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图藏拓中的长安佛教文献综述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拓片是记录中华民族文献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历代甲骨、青铜器、石刻等类拓片二十六万余件,数量之巨大,内容之丰富,可谓世界之首。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金石组自1929年设组以来,始终致力于金石拓片的采编整理,历数年之努力,《中文拓片数据库》现已有元数据23000余条,影像29000余幅。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佛教快速推进发展之重镇。陕西佛教在唐代以前主要是指帝都长安①佛教以及由这一中心向外辐射传播的佛教,长安在历史上较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国佛教弘传的中心,高僧大德之众,佛学研习之深,寺院宝塔之多,法事活动之盛,在中国佛教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碑刻是历史的见证,传拓技术为我们研究长安佛教留下了宏富的文献史料,在已编目的国家图书馆馆藏拓片中,有关长安佛教的有200多种,包括经幢、造像、寺碑、塔铭等不同形式,现简述如下。

    经幢指刻有经文的多角形石柱,又称石幢。幢身立于三层基坛之上,隔以莲华座、天盖等,下层柱身刻经文,上层柱身镌题额或愿文,基坛及天盖,各有天人、狮子、罗汉等雕刻。最常见的经幢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最多,其次为《白伞盖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大吉祥大兴一切顺陀罗尼》《金刚经》《般若心经》《弥勒上生经》《父母恩重经》等。

    国图藏拓中的《陀罗尼经》经幢有17种:唐天宝三年(744)二月十五日《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唐天宝五年(746)九月十五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唐天宝五年(746)九月十五日《兴圣寺陀罗尼经幢》;唐天宝七年(748)五月十五日《王尚客等六十人造陀罗尼经幢》;唐天宝□□年(742—756)二月《卫升玉等造陀罗尼经幢》;唐乾元二年(759)二月二十六日《施灯功德经幢》,首题“佛说施灯功德经”,记首题:“上为皇帝下及苍生,敬造石灯台一所其铭并序”;唐贞元十五年(799)四月十三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唐元和六年(811)二月二十四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唐元和八年(813)八月五日《那罗延建陀罗尼经碑》;唐开成五年(840)三月《元政等建陀罗尼经幢》;唐大中三年(849)正月一日《于惟则建陀罗尼经幢》②;唐大中七年(853)二月八日《同景信造陀罗尼经幢》;唐咸通二年(861)八月二十五日《浐河经幢》;唐咸通七年(866)二月十五日《李君佐建陀罗尼经刻石》③;唐乾符六年(879)二月十二日《宋瑶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唐乾宁元年(894)六月二十八日《观世音陀罗尼经幢》;北宋熙宁四年(1071)十月十三日《蒲若济等造陀罗尼经幢》。

    《般若心经》有:唐元和十四年(819)三月二十四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四月一日《多心经序》;清(1644—191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清嘉庆十六年(1811)四月二十四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闰四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颇具代表性的是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八日《三藏圣教序记并心经》,此碑文为唐太宗李世民(599—649)表彰三藏法师玄奘(600—664)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而亲撰的序文,以及太子李治的《述圣记》和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内容,字是怀仁和尚从晋王羲之遗留笔墨中选集的。相关三藏法师玄奘的还有唐永徽四年(653)十月十五日《三藏圣教序》;唐永徽四年(653)十二月十日《三藏圣教序记》,首题“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北宋端拱元年(988)十月七日《新译三藏圣教序记》。

    此类还有北宋乾德六年(968)十月十五日《摩利支天经并佛像刻石》;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明崇祯十三年(1640)四月八日《白衣经》。

    造像碑是古代宗教雕刻艺术的一个类别。通常是信徒一人或多人出资雕造,在碑身正面,或二面、四面,以浮雕、线刻形式开龛造像,也常刻有发愿文、施主(或供养人)姓名及纪年,用以还愿或施功德。国图藏拓中有24种:

    整理出最早的是北魏正光二年(521)《荔非天德造像记》,其后有西魏大统元年(535)四月一日《王慎宗等造四面像记》;东魏武定七年(549)二月八日《延陵显仲造像记》;北周保定四年(564)十一月十五日《王瓮生四面造像记》;北周天和元年(566)十一月二十日《僧妙等十七人造像记》;北周天和五年(570)六月十七日的《宇文康等造像记》④;北周天和六年(571)六月十日《陈岁造砖像记》⑤;北周建德元年(572)四月十五日《昙乐造像记》,附刻清嘉庆十年阮元题记;隋开皇六年(586)七月十五日《王忻造像记》⑥;隋开皇七年(587)二月八日《严始荣造像记》;隋开皇十年(590)三月二十五日《杜相夫造像记》;隋开皇十七年(597)五月一日《张信造像记》;唐龙朔元年(661)七月二十三日《雷大岑造像记》;唐长安三年(703)七月《王璿造像记》;唐长安三年(703)七月十五日《高延贵造像记》;唐长安三年(703)九月三日《韦均造像记》;唐长安三年(703)九月十五日《萧元慎造像记》;唐长安三年(703)九月十五日《李承嗣造像记》⑦;唐长安三年(703)九月十五日《姚元之造像记》⑧;唐长安四年(704)九月十八日《姚元景造像记》⑨;唐武周(684—704)《梁义深等造像记》;唐武周(684—704)《冯凤翼等造像题名》;唐元和三年(808)七月十二日《孟再荣造像记》;唐(618—907)《僧敬等造像记》。

    寺院碑是指与寺院有关的,镌刻在石材或石壁上的图像和文字,内容广泛,从寺院历史到人物传记,乃至僧人的墓志铭等。寺院碑是佛教僧徒用以保存佛教历史的主要方式之一,对研究中国佛教寺院的历史、文化和经济沿革与发展有着独特的史料价值。国图藏拓中这一部分数量最多,有98种。

    寺院历史类有:唐大历十三年(778)正月二十七日《明觉寺尼心印记》,首题:“一切如来心真言”,中题:“明觉寺持律比丘尼心印记”;唐大和六年(832)八月十八日纪《真空寺石幢记》,首题:“大唐真空寺奉为国及法界众生敬修佛顶陀罗尼石幢纪”;唐景福元年(892)八月一日《万寿寺记》⑩;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八月二十七日《广慈院寺东北庄地土牒》;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十月十□日《广慈院记》;北宋建隆四年(963)七月十七日《开元寺行廊功德碑》;北宋雍熙二年(985)三月十八日《广慈院瑞像碑》;北宋咸平元年(998)正月三日《赠梦英诗》;北宋皇祐三年(1051)《复唯识廨院记》;北宋熙宁七年(1074)正月三十日《善感院新井记》;北宋宣和四年(1122)八月《慈恩寺塔诗刻》;北宋宣和六年(1124)夏,慈恩寺雁塔西门《真常题记》;元皇庆二年(1313)7月《华严世界海图碑》;元延祐六年(1319)正月《大开元寺兴致碑》(11);明天顺元年(1457)三月十三日《铁塔寺碑》;明成化二年(1466)四月上浣《大慈恩寺碑》;明嘉靖二年(1523)九月《清净寺碑》;明嘉靖五年(1526)八月《清修寺碑》;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三月二十四日《游雁塔记》;明万历十一年(1583)一月二十三日《雁塔诗刻》;明万历十四年(1586)九月《游雁塔寺记》;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静观自得榜书》;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荐福寺诗刻》;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七月初《雁塔落成诗》;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夏题《雁塔诗刻》;明天启六年(1626)九月《雁塔即事诗》;明崇祯七年(1634)十一月十三日《铁塔寺碑》;清康熙二年(1663)八月十五日《兴善寺碑》;清康熙十年(1671)《大塔寺遇仙桥碑》;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十月中浣《大兴善寺碑》;清乾隆十一年(1746)四月《慈恩寺功行碑》;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月上浣《开元寺八景图记》;清乾隆五十年(1785)三月二十一日《兴善寺藏经殿碑》;清道光十二年(1832)四月立《慈恩寺碑》;清咸丰元年(1851)八月立《笑祖塔院碑》;清光绪十三年(1887)三月《慈恩寺落成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登雁塔诗》;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八月《慈恩寺燕集诗》;清(1644—1911)《雁塔圣迹图》;民国二十一年(1932),八月《慈恩寺功德碑》;《游雁塔诗》年月不详;《慈恩寺诗》年月不详;《雁塔胜迹图》年月不详;《雁塔诗》年月不详。

    塔铭类有:东魏元象元年(538)四月十一日《净智塔铭》,首题:“大魏比丘净智师圆寂塔铭”;隋仁寿元年(601)十月十五日《龙池寺舍利塔记》;唐显庆三年(658)二月二十五日《海禅师方坟记》;唐显庆三年(658)十月十二日《王公塔铭》(12);唐龙朔三年(663)十月十日《道因法师碑》;唐总章三年(670)二月十五日《道安塔记》;唐永隆二年(681)三月二十三日《法乐墓志》,首题:“大唐济度寺故比丘尼法乐法师墓志铭并序”;唐永隆二年(681)三月二十三日《法灯墓志》;唐长安三年(703)八月九日《尚真墓志》,首题:“大周故居士芦州巢县令息尚君之铭”,钤“恒轩所得”印;唐景龙三年(709)五月十日《法琬塔碑》;唐开元二年(714)二月十二日立《思言塔铭》;唐开元四年(716)五月二十七日《法藏塔铭》;唐开元十二年(724)六月十五日《净业塔铭》,首题:“大唐龙兴大德香积寺主净业法师灵塔铭并序”,陈云诰题签并钤“史臣云诰”印;唐开元十七年(729)十一月二十三日《法澄塔铭》,首题:“大唐故兴圣寺主尼法澄塔铭并序”,钤“彭年之印”“枫林黄氏考藏经籍书画金石文字”“张东皑收藏”“光熙考藏”印;唐开元十七年(729)七月十五日《敬节塔铭》,首题:“大唐襄义寺故大德敬节法师塔铭并序”;唐开元二十一年(733)闰六月十日《坚行塔铭》,首题:“大唐宣化寺故比丘尼坚行禅师塔铭”,额及四周刻花鸟纹;唐开元二十四年(736)九月十八日《义福碑》;唐开元二十五年(737)七月八日《进法师塔铭》(13),首题:“大唐大温国寺故大德进法师塔铭”,岳小琴题签并钤“小琴珍藏”“秋好轩”印;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八月《不空塔记》(14);唐开元二十九年(741)五月十八日《义福碑阴记》;唐开元二十九年(741)闰四月十八日《多宝塔铭》;唐天宝二年(743)八月上旬《僧突墓志》,首题:“大唐广福寺静业和尚墓志”;唐天宝二年(743)十二月十一日《隆阐墓碑》;唐天宝七年(748)十一月十八日《净觉墓志》,首题:“大慈禅师墓志铭并序”;盖篆书题:“唐故大慈禅师墓志铭”;唐天宝十一年(752)四月二十二日《多宝塔碑》;唐天宝十二年(753)《段常省塔铭》(15),首题:“唐故优婆姨段常省塔铭并序”;唐大历十年(775)七月十八日《如愿墓志》;唐建中二年(781)十一月十五日《不空和尚碑》;唐贞元六年(790)十月八日《正性墓志》(16),首题:“唐故法界寺比丘尼正性墓志铭并序”;盖题:“大唐故尼正性墓志铭”;唐贞元十八年(802)四月二十九日《惠因墓志》;唐贞元二十一年(805)七月二十五日《楚金碑》首题:“唐国师千福寺多宝塔院故法华楚金禅师碑”;唐元和元年(806)四月十五日《慧坚禅师碑》;唐元和二年(807)二月八日《李昕妻姜氏(昭成寺尼)墓志》;唐长庆二年(822)十二月一日《梁守谦功德铭》,首题:“邠国公功德铭并序”;唐长庆二年(822)十二月一日《文雅舍利塔》;唐宝历元年(825)四月《慧远遗迹记》;唐大和七年(833)十二月《寂照墓碑》;唐大和七年(833)八月十五日《辩空塔铭》,首题:“唐故内供奉翻经义解讲律论法师辩空和上塔铭并序”;唐开成四年(839)五月十六日《基公塔铭》;唐开成四年(839)五月十六日《玄奘塔铭》;唐会昌元年(841)十二月二十八日《大达塔碑》;唐大中十三年(859)六月十八日《广惠塔铭》,首题:“唐故上都唐安寺外临坛律大德比丘尼广惠塔铭并序”。五代后周《智坚塔记》;北宋乾德五年(967)十二月二十五日《拟惠休上人诗》;北宋乾德(963—968)《张仲荀抄高僧传序》,首题:“抄高僧传序”,额篆书横题:“张仲荀抄高僧传序”;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正月一日《□□禅师偈语碑》;北宋政和五年(1115)十一月十九日《文雅舍利塔铭》;金贞元三年(1155)六月十日《崇远塔铭》;元至元九年(1272)九月《澄观塔记》;元至正十年(1350)八月二十五日《崇公寿塔额》;元至正二十年(1362)四月《义琼道行碑》,首题:“大元故□尚琼公道行碑”;民国十九年(1930)九月十一日《澄观塔记》;民国十九年(1930)九月《法顺塔记》;民国二十年(1931)《圆光再现记》。

    国图藏拓中还有更为丰富的佛教文献资料,鉴于时间与能力原因,藉此谨以为抛砖引玉之功效。

     *作者简介:王红蕾,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

    ①  长安是中国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历史原因有过迁徙,大致位置在现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附近。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于此开始修建宫殿,高祖七年(前200)命名为长安城。汉惠帝元年(前194)至五年(前190)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隋唐时,隋文帝杨坚定都汉长安城,开皇二年(582),杨坚在长安城东南建新都,定名为大兴城。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唐,改大兴为长安,面积是现在西安城墙内的10倍;唐以后,长安不再是王朝的都城,后梁设大安府,后唐设京兆府,宋设陕西路,元设安西路、奉元路等;明洪武二年(1369)改称西安府。本文所收国图藏拓中长安取汉长安所辖区域。

    ②  于惟则经幢:幢高六尺六寸,八面,每面广八寸,各七行,行六十六字,正书。铭曰:京  府兴平县县东北隅陀罗尼幢记处士王    奉礼郎尚□□书县人于惟则奉为文武百辟当县宰寮及□界有情敬造窃惟金人西□雷音绝唱于□筮至敎□□□业空传于汉地虽法门繁□俱□□梁□□□□□其□陀罗尼焉于公称惟则本河南人也家赡温□人称英亮忠信先闻于□室深崇□志于三乗有悲□心具利□之行王□之暇□□兴怀将构祯摸冀崇妙□□□□□□□□有缘□德同心为□□之利而居□□□□□□□□□□□□乎存没逝者不□于厥愿存之岂爽以前心即属道泰时通亦乃树兹夲意爰□□刻仑言征良匠以呈奇采元石而钻镂厥功即  乃卜□县城艮隅之立□足使沾尘□影□屣□舟瞰瞩承风永辞□□实不敏辄□□□□申□□□述□猷虽不足以成文□深心于能事矣尚□□王伦大中二年己巳岁正月丙辰朔一日建□事□□□□□差□□□等□□□李锷□录事都曹等周寔辅□□□师□□庆梁仙  伦辅李良张怀妻王氏惟则先亡父母惟则妻左氏长男敬鄑。

    ③  李君佐经幢:石高广俱二尺二寸,十八行,行十九字至二十二字不等。铭曰:佛顶尊胜陀罗尼呪咸通七年二月十五日弟子李君佐□造。

    ④  宇文达造像记:石横广二尺一寸五分,高七寸七分,二十行行七字,正书。铭曰:□恩豆□□□□持节骡骑□□□金紫光禄□□刺史都督乌□□开国子宇文康□天和五年岁次庚寅六月癸未朔十七日己亥宇文达为七世所□见在父母合家大小造□□像一躯愿使众◇◇灭万善普会及法界众生等同此愿俱成正觉母张女□□纥□□大妹高妃中妹越妃□妹阿咳□妹□妃。考证按:碑记宇文康宇文达造像事宇文康列衔多泐宇文达无衔考北周书文帝十三子传代□王达字度斤突武成初封代国公建德初进位柱国出为荆州刺史三年进为王宣帝即位进上柱国大 元年拜大右弼此宇文达之官爵也孝闵帝一男传纪厉王康字干安保定初封纪国公晋爵为王出为利州总管此宇文康之官爵也此碑书宇文康有持节骠骑字金紫光禄字刺史都督字开国子宇俱非传中所有且康为帝室诸王不应封开国子至宇文达为闵帝子亦不应缺其封爵且所谓见在父母合家大小等语亦不似帝王家语气则碑所载另是二人也然碑叙康官亦显非村野比何以二人  与帝胄同名理不可解天和五年岁次下泐二字乃庚寅也众□□灭当是众恶。

    ⑤  陈岁造砖像记:有邵章跋,钤:“伯褧鉴赏”“精品”“桥西邵氏父子欣赏记”“倬庵审定”“锤□□泉父收藏印”“□泉手拓”“□泉所得金石”印,邵章题签。

    ⑥  王忻造像记:石横广二尺一寸五分,高一尺一寸五分,廿一行,行十字,正书。铭曰:□□孝者善继人之志善□人之事亡人先发庙讳愿□敬成之敢陈胜业乃作□云□宗靡极道法何源其终□末其始无先庙讳庙讳绝学□忘言虚旡万古寂魄□千洪钟应扣响振周年□□一字耳画三门星珠□□月桂犹□□车行空□驾飞仙道德经首希夷□容三鸟翻扬九井□踪□祠曲里庙享濯龙全身□写相好无穷勤心勤敬□真慕圣奉资王矣□□益咏大隋开皇六年七月十五日前上士州从事国子助教彭城县开国男洞庙讳弟子王忻敬造。考证按:隋书百官志初 周制有上士中士下士之目入隋已后不复详列其诸州部郡从事从九品国子助教从七品开国男正五品王忻所称前上士或是仕于周时其在隋或由州从事入为国子助教而以从七品官封正五品爵殆当时加爵高于官一二等欤。

    ⑦  李承嗣,陇西人。铭曰:“维大周长安三年九月十五日,陇西李承嗣为尊亲造阿弥陀像一铺,镌镂庄严,即日成就。威严相好,灿然圆满,所愿资益慈颜,永超尘纲。铭曰:有善男子,投心正觉。是仰是瞻,爰雕爰斵。金容宝相,云蔚霞驳。一契三明,长销五浊。”

    ⑧  姚元之,即姚崇。盛唐一代名相。历任武周朝,睿宗、玄宗朝宰相。铭横二尺一寸,高八寸五分。起首剥落,现存二十一行,行九字,正书。“切□□□□□□□□彰,昊天之恩罔极。□□施渥,牛涔效浅。每以弄乌勤侍,思反哺而驰魂。托凤凌虚,愿衔书而走魄。闻夫践宝田之界,登寿域于三明。扬慧炬之晖,警迷涂于六暗。爰凭圣福,上洽初亲。悬佛镜而朗尧曦,流乳津而沾血属,下该妙有,傍括太无。并悟真诠,咸升觉道。铭曰:地踊珍塔,天飞圣仪。丹楹日泛,锦石莲披。酌慧难测,资生不疲。长褰欲网,永庇禅枝。长安三年九月十五日,银青光禄大夫,行凤阁侍郎,兼检校相王府长史姚元之造。”

    ⑨  姚元景,姚崇胞兄。铭高九寸七分,横广二尺八寸七分。共三十行,每行八字,正书。“窃惟大雄利见,宏济无边。真谛克明,神通自在。是以三千世界,禅河注而不竭。百忆须弥,甘露洒而恒满。归依妙理,无乃可乎?朝散大夫、行司农寺丞姚元景,慈悲道长,忍辱心遐。悟朱绂之傥来,沿绀池而利往。发愿上下平安,爰于光宅寺法堂石柱,造像一铺。尔其篆刻彰施,仪形圆满。真容湛月,坐青石而披莲。法柱承天,排绀霄而舞鹤。云日开朗,金光炳然。风尘晦冥,玉色逾洁。身不可垢,道必常明。晏坐经行,善弘多矣。俾我潘舆尽敬,将法轮而恒转。姜被承欢,曳天衣而下拂。昆丘燎火,还披鹫岭之云。宝劫成尘,载涤龙宫之水。乃为铭曰:法无□兮神化昌,流妙宇兮烁容光,弥亿龄兮庆未央!长安四年九月十八日书。”

    ⑩  万寿寺记:石高二尺二寸八分,广一尺二寸八分,十五行行二十九字,正书,在岐州。铭曰:大唐万寿寺刺史柳玭  汉长安城本秦离宫也高帝七年长乐宫成自栎阳徙部之惠帝视其窄狭乃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及诸侯王列侯从  二万人城长安成赐民爵户一级长安城方三十里内地九百七十三顷八街九陌九市周回六十五里十二城门皆有侯萧望之为东门侯东有三门一宣平门外郭东都门一清明门外郭东平门一覇城门外郭青门覇城门外一里许有万寿寺焉万寿寺本梁太尉吴王萧岑宅隋开皇四年文帝为沙门昙延立为延兴寺东院莒公萧琮之堂隋亡舍入寺神龙中中宗为永泰公主追福改为永泰寺大中六年请改名僧寺五所化度寺改为崇福寺永泰寺改为万寿寺温国寺改为崇圣寺经行寺改为龙兴寺奉恩寺改为兴福寺而寺各异其额也然万寿一寺宣帝亲幸赐额命官造理殿宇廊庑方丈山门共一百九十七间左右院林二所香地二顷六十余亩石佛一尊娑罗树六橛敕度一百二十僧受牒免差入寺焚修祝延圣寿后净□住持能守清规逈出于众惧寺年久莫识其端请余为记俾后人有所据云景福元年八月一日。

    (11)  大开元寺兴致碑:碑为圆首方座,高四尺九寸二分,宽一尺六寸五分,圆形碑额的顶端刻有神人、仙草、瑞兽等图像,两边刻有缠枝牡丹。碑身正面分两段,第一段刻唐玄宗与胜光法师辩论佛恩德的场面,第二段刻玄宗与胜光辩论佛德的内容,共20行,400多字,楷书。在碑文后边有小记,说明上述历史故事。

    (12)  王公塔铭:砖方广二尺许,纵横各十七字,正书。铭曰:上官灵芝制文敬客书【居士讳公字孝宽太原晋阳】人也英宗颖迈【远兽隆周茂绪遐昌□□后】魏【乐】府歌【其】载【德天】下【挹其家声具详图牒岂烦覼缕】居士早摽先觉本遗名利遍览典坟【备】穷义【窟观老如槽粕视孔墨犹灰尘得给】园之说罄求彼岸之【路励】精【七觉仰十地而克】勤旰食一麻欣六年【之】*(左焦右页)*(左卒右页)【方期拔除烦惚□】离盖缠何悟积善【始】基处【悲生灭以显庆元】年十一月廿九日寝疾终于【亰苐春秋七十有】三即以三年十月十二日【收骸起灵塔于】终南山楩梓谷风吟润【宝铎和鸣云散危】峰金盘吐曜道长【运短】迹往【名留不刋□石】孰播徽猷吁其嗟焉乃为铭【曰】懿矣居士明哉悟真幽鉴彼【岸妙道问津苦】节无挠贞心克勤顾三有【超倄十轮俄随】怛化遽此迁神岿然灵塔长【钦后人】。

    (13)  进法师塔铭:此石磨泐较甚,字迹多漫漶不清。

    (14)  不空塔记:一张长一尺六寸五分,宽二尺四寸九分。钤“耕石斋所藏金石文字”“姚氏收藏”“伯昂氏”“明德楼珍藏”“戟门所得金石”印。

    (15)  唐段常省塔铭:石长八寸,阔一尺二寸,正书。首题:唐故优婆姨段常省塔铭【并序】。铭曰:盖闻宿殖胜因生逢政敎仰寻师友意达  心学普敬法门慕不轻密行贞心守志尘俗不污其情性等虚空证真如之境独拔爱  厌世荣华□萨埵雄悲重迦文之妙典火宅之内驾驭三车舍内外之财望三祁愿满春秋七十有六以天宝八载九月十日卒于私第舍报归林以天宝十二载建塔于兹知神魂而不固其词曰妙慧归真德超上智慈悲起行忠孝无二敦故重新心存刚志宿植德本动静合理女刘三娘建。考证按:优婆夷梵语称女子之事佛者又云邬婆斯加碑中夷作姨俗字也男子则云邬婆索迦秦言善宿男唐言近事男亦云青信士又为优婆塞皆梵语也此女有女无子女乃为之建塔是墓碑中所罕见者文错杂不尽对偶字颇  秀惜无书人姓名。

    (16)  正性墓志:二张,一张为长一尺五分,宽一尺八寸,一张为一尺五分,盖六寸九分,20行,行20字,盖3行,行3字,盖四周刻花纹。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