此有二种:一约用,有有力无力,相持相依,故有相入。二约体,全体有空,能作所作,全体相是,故有相即。此二复有二义:一异体相望,故有微细隐显。谓异体相容,具微细义;异体相是,具隐显义。二同体内具,故得有一多广狭。谓同体相入,故有一多无碍;同体相即,故有广狭无碍。又,由异体摄同,故有帝网无碍义;现于时中,故得有十世义。缘起无性,故得有性相无碍义;相关互摄,故得有主伴无碍义。是故,此一缘起门,即具前十义,思之可见。下文云:“菩萨善观缘起法,于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了一法。”又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解云:“展转生,是互为缘起,出因也。”

    十,法性融通力故者,谓若唯约事,相互相碍不可即入,若唯约理性,则唯一味,不可即入。今则理事融通,具斯无碍,谓不异理之事,具摄理性时令彼不异理之多事,随彼所依理,皆于一中现。若一中摄理而不尽,即真理有分限失;若一中摄理尽,多事不随理现,即事在理外失。今既一事之中全摄理,多事岂不于中现。《舍那品》云:“于此莲华藏,世界海之内,一一尘中,见一切法界。”解云:“一切法界,是事法界也。”又《不思议品》云:“一切诸佛,于一一微尘中,示现一切世界微尘等佛刹,种种庄严,常转法轮,教化众生,未曾断绝,而微尘不大,世界不小,决定了知,安住法界。”解云:“此中文意,明此大小之事,同是安住理法界故,令彼能依事法,大小相在,无障碍也。”

    明经益第九

    夫以信向趣入此普贤法,圆通顿益,广大无边,略摄经文,现其十种。一见闻益,二发心益,三起行益,四摄位益,五速证益,六灭障益,七转利益,八造修益,九顿得益,十称性益。

    初,见闻益者,谓依此普法,见闻如来及此遗法,所种善根,成金刚种,不可破坏,要必成佛。如《性起品》云:“若有得经卷地,如来塔庙,礼拜供养,彼众生等,具足善根,灭烦恼患,得贤圣乐。佛子!乃至不信邪见众生,见闻佛者。彼诸众生,于见闻中,所种善根,果报不虚,乃至究竟涅槃,断一切恶诸不善根,具足善根。佛子!于如来所,见闻供养恭敬,所种善根,不可言说,不可为喻。何以故?如来不可思议,过思议故。”

    二,发心益者,谓信位满,称彼佛境,发此大心,此心即是普贤法摄。是故融通即遍,如前无尽,时处等法界,既入彼摄彼,则令诸位亦皆成满。故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又云:“初发心菩萨,则是佛故,悉与三世诸如来等。”广如《发心功德品》偈颂中说。

    三,起行益者,谓若起一普贤行时,即遍一切行位,一切德,一切法,一切处,一切时,一切因,一切果,穷尽法界,具足一切,如帝网等,是故一行彻至究竟,如《普贤品》:“略现六十种普贤行,皆一一遍一切,带至佛果。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得闻此法,以小作方便,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三世佛”等。广如彼文颂中说耳。

    四,摄位益者,谓信等五位,一一位中,摄一切位。然有二门:一全位相是门,即一切位是一位。故十信满处,即便成佛。二诸位相资门,即一位中具一切位,如十信中有十住,乃至十地。如《贤首品》说:“十住等中,各摄诸位,皆具二门。”如海幢比丘处,及《十住品》等说。又云:“在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余广狭无碍,乃至帝网等。皆具。准思可知。

    五,速证益者,依此普门,一证一切证,速入十地。如舍那菩萨,在兜率天,放足下光,普照十佛世界微尘数刹,遍照彼处地狱众生,灭除苦痛,得十眼十耳等。命终皆生兜率天上,闻空声说法,悉得十地诸力庄严,具足三昧,皆悉成就众生界等善身口意,普见诸佛,广益众生,普悉顿成。具如《小相光明品》说。解云:“才从地狱出,闻此普法,即得十地者,明是此法之深益也。”

    六,灭障益者,依此普门,亦一断一切断。谓如前兜率天子,得十地已,一一毛孔,化作众生界等妙香华云,供养卢舍那佛。散香华已,一一华中,见诸如来。时彼香云,普熏无量佛刹微尘数世界众生,其蒙香者,身心快乐,诸罪业障皆悉除灭,于色声香味触,内外各有五百烦恼,八万四千烦恼,皆悉除灭。彼诸众生,具足种种,净香自在。解云:“前地狱天子,非直自身顿得十地,亦乃毛孔香熏,令尔许众生,顿灭如此无量烦恼,并是普法之胜力也。”

    七,转利益者,并行亦成,则能顿益无边众生,悉亦同得此十地法,如前兜率天子得十地已,毛孔中出葢云,供养佛。经云:“若有众生见此葢云者,彼诸众生,种一恒河沙转轮圣王所殖善根,所谓白净宝网转轮王等。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转轮王处,于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教化彼转轮王,放曼陀罗自在光明。若有众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萨十地。又云:“彼轮王放大光明,名周罗摩尼。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得菩萨十地,悉得无量智慧光明,得十种眼清净行业,乃至十种意清净业,具足成就净力三昧,乃至得普见肉眼等。解云:“此上三重,广多深益,同时成就。一天子得十地,二天子毛孔盖云利他,令得轮王,此亦是十地菩萨,三轮王文光。更转广益复令多人亦得十地,皆刹尘数量,迅速展转,皆悉顿成。不可说不可说。广如彼品说。

    八,造修益者,谓如善财依此普法,于一生身,从初发心,至普贤位,十地位满。乃至云,一切菩萨无量劫修,善财一生皆得。解云:“以就普门,一得一切得故。”广如《入法界品》说。如善财前生,曾见闻普法,成金刚种,遂令今生顿成解行。问:此岂不三僧祇劫?答:此中时劫不定,或一念则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念,一生即无量生等,并具如前十种无碍,准思可见。

    九,顿得益者,如六千比丘,顿见如来一眼境界,祇洹林中,不可说尘数菩萨,顿得无尽自在法海。如《法界品》初说。又,《性起品》:“十方一一世界,各百千佛刹尘数菩萨,得一切光明”等,“至一生位”等。又,《发心品》所得益,及《舍那品》初,云集菩萨,毛光成益,有六重无碍等。具如彼说。

    十,称性益者,谓依此普法,一切众生,无不皆悉称其本性,在佛果海中,即旧来益,竟更无新。如《性起品》云:“佛子!如来身中,悉见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等正觉,乃至见一切众生寂灭涅槃,亦复如是。”皆悉一性,以无性故。乃至云:“一切如来,无极大悲,度脱众生。”解云:“辨众生旧来同佛者,是无极大悲也。”

    示经圆第十

    夫以法界圆通,缘无不契。谓上九门所现之法,总合为一大缘起法,随有一处,即有一切无碍圆融,无尽自在。若随义分开,亦有十门:一,处圆者,谓前无尽处中,随一尘处,即有如上一切处、一切时、一切佛、一切众、一切仪、一切教、一切意、一切益,各通帝网重重,俱在一尘。如一尘处,一切尽虚空法界,一一尘处,皆亦如是。二,时圆者,于一念中,则有如前一切时劫、一切处、一切佛,乃至一切益,皆通帝网,重重显示。如一念,一切重重诸劫海中,一念摄皆亦如是。三,佛圆者,于佛一毛孔中,即有一切佛、一切处、一切时,乃至一切益。如一毛孔,一切遍法界诸毛孔现,皆亦如是。四,众圆者,准前。五,仪圆。六,教圆。七,义圆。八,意圆。九,益圆。十,普圆,并类。准思之,以同一无碍大缘起故,自在难量,不思议故。是谓华严无尽法海。穷尽法界,越虚空界,唯普贤智,方穷其底。

    (据金陵刻经处本)

    2.华严金师子章

    【简介】  《华严金师子章》又作《金师子章》、《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二章》,全一卷,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系以金狮子为喻,解说华严法界缘起之妙理;因此譬喻而使天帝纲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六相和合、普眼境界等义了然而明。全文大别为十门,即:(1)明缘起,谓金无自性,但随匠人之巧工为缘,便有狮子形象展现。此即形象依缘而显现之意。(2)辨色空,谓“空”无相状,狮子体性虽空,然不碍其狮子形象之显现。(3)约三性,以狮子情有、狮子似有、金性不变,分别配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唯识三性:狮子情有,谓狮子之存在乃出于人之主观构想;狮子似有,谓狮子之存在系依外缘而虚假展现;金性不变,谓巧匠虽以黄金打造成固定形状样态之狮子,然其金之性质永不变易。(4)显无相,谓就体性而言,一切皆金,金之外则无狮子乃至狮子之相状可言。(5)说无生,谓狮子虽有生、灭,金体本无增减,故无生。(6)论五教,就狮子之缘起,一一阐论华严五教(愚法声闻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之旨。(7)勒十玄,“勒”,统率之意。借狮子之各种本质、相状,分别譬喻华严宗用以描述法界缘起“十玄门”之一一法门。(8)括六相,以狮子之总、别、同、异、成、坏等六相,阐论“六相圆融”之理。(9)成菩提,谓经由上述法门而彻见狮子之时,即彻见一切有为法本来寂灭之理,并远离取舍,入萨婆若海(指一切智,意味佛所具有之智深广如海)。更进一步得一切种智而悟道。(10)入涅槃,谓若能彻见狮子与金二相俱尽,则不生烦恼、永离苦源,而证入涅槃。

    据《宋高僧传》卷五载,法藏曾参与《新华严经》之翻译,圣历二年(699)全经译毕,法藏奉诏于洛阳授记寺为则天武后讲《华严经》,讲至天帝纲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六相和合之时,武后茫然不解其旨,法藏乃指殿前之金狮子为喻,解说法界构造,遂成此《金师子章》。华严宗之体系庞杂,艰深晦涩,而《金师子章》堪称简明扼要,遂成“华严学”之入门书。其注疏有:承迁《华严金师子章注》一卷、净源《云间类解》一卷、高辨《光显钞》二卷等。

    初明缘起,二辨色空,三约三性,四显无相,五说无生,六论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

    明缘起第一

    谓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师子相起。起但是缘,故名缘起。

    辨色空第二

    谓师子相虚,唯是真金。师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色空。又复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不碍幻有,名为色空。

    约三性第三

    师子情有,名为遍计;师子似有,名曰依他;金性不变,故号圆成。

    显无相第四

    谓以金收师子尽,金外更无师子相可得,故名无相。

    说无生第五

    谓正见师子生时,但是金生,金外更无一物。师子虽有生灭,金体本无增减,故曰无生。

    论五教第六

    一、师子虽是因缘之法,念念生灭,实无师子相可得,名愚法声闻教。

    二、即此缘生之法,各无自性,彻底唯空,名大乘始教。

    三、虽复彻底唯空,不碍幻有宛然,缘生假有,二相双存,名大乘终教。

    四、即此二相,互夺两亡,情伪不存,俱无有力,空有双泯,名言路绝,栖心无寄,名大乘顿教。

    五、即此情尽体露之法,混成一块。繁兴大用,起必全真;万象纷然,参而不杂。一切即一,皆同无性;一即一切,因果历然。力用相收,卷舒自在,名一乘圆教。

    勒十玄第七

    一、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名同时具足相应门。

    二、若师子眼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眼;若耳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耳。诸根同时相收,悉皆具足,则一一皆杂,一一皆纯,为圆满藏,名诸藏纯杂具德门。

    三、金与师子,相容成立,一多无碍。于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名一多相容不同门。

    四、师子诸根,一一毛头,皆以金收师子尽。一一彻遍师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无障无碍,名诸法相即自在门。

    五、若看师子,唯师子,无金,即师子显,金隐。若看金,唯金,无师子,即金显,师子隐。若两处看,俱隐俱显。隐则秘密,显则显著,名秘密隐显俱成门。

    六、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定纯定杂,有力无力,即此即彼,主伴交辉,理事齐现,皆悉相容,不碍安立,微细成办,名微细相容安立门。

    七、师子眼、耳、支节,一一毛处,各有金师子。一一毛处师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又复一一毛,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如是重重无尽,犹天帝网珠,名因陀罗网境界门。

    八、说此师子,以表无明;语其金体,具彰真性。理事合论,况阿赖耶识,令生正解,名托事显法生解门。

    九、师子是有为之法,念念生灭,刹那之间,分为三际,谓过去、现在、未来。此三际各有过、现、未来,总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为一段法门。虽则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无碍,同为一念,名十世隔法异成门。

    十、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说事说理,有成有立,名唯心回转善成门。

    括六相第八

    师子是总相,五根差别是别相。共从一缘起,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诸根合会有师子,是成相;诸根各住自位,是坏相。

    成菩提第九

    菩提,此云道也、觉也。谓见师子之时,即见一切有为之法,更不待坏,本来寂灭。离诸取舍,即于此路,流入萨婆若海,故名为道。即了无始已来,所有颠倒,元无有实,名之为觉。究竟具一切种智,名成菩提。

    入涅槃第十

    见师子与金,二相俱尽,烦恼不生,好丑现前,心安如海,妄想都尽,无诸逼迫,出缠离障,永舍苦源,名入涅槃。

    (据金陵刻经处本)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