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圆寂处细考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鸠摩罗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生于龟兹,是一位具有外国血统的少数民族佛教学者,在我国佛经翻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被尊为四大译经家之一,在固有的认识中与玄奘法师比肩。其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译经,由他主持翻译的佛教经典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和宗派形成产生极其深厚的影响。尤其辉煌的岁月是罗什师晚年被后秦姚兴迎入长安的十余年里。

    然而历来对其生卒年月及其卒地的说法模糊不清,颇多争议。现在存有罗什师传记的著作主要有三部,即梁僧祐的《鸠摩罗什传》(见《出三藏记集》卷14)、梁慧皎的《鸠摩罗什传》(见梁《高僧传》卷2)、《晋书》卷95《艺术列传·鸠摩罗什传》。其中相关圆寂地址的说法虽三实一,即皆源出自《出三藏记集》卷14。

    兹分别列出,以示对比:

    以晋义熙中卒于长安,即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薪灭形化唯舌不变。(《出三藏记集》卷14)

    以为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长安,是岁晋义熙五年也。即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薪灭形碎,唯舌不灰。(梁《高僧传》卷2)

    死于长安。姚兴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薪灭形碎,唯舌不烂。(《晋书》卷95《艺术列传·鸠摩罗什传》)

    文中卒年不定,皆说卒(死)于长安,焚于逍遥园。

    到了后来发现了僧肇所著写的《鸠摩罗什法师诔》,其中载:“癸丑(东晋义熙九年,后秦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之年,年七十,四月十三日,薨于大寺。”(《广弘明集》卷23)

    根据僧肇与僧祐的经历和年代分析,僧肇“京兆人(今西安市),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书,乃历观经史,备尽坟籍。”生年不确定,师从罗什师,是罗什师最为年轻得意的弟子,卒于东晋义熙十年(414)。僧祐,据《高僧传》说“其先彭城下邳人,父世居于建业。”其从律僧法颖学习戒律,成为律学名僧,一生多活动于江南一带,“以天监十七年(518)五月二十六日卒于建初寺,春秋七十有四。”

    二者相比较,试先分析罗什师的卒年。僧祐在《出三藏记集》里说“以晋义熙中卒于长安”,一方面突出僧祐对其卒年的不确定,另一方面如果假设成立仍可以作为僧肇说法的辅证。晋义熙是405年到419年,如果此“义熙中”的“中”字理解为义熙年间中的某一年则会出现《高僧传》中的多种说法,如果此“中”字理解为义熙年间中间左右的年代则与僧肇的说法413年相差无几。依据此,僧祐所掌握的资料无论从地理位置或者时间上都应不及僧肇的确切。所以我们理应依僧肇在《鸠摩罗什法师诔》的说法为证,来判断罗什师的卒年卒地。

    由此根据僧肇的说法,罗什“卒(死)于长安”的具体位置当为“大寺”。此“大寺”即是姚兴为鸠摩罗什提供的译经场所长安大寺。后世多根据《历代三宝记》卷8所述及其现今草堂寺的实际地理状况断定,“大寺不在长安城内也不在长安城近郊,而在长安城远郊,与今之草堂寺的位置相符。”(参见《古今草堂青史一脉相连》陈景富)今草堂寺在户县东南草堂镇草堂营。又据《出三藏记集》:“姚主常谓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种无嗣,遂以妓女十人逼命受之。自而以来不住僧房,别立廨舍供给丰盈。”在同文中陈景富先生指出了罗什师居住过的“廨舍”可能即今罗什寺,东距今之草堂寺15公里左右,其既真实存在而又在创建原因、时间方面记载缺如、语焉不详。极可能是由于罗什师受女之事与佛家戒律相违背,后来者多为贤者讳。

    至于上述《出三藏记集》等三书所提及的“即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和“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中提及的“逍遥园”与“大寺”的关系仍当细论。

    后世乃至今日,人们每论及草堂寺常与逍遥园、西明阁、澄玄寺、波若台等混杂而谈。根据《大品经序》:“渭滨流祇洹之北,西明启如来之心,逍遥集德乙之僧,京城溢道咏之音。”又:“于京城之北逍遥园中出此经”,《大智度论序》:“集于渭滨逍遥园堂”,《大智度论》:“于逍遥园中西门阁上。”尤其是《水注·渭水注》:“渭水又东过长安县北,水上承泬水,东北流经邓艾祠南,又东分为二水,一水东人逍遥园,注藕池,池中有台观。”等很容易就能辨别清楚逍遥园位于汉长安城(同后秦长安城)北面,渭水之滨,内有西明阁或与西明阁相邻近。

    另据《晋书·姚兴载记》:“兴如逍遥园,引诸沙门于澄玄堂听鸠摩罗什演说佛经。”及姚兴“既意于佛道,公卿已下莫不钦附,沙门自远而至者五千余人。起浮图于永贵里,立波若台于中宫,沙门坐禅者恒有千数”。此处“中宫”当指长安城中的宫殿,波若台既立于中宫,自当在后秦皇宫中无疑。以上表述很清楚地揭示出澄玄寺亦在长安城北逍遥园处,波若台在长安城宫殿中。

    综上分析,草堂寺在今户县东南,逍遥园、西明阁等在后秦长安城北,二者相距甚远,但自古就将其混淆。论者以为,《出三藏记集》中记述说“以晋义熙中卒于长安,即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就已有将其相混的嫌疑。事实上,在唐代时草堂寺一带即被称为逍遥园,后出的诸如宋人宋敏求《长安志》、元人骆天骧《类编长安志》等著作里的错误说法更是在情理之中。另一个导致混淆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逍遥园及周围的西明阁、澄玄寺随着姚兴的覆灭被战火践踏摧毁,然其作为罗什师至长安的早期译经场所早已名声大震,其场所名称深入人心。而相对偏远些的草堂寺保存相对完好,后来稍有复兴起色,外来僧人或是慕名者将其二者联系起来提及。

    从罗什师晋安帝义熙二年(姚兴弘始八年)以后的译经地址考证及其“自而以来不住僧房,别立廨舍供给丰盈”的说法,406年至413年罗什师主要的活动地在“大寺”,起居地在“廨舍”。出于礼节等原因,罗什师虽偶尔会去长安城中拜见姚兴但决不会久住,一则千百人的大寺译场离不了他的主持与指导,一则“家”在大寺附近。所以说罗什师临终时最可能的地点当是大寺或大寺附近,再结合僧肇在《鸠摩罗什法师诔》所说的“四月十三日,薨于大寺。”论者以为罗什师的卒地不是在“大寺”就是在“廨舍”。假如即使是在“廨舍”僧肇也必然会记为“大寺”,因为“廨舍”是罗什师世俗生活的住所,为自己老师所作的诔文自然避讳。

    前面已经清楚的论述了逍遥园与大寺(草堂寺)的地理位置,逍遥园在长安城北,大寺在户县东南。二者相距甚远,何以卒于大寺,焚于逍遥园。笔者以为有两种可能,或者是姚兴为罗什师在长安城北逍遥园举行了盛大葬礼,焚于逍遥园则属当然;另种可能就是在《出三藏记集》中以“逍遥园”代指罗什师的焚烧地点或者是将逍遥园与大寺混为一谈,只想着都是罗什师在长安城附近的译经场所。

    *作者简介:王建军,西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