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愿文研究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用于表达祈福禳灾及兼表颂赞的各种文章都是愿文。敦煌愿文则是特指敦煌文献、石窟题记和绢画、幡缯中所发现的愿文,这些愿文曾广泛流行于南北朝至宋初的敦煌地区,对当时当地的文化有重要影响。①

    敦煌愿文的研究,我在1988年就发表了有关论文;而在我之前,则有香港饶宗颐先生、法国伊丽莎白(DanielleEliasberg)女士等的论文。②不过对愿文类作品加以综辑整理、校录成书,并且进行有关问题的多方面探讨,则要从我们的《敦煌愿文集》出版之后算起。

    一、敦煌愿文的种类

    我把敦煌愿文分为三大类:敦煌佛教愿文、敦煌道教愿文、敦煌世俗愿文。和尚可作愿文,道士也可作愿文,世俗之人也同样可作愿文;做法事时可读愿文,做俗事时也可读愿文,做亦法亦俗之事也同样可读愿文。《呪愿新郎文》《呪愿新妇文》《障车文》《上梁文》就是做俗事时宣读的愿文;《行军转经文》《镇宅文》《社斋文》则是做“亦法亦俗”之事时宣读的愿文。③这里姑且不论敦煌道教愿文和世俗愿文,它们在敦煌愿文中虽数量不多见,然也极其珍贵,但是明显处于次要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敦煌文献百分之八十五为佛教文献,佛教愿文占绝大多数自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敦煌聚居着许多高僧大德,他们都文笔出众,擅长著述,留下大量佳作。尤其是唐代佛教活动鼎盛一时,影响遍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因而忙于主持法会、斋会的僧侣们不得不广泛搜集愿文文本,编为手卷,随身携带,以便临场借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够看到许许多多敦煌愿文范本的根本原因。

    敦煌佛教愿文,其类别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如果按照使用的场合,大概可以像《斋琬文》的类目那样分为10类。《斋琬文》又名《叹佛文》,“琬”为“惋”之同音借字,而“惋”有“叹”义,“叹”即赞叹之“叹”,故《斋琬文》即《叹佛文》之别名,取义于“赞叹佛德”也。④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先看看P.2940《斋琬文》原文:

    【斋琬文一卷】并序

    详夫慧日西沈,纪神功者奥旨;玄飙东扇,隆圣教者哲人。于是慷慨摩腾,御龙车而游帝里;抑扬僧会,启金相而耀皇畿。莫不摇智剑以孤征,警法蠡而独步。摧邪辩正,其在兹乎!洎有龙树抽英,冠千龄而擢秀;马鸣驰誉,振万古而流光。庐山则杞梓成林,清河则波澜藻镜。可谓异人间出,髦彦挺生;振长锡而播清风,泛圆杯而浮德水。绍继则住持三宝,匡化则应供十方。弈叶传灯,蝉联写器;开物成务,匠(匝)益人天者焉!但为代移正象,人变浇淳;或藉名教以寻真,或假声光而悟道。所以为设善权之术,傍施诱进之端;示其级(汲)引之方,授以随宜之说。故乃违代高德,先已刊制斋仪。庶陈奖道之规,冀启津梁之轨。虽并词惊掷地,辩架掞天;然载世事之未周,语俗像而尚缺。致使来学者未爰瞳蒙,外无绳准之规,内乏随机之巧。擢令唱道,多卷舌于宏筵;推任宣扬,竞缄唇于清众。岂直近招讥谤,抑亦远坠玄犹。沉圣迹之威光,缺生灵之企望。某但缁林朽箨,寂路轻埃;学阙未闻,才多不敏。辄以课兹螺累,偶木成[□], 狂简斐然,裁为《叹佛文》一部。爰自和宣圣德,终乎庇佑群灵。于中兼俗兼真、半文半质,[□]耳目之所历,窃形迹之所经。应有所祈者,并此详载。总有八十余条,撮一十等类。所删旧例,献替前规。分上、中、下目,用传末叶。其所类号勒之于左:

    一、叹佛德  王宫诞质  踰城出家  传(转)妙法轮  示归寂灭

    二、庆皇猷  鼎祚遐隆  嘉祥荐祉  四夷奉命  五谷丰登

    三、序临官  刺史  长史  司马  六曹  县令  县承(丞)  主簿  县尉  折冲□

    四、隅受职  文武

    五、酬庆愿  僧尼  道士  女官

    六、报行道  被使:东  西  南  北  征讨:东  西  南  北

    七、悼亡灵  僧尼  法师  律师  禅师  俗人:考  妣  男  妇  女

    八、述功德  造绣像  织成  镌石  彩画  雕檀 金铜  造幡  造经  造堂  造浮图

    九、赛祈赞  祈雨  赛雨  赛雪  满月  生日  散学  闪字  藏钩  散讲  三长  平安  邑义  脱难  患差  受戒  赛入宅

    十、佑诸畜  放生  赎生  马死  牛死  驼死  驴死  羊死  犬死  猪死

    这篇序言关键是后面一段文字:“某但缁林朽箨,寂路轻埃;学阙未闻,才多不敏”是作者自谦;“辄以课兹螺累,偶木成[□],狂简斐然,裁为《叹佛文》一部”,是简述编纂过程,“偶木成”下阙文应是“林”字;“爰自和宣圣德,终乎庇佑群灵”,表明用途之广,包括社会生活可能用到愿文的各个方面;“于中兼俗兼真、半文半质”,说明文体特征,既不同于文言文,又区别于语体文;“[□]耳目之所历,窃形迹之所经”,表明这些类别的文章都是自己亲眼所见甚至亲自撰写、亲自使用过的,不是道听途说所得;“应有所祈者,并此详载”,表示所有祈愿的内容,都可以在这些文章中找到;“总有八十余条,撮一十等类”,交代本编的大类与小类的准确数目;“所删旧例,献替前规”,说明与前人类似著作的联系与区别;“分上、中、下目”,说明本编的规模与结构;“用传末叶”表达编纂目的。在这十类中,“叹佛德”指赞叹佛德广大,“庆皇猷”指庆贺皇帝功业,“序临官”指送新官上任,“隅受职”指语说文武官员得到官职(“隅”是“语”的借音字),“酬庆愿”指还愿,“报行道”指报赛行人(为行人远行而向佛、神供奉祈祷),“悼亡灵”指哀悼死去的人,“述功德”指称道官员业绩,“赛祈赞”指迎神赞颂,“佑诸畜”指为牲畜放生或死亡而举行斋会活动。在这些大类下,都各有一些小类,分别为更为具体的场合,根据这些小类我们清楚地可以知道所要写的是什么。

    虽然《斋琬文》展现了完整的愿文类作品体系,似乎只要人手一册,就不会遇到写不出愿文的尴尬,但是我们通过对敦煌愿文的大量辑录与排比,发现愿文的真正应用要复杂得多,五花八门的名称不断涌现,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敦煌愿文的创作都不是按照《斋琬文》提供的范本来写作的。在唐五代时期,由于愿文的应用十分频繁,因而精选范文的手卷数量繁多,流布广泛,不仅中原地区,而且西域边疆,到处可见,敦煌愿文只是偶然封存而为今所知者。因此,愿文之类的写作,作者可参考的不是单一的有个《斋琬文》,形形色色的多得很。例如我们《敦煌愿文集》所收录的冠以《……愿文模板》名称的卷子,就属于这一类。试举例分析。

    《敦煌愿文集·愿文模板等》目录:

    一、患文(一)按:“患文”是用于为病患者祈愿的文章。⑤

    二、愿文(三)按:此为狭义的“愿文”,只有文章的小帽和发愿部分。

    三、亡妣文(六)按:“亡妣文”是用于为亡妣者祈愿的文章。

    四、亡尼文(九)按:“亡尼文”是用于为亡尼祈愿的文章。

    五、亡僧号(一○)按:“亡僧号”是用于为亡僧祈愿的文章开头段落。

    六、愿文(一一)

    七、亡文(一四)按:“亡文”是用于荐拔亡灵、为亡者祈愿的文章。

    八、社斋文(一四)按:“社斋文”是用于社团斋会的愿文。

    九、脱服(一六)按:“脱服”指孝子持孝三年到期脱而去孝服,这里是《脱服文》的简称。

    一○、亡文(一七)

    一一、庄严僧(一九)按:“庄严”是“装饰”的意思,“庄严僧”是指以种种功德、善因来装饰亡僧前往西天的道路,为的是帮助亡灵顺利升天。

    一二、呪愿小儿子意(一九)按:“呪愿”即“祝愿”,“呪”是“祝”的俗字。“呪愿小儿子意”即祝愿某家小儿子健康生长之文的主要意思。“意”就是“段落大意”的意思。

    一三、僧统(二一)按:“僧统”是僧团的统领,这里是为僧统祈愿的文章段落。

    一四、都河玉女娘子文(二二)按:“都河”是敦煌地区的一条灌溉渠,“玉女娘子”是这条河渠的女神,《都河玉女娘子文》是每年祈赛都河玉女娘子的文章。

    一五、愿文(二三)

    一六、患文(二四)

    一七、愿文号头四段(二六)按:此为拟题。“号头”是文章开头的段落。

    一八、亡兄弟文(二八)按:“亡兄弟文”是用于为亡兄弟祈愿的文章。

    一九、武言亡男女文(二九)按:“武言”指为武官而言;“男女”即“儿女”的同义词。此是为武官亡儿女祈愿的文章。

    二○、亡女文(三○)按:“亡女文”是用于为亡女祈愿的文章

    其中20篇文章,除了直接题为《愿文》者,也都是愿文之类的文章。再如《二月八日文等范本》:

    一、二月八日文(三一)

    二、安伞文(三二)

    三、二月八日文(三三)

    四、患难月文(三三)

    五、印砂佛文(三五)

    六、燃灯文(三六)

    七、三周(三八)

    八、愿文范本(四一)

    庆杨(扬)文弟一(四一)

    (一)佛堂(四一)

    (二)幡(四三)

    赞功德文弟二(四三)

    (一)开经(四三)

    (二)叹像(四五)

    (三)庆经(四八)

    愿文弟三(五一)

    愿文(五一)

    患文弟四(五二)

    (一)患文(五二)  

    (二)难月文(五六)  

    亡文弟五(五八)

    (一)亡文(五八) 

    (二)尼德(六○)

    (三)亡父母文(六一)

    (四)亡妣德(六二)

    (五)亡男(六三)

    (六)亡女(六四)

    《回向发愿范本等》:

    (一)长官(一七九)

    (二)贺雨(一七九)

    (三)律(一七九)

    (四)禅(一七九)

    (五)尼(一八○)

    (六)庆蓝若(一八○)

    (七)藏钩(一八一)

    (八)探油(一八一)

    (九)中丞(一八二)

    (一○)叹圹(一八二)

    (一一)次回向发愿(一八三)

    《发愿文范本等》:

    (一)藏菩萨日(一二四)

    (二)月号(一二四)

    (三)逆修(一二四)

    (四)八日(一二五)

    (五)考(一二五)

    (六)妣(一二五)

    (七)李十一父(一二六)

    (八)星使大夫(一二八)

    (九)亡妣(一三○)

    《诸杂文一卷》:

    一、佛堂文(四一○)

    二、庆像文(四一一)

    三、然灯文(四一四)

    还有许多零章散篇,名称众多,除了少数失题补拟的,都是原有标题:

    启请文(四一六)

    佛堂内开光明文(四二三)

    建佛堂门楼文(四二七)

    佛堂(四三二)

    叹佛文(四三四)

    佛文(四四一)

    二月八日文(四四三)

    二月八日逾城文(四四五)

    置伞文(四五一)

    安伞文(四五九)

    竖幢伞文(四六一)

    造幡银泥画彩(四六三)

    庆幡文(四六四)

    庆经文(四六六)

    开经文(四七○)

    转经文(四八○)

    四门转经文(四九二)

    行军转经文(四九七)

    散经文(五○○)

    然灯号(五○七)

    燃灯文(五○九)

    印沙佛文(五三九)

    行城文(五五一)

    布萨文(五五九)

    结坛散食回向发愿文(五六二)

    散食文一本(五八○)

    新岁年旬上首于四城角结坛文(六○二)

    天兵文(六○四)

    天王文一卷(六○九)

    四天王文(六一九)

    祭四天王文(六二○)

    社斋文一本

    一、社斋文(六二三)

    二、印佛文(六二五)

    邑文(六二七)

    社斋文(六三○)

    社文(六三二)

    社邑文(六三四)

    施斋文(六四四)

    入新宅(六四八)

    入宅文(六五○)

    镇宅文(六五五)

    罢四季文(六五九)

    远行文(六六○) 

    行人愿文(六六一)

    丈夫患文(六九○)

    俗丈夫患文(六九六)

    难月文(六九八)

    父患文(七○五)

    患得损(七○八)

    逆修(七一一)

    国忌行香文(七二○)

    先圣皇帝远忌文(七二二)

    正月十二日先圣恭僖皇后忌晨(辰)行香(七二四)

    亡僧尼舍施文(七六三)

    亡式叉尼文(七六八)

    亡斋文(七七○)僧亡文(七七三)

    亡尼文(七七六)

    亡小娘子文(七七八)

    阳都衙斋文(七八四)

    临圹文(七八九)

    脱服文(八○○)

    ……

    通过以上数据的罗列,我们可以看到敦煌愿文之类的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名称五花八门,如果不为之设定一个较大的属类,恐怕就很难加以综括统辖,从而理清它们之间的千丝万缕联系,而使敦煌愿文的研究门庭宏阔,影响深远。早年的敦煌学家,不论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向达、饶宗颐还是王重民,或是汉学家伯希和、戴密微,遇到这类作品时都不知所措,匆匆放过,甚至在他们的著录中随意给个名称(例如“佛经”“释子杂文”等),因而耽误了这些作品的大规模综合研究。也由于敦煌汉文愿文的缺乏研究,影响到敦煌藏文愿文、回鹘文愿文的研究,早先这些文献中被命名为“残佛经”的许多写本,在我们《敦煌愿文集》出版之后,王尧等专家开始据以认定其中大量的“残佛经”其实为愿文。

    敦煌愿文的种类,如果我们要完全根据其已见单篇名称来排比,虽然可以排列出几十甚至上百个,但是总是会有遗漏,除非我们的《敦煌文献合集》校录整理完毕而作依据。因为我们的这个《敦煌文献合集》的类目,将努力以各文献的原题为依据,例如《愿文》《回向发愿》《结坛散食回向发愿文》《尸陀林发愿文》《愿斋文》《东都发愿文》《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印佛文》《燃灯文》《行城文》《布萨文》《二月八日文》《难月文》《临圹文》《患文》,等等,都将直接根据原题来命名和分类,只有那些失去标题的文章,我们才比照同类文章的题而拟定一个暂时性标题以便于称说。不过,在《敦煌文献合集》完成之前,我们根据《敦煌愿文集》及其《敦煌吐鲁番愿文集》书稿,也大致能够列出敦煌愿文种类的细目名称。这个研究我们正在进行中。

    除了需要敦煌愿文的种类细目,我们也需要敦煌愿文的分析性类目。在这方面,陈晓红的《试论敦煌佛教愿文的类型》⑥一文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她按内容的不同,把敦煌佛教愿文分为五类,即佛教礼仪愿文、佛教修持愿文、佛教祈福禳灾愿文、佛教丧葬愿文和综合类愿文。在五类的各类下,再细分多个小类,例如《佛教礼仪愿文》下列出了:1.佛教纪念日法会(释迦牟尼诞辰、赞礼地藏菩萨发愿文、纪念释迦牟尼出家日愿文);2.受戒与“布萨说戒”仪式发愿;3.佛寺建设法事发愿。虽然这个分类法还有待于继续完善,但是我总体上表示赞同。

    二、敦煌愿文中涉及长安、洛阳的资料

    在敦煌文献中,涉及古代长安、洛阳地区的史料应该有很多,需要研究者爬梳寻剔方能汇为一编。就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愿文而言,也有不少地方涉及古代长安、洛阳的。这些数据大约有几种类型:

    (一)专篇记述长安、洛阳的人和事

    1.元太荣写经发愿文

    元荣(?—约541),亦名元太荣。根据《魏书》敦煌文献等史料,我们知道元荣为北魏时人,孝昌元年(525)任瓜州刺史,永安二年(529)封为东阳王。魏末河西乱时,元荣团结敦煌豪右,使得境内获安。永安至永熙(528—534)间,元荣出资写经十余部数百卷,又开凿莫高窟第285窟。北魏控制敦煌以后,在此设镇。正光五年(524),敦煌镇改为瓜州。次年,北魏宗室元荣任瓜州刺史。北魏分裂后,敦煌属西魏,西魏仍以元荣为瓜州刺史。元荣等来自中原的敦煌地方长官,都尊奉佛教。元荣不但大兴佛事,还亲自出资在莫高窟开窟造像,使得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佛教徒传授教义、举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

    北魏的首都早期为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至太和十八年(49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元荣作为北魏宗室,来自洛阳,应是毫无疑问的。

    在敦煌愿文中,关于元荣的资料主要有:

    (1)【仁王般若经元荣题记愿文】拟 

    大代永[安]〔一〕三年岁次庚戌朔廿三日丙申,佛弟子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岭西将军事车骑大将军瓜州刺史东阳王元荣,生在末劫,无常难保;百年之期,一报极果。窃闻诸菩萨天人将护圣智,立誓余化,自有成告。有能禀圣化者,所愿皆得。天人将获,覆卫其人,令无衰恼,所求称愿。弟子自惟福薄,屡婴重患,恐怡(贻)灰粉之央(殃),天算难诣。既居秽类,将何以自救?惟庶心天人,仰凭诸佛,敬造《仁王般若经》三百部,一百部仰为梵天王,一百部仰为帝释天,一百[部]仰为比沙门天王〔二〕等。以此经力之故,速早成佛;救护弟子,延年寿命,上等菩萨,下齐彭祖。若天王誓不虚发,并前所立愿,弟子晏望延年之寿,事同前愿。如无所念,愿生离苦也。⑦

    【题解】原卷藏于日本京都博物馆,有后题《佛说仁王般若经卷上》,题后写本篇题记愿文。原文写于北魏永安三年(530)。东阳王元荣,其他卷子又称元太荣,据《魏书·孝庄纪》永安二年八月记载“丁卯,封瓜州刺史元太荣为东阳王”,可知元荣即元太荣之略名,此次写经发愿活动在其封王一周年之际。《识语集录》⑧有录文,定为疑伪类。

    【校记】〔一〕原卷脱“安”字。下“散”、“部”二字亦脱。

    〔二〕比沙门,通常写作“毗沙门”。

    (2)【般若波罗蜜经元荣题记愿文】拟

    大代建明二年四月十五日,佛弟子元荣既居末劫,生死是累;离乡已久,归慕常心。是以身及妻子、奴婢、六畜,悉用为比沙门天王布施三宝。以银钱千文赎:一千文赎身及妻子,一千文赎奴婢,一千文赎六畜。入法之钱,即用造经,愿天生(王)〔一〕成佛,弟子家眷、奴婢、六畜,滋益护命,乃至菩提,悉蒙还阙。所愿如是。⑨

    【题记】原卷斯四五二八,首残失题,无后题,但经中各品上皆冠“般若波罗蜜”经名,今据以拟题。经后写本篇题记愿文。《识语集录》拟题为《仁王般若经元荣题记》。

    【校记】〔一〕生,当为“王”字之讹。

    (3)【大智度论等元荣题记愿文】拟〔一〕

    大代普泰二年岁次壬子三月乙丑朔廿五日己丑,弟子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岭西〔二〕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三〕仪同三司瓜州刺史〔四〕东阳王元荣,惟天地妖荒,王路否塞,君〔五〕臣失礼,于兹〔六〕多载。天子中兴,是以遣息叔和诣阙修受〔七〕。弟子年老疹患,冀望叔和早得还〔八〕。敬造《无量寿经》一百部,卌(四十)部〔九〕为毗沙门天王,卅(三十)〔一○〕部为帝释天王,三十部为梵释天王;造《摩诃衍》一百(卷)〔一一〕,三十卷为毗沙门天王,三十卷为帝释天王,三十卷为梵释天王;《内律》五十卷,一分为毗沙门天王,一分为帝释天王,一分为梵释天王;《贤愚》〔一二〕一部为毗沙门天王,《观佛三昧》一部为帝释天王,《大云》一部为梵释天王。愿天王等早成佛道。又愿元祚无穷,帝嗣不绝;四方附〔一三〕化,恶贼退散;国丰民安,善愿从心。含生有识,咸〔一四〕同斯愿。⑩

    【题解】本篇所见有三个写本,虽写于不同佛典之后,但内容完全一致,只是文字稍有出入。这都是在北魏普泰二年三月廿五日的一次写经发愿活动中宣读的。

    【校记】〔一〕本篇三个写本的编号是:

    甲卷  伯二一四三,有后题《大智第廿六品释论竟》,题后十一行即本篇题记愿文。兹为底卷。

    乙卷  藏于日本京都博物馆,经文后写“第七十 第卌七品 卌八品道人僧愿写”,然后十一行写本篇题记愿文。《识语集录》疑伪。

    丙卷  藏于日本书道博物馆,有后题《律藏初分卷第十四》,题后十一行写本篇原文。

    按:三个写本字体相似,应该都是乙卷题记中署名的僧愿写的。元荣虽是发愿人,但发现人一般都雇文士或僧人代笔,故僧愿为本文创作者可能性较大。

    〔二〕甲卷“岭”作“领”(乙卷同),“西”字脱,兹据丙卷校补。

    〔三〕府,甲卷作“国”,据乙、丙卷改。

    〔四〕史,甲卷作“使”,据乙、丙卷改。

    〔五〕君,乙卷作“军”。

    〔六〕兹,甲卷作“慈”,丙卷作“滋”,据乙卷改。

    〔七〕是以,乙、丙卷作“是得”;“诣阙修受”四字丙卷脱。又“修受”疑当作“修史”。

    〔八〕还回,乙、丙卷作“回还”。又丙卷脱“弟子年老疹患”六字。

    〔九〕部,甲卷作,据乙、丙卷改。

    〔一○〕卅,即“三十”的合文。以下“三十”原文各卷皆作同上合文。

    〔一一〕即“卷”字,下文“卷”原皆作上形。

    〔一二〕乙、丙卷“贤愚(乙卷遇)”上有“造”字。

    〔一三〕附,甲卷作“付”,乙卷作“府”,据丙卷改。

    〔一四〕咸,乙卷作“感”,丙卷作“减”。

    (4)【大方等大集经元太荣题记愿文】拟

    大代大魏永熙二年五月七日,清信士使持节散骑常侍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岭西诸军事骠骑大将军瓜州刺史东阳王元太荣,自惟福助微浅,每婴缠志(重患)〔一〕,无方自救。仰恃天王发誓之重,仰为比沙门天王敬造《大集》一部十卷、《法华》一部十卷、《维摩》一部三卷、《药师》一部一卷,合廿四卷。观(愿)〔二〕天王成佛,弟子所患永除,四体休宁。所愿如是。(11)

    【题解】原卷藏于日本五岛美术馆,有后题《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题后写本篇题记愿文。

    【校记】〔一〕缠志,当作“重患”,京都博物馆藏《仁王般若经题记愿文》即有“弟子自惟福薄,屡婴重患”句。

    〔二〕观,当为“愿”字形近之误。斯四五二八《仁王般经题记愿文》即有“愿天生(王)成佛”句。

    (5)【大般涅盘经元太荣题记愿文】拟

    大代大魏永熙二年七月十三日,清信士使持节散骑常侍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岭西诸军事骠〔一〕骑大将军瓜州刺史东阳王元太荣,敬造《涅盘》《法华》《大云》《贤愚》《观佛三昧》《祖持》《金光明》《维摩》《药师》各一部,合一百卷,仰为比沙门天王。愿弟子所患永除,四体烋〔二〕宁。所愿如是。(12)

    【题解】

    原卷斯四四一五,有后题《大般涅盘经卷第卅一》,题后四行写本篇题记愿文。

    【校记】〔一〕原卷“骠”字,疑当作“车”,其他几篇元太荣题记原文皆称“车骑大将军”。

    〔二〕烋然,原卷下部草作一横。

    2.玄奘译经

    唐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自西天取经返抵长安。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处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二十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玄奘译经数量巨大,在敦煌写经中可以见到许许多多的唐人真迹。在玄奘翻译的敦煌写经末尾,大都写有题记,标明参与翻译和助译的人员身份与职责和抄写时间,因此这些数据有着重要史料价值。这些题记有的简单交代时间、地点和抄写人之类,有的则带有发愿内容。

    (1)P.3127《大唐三藏圣教序》(首题)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而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13)

    (2)P.3l27唐高宗《述圣记》

    皇太子臣治述。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玄奘法师者、幼怀聪令……以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奉 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伏见 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14)

    (3)北0760《大菩萨藏经卷三译场列位、苏士方题记》[唐贞观廿二年(648)]

    大菩萨藏经卷第三/弘福寺沙门僧知仁笔受/弘福寺沙门灵隽笔受/大总持寺沙门道观笔受/瑶台寺沙门道卓笔受/清禅寺沙门明觉笔受/简州福众寺沙门靖迈证文/蒲州普救寺沙门行友证文/普光寺沙门道智证文/汴州真谛寺沙门玄忠证文/弘福寺沙门明浚正字/大总持寺沙门玄应正字/弘福寺沙门玄谟证梵语/弘福寺沙门文备证义/蒲州栖岩寺沙门神泰证义/廓州法讲寺沙门道深证义/宝昌寺沙门法祥证义/罗汉寺沙门慧贵证义/实隆寺沙门明琰证义/大总持寺沙门道洪证义/慈恩寺沙门玄奘译/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高阳县开国男臣许敬宗监阅/夫物情斯惑、资于教悟、大圣贻则、实启义徒。而先匠译辰、蔑尔无/纪、爰使后学、积滞于怀、今故具书、以彰来信。愿传写之俦、与余同/志、庶几弥劫、永无惑焉。/贞观廿二年八月一日、菩萨戒弟子苏士方、发心愿渐转写诸经论/等。奉为至尊.皇后.殿下.储妃、又为师僧父母.诸亲眷/属.四生六道等、出尘劳。法界有穷、(斯)愿无氓(泯)。颂曰、/写妙法功德  普施于一切  同证会真  如速成无上觉。(15)

    (4)藤井有邻馆藏《显扬圣教论卷五译场列位及苏士方题记》(唐贞观廿二年(648)八月)〈疑〉

    显扬圣教论卷第五/弘福寺沙门知仁笔受/弘福寺沙门灵隽笔受/大总持寺沙门道观笔受/瑶台寺沙门道卓笔受/清禅寺沙门明觉笔受/大总持寺沙门辩机证文/简州福众寺沙门靖迈证文/蒲州普救寺沙门行支证文/普光寺沙门道智证文/汴州真谛寺沙门玄忠证文/弘福寺沙门明浚正字/大总持寺沙门玄应正字/弘福寺沙门玄谟证梵语/弘福寺沙门文备证义/蒲州栖岩寺沙门神泰证义/廓州法讲寺沙门道深证义/宝昌寺沙门法祥证义/罗汉寺沙门慧贵证义/实际寺沙门明琰证义/大总持寺沙门道洪证义/慈恩寺沙门玄奘译/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高阳县开国男臣许敬宗监阅/夫物情斯惑、资于教恒(悟)、大圣贻则、寔启疑徒、而失(先)匠/译辰、篾尔无绝。爰使后学积滞于怀、今故具书以彰来/信。愿传写之涛(俦)、与余同志、庶几弥劫永无惑焉。/「贞观廿二年八月一日、菩萨戒弟子苏士方、发心愿渐转写诸/经论等。奉为/至尊·皇后·殿下·储妃、又为师僧父母诸亲眷属、四生六道、/等出尘劳。法界有穷、斯愿无泯。颂曰、/写妙法功德 普施于一切同证会真如 速成无上觉。」(16)

    (5)P.2323《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贞观二十二年(648)十一月一日于雍州宜君县玉华宫弘法台三藏法师玄奘(下残)直中书长安杜行顗笔受,弘福寺沙门玄谟证梵语,大总持寺沙门辩机证文。(17)

    (6)北1443《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贞观廿二年十月一日于雍州宜君县玉华宫弘法台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直中书长安杜行顗笔受、弘福寺沙门玄谟证梵语、大总持寺沙门辩机证文(18)

    (7)北0743《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译场列位》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五/大周长安三年岁次癸卯十月己未朔四日壬戌、玄奘(三藏)法师义/净奉」制于长安西明寺新译并缀文出字。」/翻经沙门婆罗门三藏宝思惟证梵义/翻经沙门婆罗门尸利末多读梵文/翻经沙门七宝台上座宝证义/翻经沙门荆州玉泉寺弘景证义/翻经沙门大福先寺寺主法明证义/翻经沙门崇先寺神英证义/翻经沙门大兴善寺伏礼证文/翻经沙门大福先寺上座波仑笔受/翻经沙门清禅寺寺主德感证义/翻经沙门大周西寺仁亮证义/翻经沙门大总持寺上坐大仪证义/翻经沙门大周西寺寺主法藏证义/翻经沙门佛授记寺都维那惠表笔受/翻经沙门大福先寺胜庄证义/翻经沙门大福先寺都维那慈训证义/请翻经沙门天宫寺明晓/转经沙门北庭龙兴寺法海受。(19)

    3.大白马寺大德嗣安法师

    关于嗣安法师,《历代法宝记》有所记载:“自教法东流,三百年前,尽无事相法则。后因晋石勒时佛图澄弟子道安法师在襄阳,秦苻坚遥闻道安名,遂遣使伐襄阳取道安法师,秦帝重遇之。长安衣冠子弟,诗赋讽诵,皆依附学,不依道安法师。义不中难,此是也。智辩聪俊,讲造说章门,作僧尼轨范、佛法宪章、受戒法则,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坐,二曰常六时礼忏,三曰每月布萨悔过。事相威仪、法事咒愿赞叹等,出此道安法师。近代蜀僧嗣安法师,造《斋文》四卷,现今流行。”(20)不过没有专门叙述,是在说了道安法师的事迹之后,寥寥数语,顺便提及而已。但是在敦煌愿文中,却有一篇重要的应用文献,内容比较丰富。

    【发愿文范本等】拟

  ……

    (八)李十一父 尝闻真乘总至用之力,涕甘露而洒四河;法王示戢济之勋,普凉云而清万劫。其有阴沦结(劫)趣,久闭昏茫;所感而兴悲,赴涉求而轸念。莫大之力,难可详诸(之)。今日意者,爰有大白马寺大德嗣安法师奉为前怀州李司法周忌追斋。惟李公天假聪明,早负承家之誉;情高文雅,幼飞才子之声。符彩风流,耸玉林之一树;波澜吐纳,得竹前之千寻。可谓轩冕龟龙,文章杞梓。冀用承庙堂之旧业,纂伊吕之洪烈。忽因家累,得罚南荒;窜投魑魅之乡,流落蛮夷之国。不图黄(皇)天不吊,凶门遄临;君子道消,大邦丧宝。未骋高衢之骏,俄惊巨夜之悲。凡是故人,孰不哀悼!法师道业清邈,文章峻雄。江汉不空,可比踪于杨马;释门有后〔三○〕,方接武于腾兰。而李公天然至交,雅道相感。自江吴,次河洛,近接太行之胜,远探汾水之游。每讽一言、谈一物,二公皆目击神会,情来兴俱。虽疾雷破山,风雨如晦,而携手相视,何忘乎盛衰?安公相送天涯,同舟海口;餐寝不离于顷〔三一〕刻,宴言岂舍于斯须。联翩暄寒,十五载于兹矣。自南北一间,存亡忽分;而心摧骨惊,气咽魂断。虽则锺(锺)期飞而百(伯)牙痛,罕生游而国子悲。方之二公,未足云喻。乌呼(呜乎)!天丧斯文〔三二〕,丘何不幸;独漏紫泥之泽,长辞白日之晖。世业微茫,帝京已隔于生路;海山岑寂,异城空留于旧名。声义者,钦想象而无追;周旋者,痛幽明之顿隔。人生到此,天道宁沦。李公复有畴昔诸预斋人,郎官某乙等,与李公早岁相知,抚尘交好。念长沙之卑湿,贾谊无归;痛湘水之清深,屈原永逝。世人以荣枯之分,相背相趋;知己以一死一生,交情乃见。同于此日,并为追崇。于是广辟真场,横疏梵宇;龙象下而四遶,旃檀围而数匝。供列千品,疑香积〔三三〕而飞来;炉腾五云,乃欲天而奉献。时七月云朔,三秋告初。南火相流,退流炎而欲半;西风飋,报凉气而新飞。是日乃诸佛齐临,群灵并降。万福备,千祥集;可以宠光[冥]〔三四〕路,悲济幽途。生时以国网相羁,数年不见于都邑;殁后以河山介阂,万里须应于灵苻(府)。庶望响(飨)象筵,希夷谛听;纳无边之福善,秉〔三五〕莫大之清熏〔三六〕,并用资庄李公神道:硕(愿)〔三七〕使高传法印,独见心王。瘴海炎魂,归入清源(凉)〔三八〕之城;鬼关阴魄,来登极乐之天。伏愿法师名流梵宇,长谣辩鼎之才;声简帝心,坐见同车之请。诸公等并命同椿松,福等山何(河)。六月鹏飞,高步云台之峻;九阜鹤唳,俱登紫绶之荣。复用资庄斋人等即体:当使灵芝化德,仙桂齐年。大愿相熏,永保公侯之族;潜心有济,长乘诸佛之威。然后破修罗之疑网,惧〔三九〕波旬之丑[□]〔四○〕;磅礴大千之域,空同真忘之原。伏愿国化康强,皇恩抚洽;育万灵而畅天地,截四海而荒铁围。莫不并沐唐风,俱沾佛果。惟内侍等天袟有孚,标鉴秀朗;砥身砺节,翼亮圣躬。奉忠信于输诚,懃夙夜于匪懈。朝[觐]〔四一〕宸扆,夕谒公宫;精实真言,探微审谛。唯愿乘宝[车]〔四二〕而直谒道场,坐莲台而得成正觉。

    【题解】本卷原编号码为斯四六四二,存文12篇,字体、字迹皆嘉,写于正面,皆为一人所抄。原文共194行,行约27字,首尾皆有残缺,部分内容标题原有,无句隔。《索引》拟题为《受戒文》,兹据内容拟总题为《发愿文范本等》。卷中光天文武大圣皇帝即唐肃宗尊号,加于乾元二年(759年)七月,文中所叙史事、人物皆即此二、三年中所有,皆可考。
    
    (二)零星提及长安、洛阳的人和事

    1.P.3562《东行亡》

    惟公气调踪(纵)横,风神倜傥。在家存昏定之礼,于国申报主之心。属以河泷(陇)鲸鲵,京几(畿)路阴。天使三道宣慰,万里却拜龙颜。既惧不虞,远阻塞翊卫。龙荒逦迤,鹿塞萧条。迥绝人烟,路穷水草。卒逢狂寇,锋釰(剑)相加。遂非命丧躯,魂游漠北。不知何仰,唯福是资。故于此辰,设斋追福。

    2. 伯二五六九(背面)伯三五五二〔—〕《儿郎伟》

    驱傩之法,出自轩辕。直为辟除浔沴,且要百姓宜田。自从长史〔二〕领节,千门乐业欢然。司马兼能辅翼,鹤唳高鸣九天。条贯三军守法,奸吏屏迹无喧。北狄衔恩拱手,南戎纳款旌旜。太夫人握符重镇,即加国号神仙。能使南阳〔三〕重霸,子父昌盛周旋。昨使曹光献捷,表中细述根源。三使连镳象魏,兰山不动烽烟。人马保之平善,月初已到殿前。圣人非常欢喜,不及降节西边。大将同欢助庆,愁甚不遇丰年!从兹河〔四〕西开朗,太常舞〔五〕道(蹈)向前。

    驱傩圣法,自古有之。今夜扫除,荡尽不吉,万庆新年。长史〔六〕千秋万岁,百姓猛富足钱。长作〔七〕大唐节制,无心恋慕腥膻。司马炖煌太守,能使子父团圆。今岁加官受爵,入夏便是貂蝉。太夫人表入之后,即降五色华藤。正是南扬(阳)号国,封邑并在新年。自是神人呪愿,非干下娌(里)之言。今夜驱傩仪仗,部领安城火祆。但次〔八〕三危圣者,搜罗内外戈鋋。趁却旧年精魅,迎取蓬莱七贤。屏(并)及南山四皓,金秋五色弘(红)莲。从此炖煌无事,城隍〔九〕千年万年。

  驱傩之法,自昔轩辕。钟馗〔一○〕、白泽,统领居仙〔一一〕。怪禽〔一二〕异兽,九尾通天。总向我皇境内,呈祥并在新年。长使(史)寿同沧海,官崇八坐貂蝉。四方晏然清帖,猃狁不能犯边。甘州雄身中节,嗢末送款旌旜。西州上拱宝马,焉祁送纳金钱。从此不闻枭鸲,炖煌太平万年。

    适从远来至宫门,正见鬼子一郡郡(群群)。就中有个黑论敦,条身直上舍头存(□)。躭气袋〔一三〕,戴火盆。眼赫赤,着非(绯) 裈。青云烈,碧温存。〔一四〕中庭沸沞沞〔一五〕,院里乱纷纷。唤中(锺)夔,兰(拦)着门。弃头〔一六〕上,放气熏。慑肋折〔一七〕,抽却筋。拔出舌,割却唇。正南直须千里外,正北远去亦(不)须论。

    儿郎伟

    圣人福禄重,万古难俦〔一八〕疋。剪孽贼不残,躯傩鬼无一〔一九〕。东方有一鬼,不许春时出。南方有一鬼,两眼赤如日。西方有一鬼,便使秋天卒。北方有一鬼,浑身黑如漆。四门皆有鬼,擒之不遗一。今有定中殃(央),责罚功已毕。自从人定亥,直至黄昏戌。何用打桃符,不须求药术。弓刀左右趁,把火踪(纵)横炪〔二○〕。从头使厥傩,个个交屈律。岁岁野狐儿〔二一〕,不许□妖祟〔二二〕。

    呪愿太夫人〔二三〕,敕封李郡君。旧殃即除荡〔二四〕,万庆尽迎新。握(幄)帐纯金作,牙床尽是珍。绣褥鸳鸯被,罗衣笼上勋(熏)。左右侍玉女,袍挎从成群。鱼膏柄(炳)龙烛,魍魉敢随人中(锺)夔并白宅(泽),扫障(瘴)尽妖纷(氛)。夫人〔二五〕寿万岁,郎君爵禄增勋。小娘子如初月,美艳甚芳芬。异世双无比,不久纳为婚。日日筵宾客,实胜孟常(尝)君。百群皆来集,同坐大(待)新春。

    适从远来至宫宅,正见鬼子笑吓吓。偎墙下,傍篱栅〔二六〕。头朋僧〔二七〕,眼隔搦。骑野狐,遶项脉(巷陌)。捉却他,项底揢。塞却口,面上掴。磨里磨,硙里侧。镬汤烂,煎豆豆昔〔二八〕。放火烧,以枪擭。刀子割,脔脔擗。因今驱傩除魍魉,纳庆先祥无灾厄。

    【校记】〔一〕伯二五六九今缩微胶卷已抽归藏文卷内,编号一一三。伯三五五二为伯二五六九之异本,唯无最后“适从远来至宫宅”一首,今作为参校本。

    〔二〕史,原作“使”,据伯三五五二改。

    〔三〕阳,原作“扬”,据伯三五五二改。

    〔四〕河,原作“何”,据伯三五五二改。

    〔五〕舞,二卷皆从手旁,俗字。兹经录正。

    〔六〕史,原作“使”,伯三五五二作“吏”,兹经录正。

    〔七〕作,伯三五五二作“使”。

    〔八〕但次,伯三五五二作“以次”。

    〔九〕隍,原作“煌”,据伯三五五二改。

    〔一○〕锺,原作“中”,据伯三五五二改。

    〔一一〕居仙,当作“诸仙”,盖因“居”常与“诸”连文为“居诸”一词而致误。

    〔一二〕禽,原卷左从马旁,伯三五五二左从犬旁,皆增旁俗字。

    〔一三〕袋,伯三五五二同。“躭气袋”义即身上担个蓄气袋。

    〔一四〕“青云烈,碧温存”二句费解,疑“碧”应读为“不”。

    〔一五〕沞,二卷皆作“?”,俗字。字亦作“沞”。

    〔一六〕弃,疑通“去”,向也;“头”字原卷无,伯三五五二作“项”,即“头”字俗省,兹据补。

    〔一七〕慑,音义同“折”;“折”字二卷皆作“析”,兹经录正。“慑肋折”谓拗折肋骨使断也。

    〔一八〕俦,原作“筹”,据伯三五五二改。此首亦见于伯三四六八,兹亦入校。

    〔一九〕一,伯三五五二作“失”。“失”字较长,与“残”相对。

    〔二○〕炪,伯三四六八作“?”,为“焌”之俗字。

    〔二一〕野狐儿,伯三五五二作“夜狐儿”,伯三四六八作“夜胡儿”。

    〔二二〕阙文原作“?”,伯三五五二作“?”,待考。祟,伯三五五二作“出”。

    〔二三〕“呪愿太夫人”五字原卷下空一格,似作标题而兼首句。

    〔二四〕荡,原作“汤”,据伯三五五二改。

    〔二五〕“夫人”二字原卷改在“郎君”二字侧,伯三五五二作“夫人郎君”四字。“郎君”衍,今删。

    〔二六〕栅,原作“竹”字头下着“册”。涉上“篱”字而类化。

    〔二七〕朋僧,同“鬅鬙”,同一聊绵词之异写。

    〔二八〕豆,原作“豆昔”,“豆昔”为韵脚,故应录作“豆豆昔”。《伍子胥变文》“穷州旅际绝船”,“船”应录作“舟船”,例与此近。

    3.伯三二七○DX一○四九〔—〕《儿郎伟》

    …… 

    儿郎伟

    驱傩之法,天下共传。岁暮追呼五道,点检旗潾(麒麟)戈鋋。排比只于中馆,天兵助我撒擅(坛)。捉取浮游浪鬼,不教尹(伊)独弄威权。我尚书天降之子,如今正是小(少)年。初春天使便到,加官且拜貂蝉。油幢双旌前引,天子委托西边。应是检虚之者,并教于鹿(展)脚长眠。三危圣者部领,枷项递送幽燕。不许沙州亭宿,亦不许恼乱川原。我尚书敬重三宝,威光炽盛无边。八方总来跪伏,猃狁道(蹈)舞殿前。恐怕恶鬼入界,请佛九处结坛。如此信心不绝,受命千年万年。

    音声

    儿郎伟

    驱傩是故之常法,出自轩辕。且要扫治(除)旧事,建立新年。冬降瑞雪无限,秋时谷麦如山。我尚书敬重三宝,共贼世代无缘。万姓歌谣鼓腹,恰似舜日尧年。莫愁东路闭塞,开春天使至前。进奉盘龙大锦,绫罗绢彩数般。官高绝称辅相,切要狎(押)伏西边。六蕃尽来贡献,驱羊进马殿前。向西直至于阗,路润越于铺绵。进奉珍玩白玉,绵绫杂彩千端。界内皆唱快活,同寿彭祖一般。

    儿郎伟

    盖闻二仪交运,故制四序奔驰。若说迎新送故,兼及近代是□〔二〕。总交青龙步(部)领,送过葱岭海隅。炖煌神砂福地,贤圣助于〔三〕天威。灾疹〔四〕,永无侵遶(娆),千门保愿安居〔五〕。皆是太保位分〔六〕,八方俱〔七〕伏同知。河西是汉家旧地,中隘猃狁安居。数年闭塞东路,恰似小水之〔八〕鱼。今遇明王利化,再开河陇道衢〔九〕。太保神威发愤,遂便点缉兵衣。略点精兵十万,各各尽擐铁衣。直至甘州城下,回鹘藏举(弆)无知。走入楼上乞命,逆者入火坟(燌)。大段披发投告,放命安于城除(池)。已后勿愁东路,便是舜日尧时。内使亲降西塞〔十〕,天子慰曲名师。向西直至于阗〔一一〕,纳供献玉琉璃。四方总皆跪伏,只是不绝汉仪。太保深信三宝〔一二〕,寿命彭祖同时。

    【校记】〔一〕DX一○四九原卷未见,系荣新江先生在俄国调查卷子时抄寄,今作为参校本。此卷为残片,上下残,字大,存伯三三七○最后一首(共十三行,整首行数不缺)。

    〔二〕阙文原卷在行末稍残。

    〔三〕于,DX一○四九作“力”。“于”字是。

    〔四〕疹,DX一○四九作“励”,当读作“疠”或“沴”。

    〔五〕安居,DX一○四九作“无危”。

    〔六〕位分,DX一○四九作“重福”。

    〔七〕俱,DX一○四九作“归”。

    〔八〕之,DX一○四九作“无”。“之”字是,“无”盖因简体“无”与“之”近而讹。

    〔九〕道衢,DX一○四九划去而旁改为“遥途”。

    〔十〕亲,原作“新”;DX一○四九原写“亲降西塞”,划去后旁改为“降临国界”。兹据改“新”为“亲”。

    〔一一〕“于”字原作“荶”,类化俗字,兹据DX一○四九录正。

    〔一二〕宝,原作“保”,据DX一○四九改。又DX一○四九“深信”二字划去后旁改为“慕崇”。

    (三)泛言“帝京”“日边”之类

    敦煌愿文中有不少提及长安、洛阳的地方,不过往往只是用“帝京”“日边”之类泛指。

    例如:

    4.P.2044《愿文范本》之二《闻南山讲》〔六〕

    ……我贡上人始自智首之□,终记南山之制。由是前贤后哲,捧袟趍延(筵);谈柄挥而珠玉珊环,词海倾而波兰(澜)浩渺。荆吴楚越,咸洛淮河,杪盛行而一国交音,人竟弘而诸家罢唱。上人琉璃莹彻于心水,栴檀芬馥于情田。宿植净根,生知朗悟。而乃辞亲去国,负笈寻师;驻止帝京,抠衣律序。竹窗夜坐,[更] 漏阑而涩睫不眠;银汉晓倾,禁鸡鸣而残灯未息。盂耕九陌,积雪三冬。析凤一毛,成麟变角。既器成瑚琏,业就毗尼,结束途呈(程),还归乡里。昨者经乎鄱水,憩驾龙兴。唯齐公上人知贤外举,敷授视之高座,设苹藻之盛筵;会人天于法堂,开毗尼之妙典。命余宣赞,纪述馨香,对金人捧文而祝。于是张翠幕,列画图;扣洪锺(锺),奏清梵。无疆胜善,上福皇家。佛日与舜日而齐明,法轮共金轮而并转。州县牧宰,文武官寮,叶赞一人,招(昭)苏万汇。上人传灯不倦,开后学之见知;定惠逾明,为小乘之准的。齐上人发萌唱导,公德冥资;助供檀那等陈力修斋,休祥潜降。

    当岳渎降灵之日,是申甫诞庆之辰。百祥而允属祯期,五福而克臻幽赞。飞沉祝寿,品汇献龄。

    *作者简介:黄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兼任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敦煌学研究》主编。

    ①  见《敦煌愿文集》所作《前言》第1—2页。黄征、吴伟编著《敦煌愿文集》,岳麓书社,1995年11月出版。下引《敦煌愿文集》皆同此。

    ②  详见《敦煌愿文集》附录《敦煌愿文研究论著目录》。

    ③  见《敦煌愿文集·前言》第1页。

    ④  关于这个问题的考证,请参阅拙文《敦煌愿文杂考》,载《文史》第46辑,1998年12月出版。

    ⑤  括号内的数字是所在《敦煌愿文集》的页码,按语是我现在加的简要说明,下同。

    ⑥  《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1期。

    ⑦  《敦煌愿文集》第814页。 

    ⑧  《识语集录》,即《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日)池田温编,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90年。下同。

    ⑨  《敦煌愿文集》,第816页。

    ⑩  《敦煌愿文集》,第817页。 

    (11)  《敦煌愿文集》,第822页。

    (12) 《敦煌愿文集》,第823页。

    (13)  《识语集录》编号510,《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唐贞观十九年(645)二月)。

    (14)  《识语集录》编号511,《述圣记》(唐高宗)(唐贞观十九年(645)二月)。

    (15)  《识语集录》编号516。

    (16)  《识语集录》编号补7。

    (17)  《识语集录》编号518,《能断金刚般若经译记》(唐贞观廿二年(648)十月)。

    (18)  池田温编号参518:能断金刚般若经译记(唐贞观廿二年(648)十月)。

    (19)  《识语集录》编号748,《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译场列位》(周长安三年(703)十月)。

    (20)  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2075。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